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信息名称:欧风雅韵——欧洲玻璃艺术时间:2015.7.18—2015.10.14地点:山西博物院一层北临展厅简介:捷克共和国布拉格国家工艺美术博物馆创立于1885年,其收藏的玻璃工艺品被誉为集欧洲玻璃工艺艺术之大全,此次展览选取了欧洲玻璃工艺从诞生、发展至繁荣的各个重要时期及各主要代表性艺术流派的精华和杰作,向我们展现一个传承了近2000年的艺术奇迹。
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的玻璃器巴洛克时期,为提高玻璃的纯净度,在玻璃熔融过程中进行了重要的技术革新,于公元17 世纪最后25 年终于在中欧获得成功,首次生产出高纯净度的无色玻璃。
那一时期,涌现了一批推进玻璃工艺发展的关键人物:在普鲁士,约翰·孔克尔(Johann Kunckel, 1637?-1703)通过加入氯化金成功烧制出一种红色玻璃(金红玻璃);在英国,乔治·雷文斯克罗夫特(George Ravenscroft, 1632-1683)率先在玻璃配料中加入氧化铅;在法国,伯纳德·佩罗(Bernard Perrot, 1640-1709)在奥尔良皇家玻璃工厂在制作大型玻璃的技术和装饰方面取得卓越成就。
由于无色玻璃优越的可用性,轮盘雕刻和切割是冷装饰工艺的主要方法。
除了波希米亚王国,这些玻璃精炼工艺同样被邻近的德国和荷兰普遍使用,后者也成为钻雕装饰的核心地区。
在中欧,公元17 世纪是珐琅彩玻璃的鼎盛期。
而墨色调单色装饰(又称“ 黑色画珐琅”)是另一种装饰技法。
双层玻璃作为独特的装饰工艺(用于水杯、高脚杯、盘子和其他器物),在波希米亚非常流行,同时也穿越边境,在公元18 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整个萨克森地区。
许多釉下彩玻璃杰作也都创烧自巴洛克时期的中欧。
带盖双耳汤盆约1690-1699年可能产于德国南部,镶于奥格斯堡,萨穆埃尔·鲍尔制作高12厘米,最宽15厘米1939年海德维卡·希科娃捐赠红宝石玻璃,刻花,口沿等部位银鎏金。
中国风玻璃板画约1725-1730年东波希米亚,库恩斯塔特(德语:克朗斯塔特),丹尼尔和伊格纳茨·普莱斯勒工坊出品玻璃画芯14.6×9.8厘米 (连框18.5×13.5 厘米)1971年购自M.萨哈拉多瓦(原为科洛瓦特·列本斯坦伯爵藏品)乳白玻璃,黑色画珐琅,鎏金木框。
这件长方形的玻璃板画为瓷板画仿品,上面画着远东式房屋、飞翔的仙鹤、低矮的假山石和中国人。
这种中国风题材过去也称“印度纹样”,其灵感最初来自约翰·尼霍夫极受欢迎的游记。
尼霍夫是阿姆斯特丹东印度公司的一员,1655至1677年间游历过中国,写了一部游记并配了插图。
这部游记于1665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被译成多国文字。
与这块玻璃板画同一系列的共有81块,尺寸都相同,它们被镶嵌在科洛瓦特·列本斯坦伯爵府邸的一件中式橱柜上,伯爵府邸位于东波希米亚的里赫诺夫。
执壶和盆(成套餐饮用具的一部分)约1790年南波希米亚,白银山(西尔博伯格),由卡尔·约瑟夫·莱希纳工坊雕刻,位于格拉岑(新赫拉迪)附近的山谷壶高21 厘米,盆28×19 厘米1941年购自布拉格的兹德涅克·耶扎贝克拍卖会无色透明玻璃,刻花和雕花。
执壶和盆是成套餐饮用具中的一部分,通体刻星星花纹,口沿刻花边,把手结合处刻流苏纹样。
这样的花纹组合体现了新古典主义(星星花纹)和洛可可晚期风格(流苏纹样)两种元素。
温馨提示:“欧风雅韵——欧洲玻璃艺术”展厅VR全景展示已上传至官网。
无法到现场参观的朋友,点击“阅读原文”,马上在线看展(简化版)。
您也可登录山西博物院网站,进入“展览-网上博物馆”浏览网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