从气象预报到生活导航,再到资源勘探、城市规划,生活中,空天信息技术的影响无处不在。
作为万亿级的新兴产业,商业航天市场潜力巨大,今年全国两会上还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毋庸置疑将迎来快速发展。
航天基地,被誉为“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近年来,航天基地立足航天产业基础优势,瞄准“万亿蓝海”,大力发展商业航天,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4年4月,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全球独角兽榜》,榜单数据显示,在航空航天领域超过三分之一的独角兽来自中国,而跻身中国商业航空航天领域前十的企业有五家均在航天基地设有研发中心,充分彰显了航天基地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强劲势能。
组团发力:商业航天“聚”链条在7月8日召开的2024空天信息大会暨数字地球生态峰会上,“商业航天”成为一大热词。
与会嘉宾认为,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给商业航天领域带来发展新机遇。
商业航天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在政策的推动下商业航天市场前景广阔。
会上,“数字地球第一股”中科星图上市4年后官宣其将迎来新的战略调整——阔步向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布局跃迁。
“建设商业卫星星座,完善商业卫星测运控网络,深化创新空天信息应用,布局商业航天全产业链。
”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邵宗有描绘了中科星图对商业星座与测运控网络建设的总体构想。
作为空天信息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商业航天产业链条的整合者、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推动者,辖区企业中科星图正积极进行包括卫星制造、火箭制造和运营、卫星测控和地面处理、卫星应用及服务4大环节在内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布局。
《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预计,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将突破2.3万亿元。
商业航天,正在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秘钥”。
对西安而言,商业航天产业的主战场一直在航天基地。
作为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唯一以航天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航天基地始终将航天产业作为发展的根本,充分发挥开放平台和产业集聚区作用,在聚龙头的同时,立足资源禀赋,充分打造商业航天产业链,让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
截至目前,航天基地已聚集星际荣耀、银河航天、天兵科技等商业航天企业60余家,形成从火箭及发动机研制、卫星有效载荷研制、航天器在轨测运控管理、卫星数据应用以及配套等全产业链布局,产业生态共生互补。
在火箭及发动机研制领域,落地空天引擎总部,星际荣耀、蓝箭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东方空间均设立研发中心;卫星系统研制领域,招引卫星互联网领域第一家独角兽企业——银河航天,设立研发中心和卫星载荷生产示范线;卫星测运控方面,西安寰宇、中科天塔等头部商业卫星测运控企业总部在航天基地扎根发展;卫星应用方面,诺维北斗、天衡北斗等卫星导航应用类企业总部均设立在航天基地。
创新驱动:科技企业“产”硕果作为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第一家独角兽公司、我国领先的卫星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卫星制造商,银河航天于2018年4月正式投入运营。
2019年,银河航天落户航天基地,设立研发中心和卫星载荷生产示范线。
近日,在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科协正式发布2023年“科创中国”系列榜单。
银河航天“使用大型柔性太阳翼的平板堆叠式卫星——银河航天灵犀03星”荣登2023年“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电子信息领域)。
本次上榜的项目是银河航天自主研发的使用大型柔性太阳翼的平板堆叠式卫星——银河航天灵犀03星。
该星是我国首款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卫星,其“柔性的翅膀”非常薄,单层柔性太阳板厚度仅1毫米左右,它可以像古代的“奏折”一样折叠,装在火箭里时,为折叠状态,主体厚度仅为不到5厘米;在轨工作时,“翅膀”拉开长度约9米,宽度超过2.5米。
这种“柔性翅膀”具有包络小、重量轻、模块化等特点,更易于收纳,同样质量下面积更大,可以吸收更多太阳能,适合卫星大批量堆叠发射,对加速卫星互联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2019年落户航天基地,那时的卫星互联网还是个很新的概念,航天基地支持这样的创新型企业是十分需要魄力的。
”回望过去,银河航天相关负责人直言。
几年来,航天基地大力支持公司本地化发展,使公司得以投入更多资源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上。
2024年3月21日,寰宇国际航天测控网“文昌站”项目在文昌国际航天城开工。
这标志着寰宇卫星的新疆、黑龙江、海南“国内大三角”测控站网布局进一步成熟,也标志着辖区企业西安寰宇卫星测控与数据应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寰宇卫星”)拥有了国内大口径天线套量最多、频段覆盖最全、性能指标最优的民商用测控站网。
有了这些测控站网,通过其中的多套大口径测控设备,“牧星人”——卫星测运控工程师们便能够更好地对卫星进行在轨日常管理,完成各类测运控任务。
目前,随着商业火箭发射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卫星“拼车”发射模式的兴起,传统单箭单星模式已被一箭多星模式取代,“牧星人”的放牧能力也承受着进一步的考验。
相较其他发射任务,一箭多星发射模式带给卫星测控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多目标跟踪问题。
“星箭分离初期多星之间相位未拉开,存在多星同时过境问题,只有测控设备具备多目标跟踪能力、工作人员准确计算各目标位置并熟练操控设备,才能完成多目标跟踪。
”寰宇卫星副总工程师杨继春说。
拥抱未来:夯实根基“筑”高地星际荣耀和蓝箭航天将在2025年发射可回收液体火箭,天兵科技计划在2024年发射对标SpaceX猎鹰九号的天龙三号液氧煤油火箭,中科宇航也已有明确的液体型号火箭规划……从商业航天元年到破冰近十年,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点名”到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商业航天已经逐渐成了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逐步踏入了发展“快车道”。
为更好地扶持商业航天的发展,航天基地在产业体系、人才支撑、政务服务等方面给予保障,助力企业发展。
产业方面,聚焦航天技术研究和转化应用,航天基地前瞻布局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发展能力,加速构建“2+4+2”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航天全产业链集聚也带动了通信、导航、遥感卫星应用领域快速发展,形成了航天基地独具特色的卫星应用产业,聚集了一批行业内代表性企业。
人才方面,航天基地已聚集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10个院士工作站,充沛的科教技术人才也有效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服务方面,航天基地在金融保障、产能对接、活动开展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服务。
积极推动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力度,对接投融资机构,促进社会资本注入。
打通信息壁垒,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持续发布“产业链需求清单”,推进大企业资源和中小企业产能的有效对接,形成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
振翅商业航天,逐梦浩瀚星辰,航天基地正在蓄势“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