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嫁女习俗 家乡嫁女通常要经历恋爱,提亲,订婚,结婚,回门等步骤。
我们家没有女孩,因此我从小就羡慕有姐妹的家庭,据说父母也想生个女孩,没有实现,超生了四弟才罢(当时称黑人)。
幸运的是,我的本家大伯父和伯父家都有两个女儿,我经历了她们的婚礼。
小时候经常捉弄我的那位堂姐,是本家大伯父的大女儿,她被同村的小伙看上了,恋爱了一段时间,托媒人来家里提亲,后来就成了。
也有一种情况,谁家的小伙看上人家的姑娘,或者经别人介绍想娶人家姑娘,就托媒人征求女方家的意见,先提亲再恋爱。
媒人穿梭于两家之间,互换婚帖(双方生辰八字),商量好订婚的日子后,男方到女方家下聘礼,女方摆酒席招待亲戚朋友,宣告姑娘有主了。
现在大多把订婚和结婚合起来举办,聘礼在结婚时下。
婚礼是重头戏,结婚前一天,女方家先酬客,嫁妆摆放在堂屋里供人观赏。
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嫁妆的价值要高于聘礼,个别条件不好的除外,目的是体现对女儿的关爱,对新家廷的支持,也是娘家人的面子。
床上用品,衣服鞋帽,箱柜,电器,交通工具,甚至锅碗瓢盆等应有尽有。
第二天中午,男方家来人迎亲,也就是接新娘,新郎的伙伴们连同背嫁妆的人们(一般由结婚不久的女性组成)来到女方家。
先吃喝休息,差不多了就接交聘礼,箱柜的钥匙交给男方,我当时有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感觉,你还别说,有极少数因为聘礼而迟迟不让走的,多半是因为男方家没有履约。
交接妥当后开始拜堂,新郎拜过岳父母,新娘哭别父母,嫁妆一扫而空,新娘的兄弟(含叔伯的,比如我)就随迎亲队伍到男方家去了,我们的名称是“匡波子客”,真不知道为何要取这样的名称,他的意思是“由小公狗组成的客人”,可没有人觉得不好。
在新郎家里,我们是绝对的上宾,吃喝都要提高档次,末了还会分到一份礼物,喜糖、瓜子自然少不了,有时还有墨条、毛笔、铅笔、小本子什么的。
三天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也叫“回门”,七天后拜本主。
至此,一个崭新的家庭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