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外滩,广州有长堤。
”自1920年筑堤建路以来,长堤便成为商家云集之地,有着“广州外滩”的美誉。
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外商和民间资本,银行、酒家、商铺林立,西式骑楼建筑鳞次栉比。
上图 1851-1861年间绘制的广东省城图 长堤段局部下图 1900年前的粤东省城图 长堤段局部图/广州市城建档案馆藏大同酒家、大公餐厅等老字号结业,今天,我们漫步长堤感受历史的沉沉浮浮,再细数那些富有时光韵味的现存老店,它们是否会勾起老广们的集体回忆?1爱群大厦旋转餐厅广州新晋网红打卡地爱群大厦的旋转餐厅见证了广州几十年来的沧桑巨变。
它始建于1984年,是中国最早一批的旋转餐厅。
它高达70米,俯瞰珠江两岸和广州市景,被誉为“闹市中的空中楼阁”。
旋转餐厅最初主营粤菜和早茶,迎合了老一代广州人的口味和生活方式。
它曾是广州最高档最有情调的餐厅,很多人慕名而来,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回忆。
即便是价格不菲,每天排队购票的人络绎不绝。
一位老顾客道:“1987年,那年我才5岁。
爸爸携着我的小手第一次带我到这么高级的餐厅……餐厅还会360度旋转,太快乐了!真舍不得走。
”可惜随着沿江路商业的衰落,广州经济中心的东移,进入21世纪之后爱群大厦的生意每况愈下。
2019年,这家餐厅宣布停业改造,令许多常客惋惜不已。
2020年,焕然一新的爱群旋转餐厅重新开业,成为岭南控股旗下“杏荟”高端餐饮品牌的第一家店。
杏荟餐厅坐满食客餐厅在保留旋转功能的同时,内部装修和菜品都全面升级。
以现代轻奢风格的装潢,西餐创意料理、精致下午茶、特调鸡尾酒等,吸引了大批年轻食客。
据统计,目前80%的顾客是80后、90后,晚餐人均消费较改造前增长约80%,带动了餐厅经营的转型升级。
在保留经典的同时与时俱进,是爱群旋转餐厅重获新生的秘诀。
改造后的它集艺术、时尚、音乐于一体,成为广州新晋网红打卡地。
顾客在此可以一边360°观赏广州全景,一边品味美食,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很多年轻人化身“野生代言人”,在社交平台分享美食美照,为老餐厅赢得了新的人气。
在旋转餐厅俯瞰广州旧城区如今的爱群旋转餐厅每天都吸引众多慕名而来的食客。
不少外地游客专程前来一睹它的风采,尽管排队时间较长,门口总是坐满了等位的人。
40年过去,爱群的旋转餐厅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几度起落。
但正如它360°旋转一周展现广州的过往与当下,它也在新旧交替中华丽转身,焕发蓬勃生机。
对一代又一代广州人而言,在爱群旋转餐厅留下美好回忆,已然成为一种情怀的传承。
02信记海鲜饭店广州人的饭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信记与胜记、梁锦记、区仔记并称长堤大马路“四大名记”。
如今“四大名记”仅信记和胜记坚守长堤。
始创于80年代初的信记,至今仍保留岭南风格的彩色窗花等经典装潢。
信记开在不起眼的巷子里,一不留意就会错过。
曾是沿江大排档的信记,如今已成为广州人的饭堂。
虽价格略高,但食材讲究,海鲜上乘,主打经典粤菜。
令人意外的是,在这家海鲜饭店,必点菜居然是南乳肉。
1984年开业初期,信记并无此菜,后为与流行的猪颈肉制法区别,老板和厨师团队研发出这一特色菜品。
有别于传统粤菜中红烧猪肉的做法,信记的南乳肉选用油炸工艺,在保留传统南乳香味的同时,口感更似猪颈肉般香脆可口。
油炸看似简单,但南乳汁的调制、五花肉的肥瘦厚薄都有讲究,难以复制。
信记还以新鲜食材和多达十几种的烹饪手法闻名,能将多宝鱼煎至外润中脆内嫩的“煎封多宝鱼”,以及丁香鱼煲仔饭,淋上两碗酱油拌匀,鱼米合一,酱香与海味完美融合。
信记的姜葱炒蟹更备受老广青睐,选用台山和湛江产1.2-1.6斤重的肉质饱满鲜甜青蟹,讲究火候,做到镬气足、熟后不回水,葱白段吸收蟹肉精华后甜而软香,竟也成了令人惊喜的下饭菜。
03胜记海鲜饭店广州首家个体户餐厅、首个“透明厨房”1983年,广州长堤大马路迎来了首家个体户餐厅——胜记。
这是广州第一批大排档,虽然外表简陋,仅有竹棚加石棉瓦盖顶,餐台也是折叠式的,但老板带领七八个待业人员,自筹资金,架起煤炉,在竹棚下蒸煮粥粉面饭,从早餐做起。
胜记通过十几年的奋斗,创造了三个“第一”:全市乃至全国首家设水族箱的餐厅,首创生猛海鲜“即点即称即宰即烹”的吃法,以及首个搭建“透明厨房”。
胜记的经营策略随行就市,从卖早餐粥粉面饭,过渡到主营午晚餐,夜宵更是通宵达旦。
主打粤式小炒的胜记,镬气十足,出品卓越,服务周到,深受食客青睐。
到了凌晨,马路两旁常排列着数十张桌子,宛如盛开的莲花,蔚为壮观。
整条马路弥漫着胜记的镬气和菜香,各式佳肴数不胜数。
胜记的美味很快在港澳及东南亚客商中口口相传,成为他们参加交易会时的夜宵首选。
当时广州两家五星级酒店的客人也对胜记情有独钟,白天鹅宾馆和中国大酒店的出租车司机更是异口同声地向客人推荐:“长堤,胜记。
”1996年,胜记夜景。
(左上图)1996年胜记创始人老板梁锦华、温万年及大厨等骨干。
(左下图)1989年,港星徐小凤光临胜记。
(右上图)1989年,相声演员黄俊英(左一)等光临胜记。
(右下图)胜记当时有一个招揽客源的妙计,凡是送客来胜记夜宵的司机,只需花五角钱就可享用一大碟炒牛河和一碗瘦肉粥。
胜记的老板华哥是一位秉持着“知足常乐”人生态度的餐厅老板。
多年来,他专注经营着这一间店,从未想过要扩张业务。
“我只想把这一间店经营好,让顾客吃得开心,吃得放心。
”他说。
胜记以海鲜菜品著称,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不变的口味,万变不离其宗。
慕名而来的食客多为附近的老街坊和做生意的人,他们已成为胜记的忠实拥趸。
“我们的菜品主要是粤菜,讲究原汁原味,不会过于花哨。
”华哥解释道。
进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型水族箱。
作为一名粤菜餐厅的掌舵人,他坚信粤菜烹饪必须依靠厨师的手工技艺和对火候的精准掌控。
他认为,预制菜无法取代厨师的手艺:“粤菜讲究食材的新鲜度和烹饪技巧,这是预制菜无法比拟的。
”华哥说。
在华哥看来,除了菜品的味道,服务态度也同样重要:“即使菜式偶有瑕疵,良好的服务也能化解顾客的不满。
”华哥强调,他对服务员的要求非常严格,要让每位顾客都能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感觉。
胜记从二十多平方米的小店,发展到现在两千多平方米的规模,凝聚了华哥43年的心血。
为了让顾客坐得舒服,吃得安心,店面也在不断进行小规模的翻新和修缮。
华哥特别提到,有些服务员已经跟随他30多年。
在胜记,这些服务员俨然已经成为了大家庭的一员,几十年来忠心耿耿,直到古稀之年才退休。
“他们的付出和忠诚,是胜记能够走到今天的重要原因。
”华哥说。
正是这种专注和执着,让胜记成为了这条街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为食客们带来了无数美味和美好的回忆。
胜记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不断求变的开拓精神,推动了广州餐饮业发展繁荣。
04大三元酒家原址重开唤起老广集体回忆大三元酒家是广州“四大名店”之一,创建于1919年,由温心田创办。
酒家以其顶级菜品和奢华装修而闻名,吸引了众多社会名流和文化人士前来享用。
红烧大裙翅、太爷鸡、生炒水鱼丝和蟹黄鸡翼球被誉为大三元的“四大名菜”,其中红烧大裙翅更是以昂贵的价格著称。
作为广州首家安装电梯载客的酒家,大三元寓意"连中三元",彰显了其高端定位。
即使在1990年,酒家的员工数量仍达到790人,足见其规模之大。
然而,随着长堤不再是“商业天堂”,大三元的经营也逐渐走向衰落。
2000年4月,酒家因拖欠房租被迫关闭,原建筑也于2005年被拆除。
尽管大三元对许多年轻人和外地人来说可能只是《七十二家房客》中的一个神秘高档餐厅,但对于广州人来说,它承载着父辈的集体记忆。
不少老广人回忆起小时候被长辈带去大三元喝茶、听粤曲的情景,令人怀念。
如今,大三元酒家在长堤大马路原址重开,楼高七层,其中五至七层为酒家所在。
新建筑的风格与长堤大马路的其他历史建筑相呼应,融入了岭南风情和西洋式元素,更显复古。
国家级点心大师丘卫国介绍,重开后的大三元酒家在大堂显眼位置悬挂了“百子图”,寓意吉祥祝福。
百子千孙图大三元酒家重开当天,吸引众多街坊打卡。
据悉,早上8点半就有人排队取号,场面十分火爆。
酒家提供早茶、午市和晚市服务,菜品涵盖百年名菜、海鲜刺身、烧味卤水、手工点心等多个类别,既有大三元的传统名菜,也有新创的特色菜品,力求继承传统,与时俱进。
05太平馆西餐厅广州第一家西餐厅太平馆西餐厅的创始人徐老高曾在沙面旗昌洋行担任厨师,精通西菜技艺,尤其擅长煎牛排。
1860年,他因与洋工头发生争执而愤然辞职,改行挑担上街叫卖煎牛排。
凭借精湛的手艺和对广州人口味的改良,徐老高的生意蒸蒸日上。
1885年,他在太平沙开设了太平馆西餐厅,标志着广州第一家西餐厅的诞生。
民国初年,徐老高的两个儿子徐恒、徐枝泉继承父业,建起三层楼房,以烧乳鸽和葡国鸡闻名遐迩。
1925年,他们买下广东省财政厅大楼前的国民餐馆,装修后挂起“老太平馆支店”招牌,老店与新店遂成广州西餐业双璧。
同年8月,一对革命青年在太平馆举办婚宴。
时至今日,“总理套餐”和“总理夫人套餐”成为太平馆的特色菜,让人缅怀这对传奇伉俪的爱情佳话。
总理与总理夫人套餐值得一提的是,广东人吃烧乳鸽的历史得从太平馆说起。
1963年出版的《名西菜点教材》记录了当时的烧乳鸽做法:先用老抽涂抹鸽皮,再将乳鸽放入热油浸炸15分钟,捞起后斩件,浇上番茄汁,伴以炸薯条。
当时,一只小小的红烧乳鸽要卖1元,而普通市民每月伙食费仅4-5元,可见其价格之高。
2002年,民营企业广州东江饮食集团斥资数百万元购得太平馆的经营权。
除了北京路的总店外,2020年在海珠广场(侨光路)东江海鲜酒家旁开了一家太平馆分店。
太平馆侨光店店长陈女士介绍,总店的那些特色菜和套餐,如总统套餐、总理夫人套餐等,依然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
同时,还推出了一些新式菜品和鸡尾酒等饮品,满足现代食客多元化的口味需求。
相比北京路的总店,这家侨光分店的环境更为宽敞,装修也更加典雅。
陈女士表示,即便不是周末,入座率也能达到九成之高。
这里主打平民消费,人均消费七八十元。
加上会员优惠,性价比之高在同类西餐厅中非常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曾一度改名为LA,但生意并不理想。
改回太平馆后,浓浓的历史情怀吸引了众多老顾客前来重温旧梦。
然而,随着周边商圈的蓬勃发展,竞争日益加剧。
外卖平台的价格战更是让许多餐厅不得不减价求存。
太平馆虽然也推出套餐来应对市场变化,但店长坦言,面对高企的人工和租金成本,减价并非长久之计。
如何在保证品质的同时提高性价比,成为摆在这个老字号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
06东江海鲜酒家当年门口停满豪车1990年,黎永辉、黎永星两兄弟在广州创办东江海鲜酒家,首创量贩式经营,迅速走红。
此后10多年间,东江海鲜酒家在广州、上海、南京等地开设20多家分店,发展成集餐饮、娱乐、贸易和物流于一体的东江饮食集团。
90年代,位于沿江路海珠广场旁的东江海鲜酒家夜夜笙歌,门口停满各色豪车,场面蔚为壮观。
酒家门面富丽堂皇,迎宾小姐、代客泊车小哥一字排开。
当年很多老板的家庭宴会、商务宴会都会选在东江海鲜,彰显身份。
黎永星还是一位名车收藏家,常将法拉利、劳斯莱斯等名车停在酒家门口,吸引众多路人驻足观看。
2000年前,东江海鲜酒家就率先将超市模式引入酒楼,实行海鲜点菜超市化。
其特点是海鲜池大如水族馆,可供百人同时点菜;海鲜品种多,从高档的东星斑、帝王蟹到普通的小鱼小贝一应俱全;海鲜价格亦比一般海鲜市场更平,皆因进货量大,成活率高,成本得以降低。
为保证海鲜新鲜,东江集团还专门设立物流中心,在黄沙海鲜批发市场设中转站,配备车队运送海鲜,实现采购运输一条龙。
东江海鲜酒家的烹饪手法也丰富多样,还特意从香港请来师傅制作“避风塘菜”吸引食客。
东江海鲜酒家的海鲜超市模式为酒家增添了活力,掀起了一股吃生猛海鲜的热潮,酒家也因此门庭若市,人山人海。
2002年后,东江集团分为东江海鲜饮食集团和鸿星海鲜饮食集团,由黎氏兄弟分别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