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牌坊前,听“家事国事天下事”;在射圃内,体验射箭、弹琴等“君子六艺”……暑假期间,位于无锡市中心的东林书院成了不少市民游客心中的热门打卡点。
7月22日上午,“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图景·2023全国地方媒体总编辑看无锡”活动来到东林书院,了解无锡“百宅百院”活化再利用的最新成果。
这也是本次活动的最后一站,调研团成员在这里感受重实践、讲实用的东林学风,相互讨论刚直不阿的东林气节,为活动画下了圆满的句号。
当天上午,冒着微微细雨,调研团一行来到了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是宋明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的理学传播中心和全国著名书院……”在讲解员的介绍下,一行人穿过牌坊,沿着书院中轴线前行。
在这里,“程门立雪”的佳话代代相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千古名联为世人所熟知。
东林书院不仅有古色古香的亭台廊榭,还有各种新鲜业态。
不少游客来此游览观赏,无锡市民平女士告诉记者:“这里的体验活动丰富,社交平台上的无锡打卡攻略里都有东林书院这一站,环境、文创、美食都特别漂亮。
我觉得现代人旅游打卡,一看文化,二看体验,这里本身有千古对联的文化底蕴,现在又有了年轻人喜欢的多元业态加持,自然不差人气。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无锡于2022年正式提出“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即激活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时代功能价值,全面提升文保单位、博物馆、纪念馆、工业遗存等保护利用水平,东林书院便是第一个成功活化的典型案例。
接到这个任务后,东林书院专门邀请文化专家、文旅运营团队共同探讨,深挖书院文化内核,提炼出“学、赏、读、养、食、创”六字核心,提出了打造书院生活文旅体验中心,赋能美好生活的目标定位。
据介绍,围绕这一目标定位,在不改变东林书院中轴线核心建筑基础上,对户外空间、辅助建筑和区域功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
弓河沿岸广场建成开放式游园,卷轴照明灯、书卷形制的休闲椅,烘托出浓浓的书卷气;“再得草庐”“三公祠”以文创体验中心的新面貌出现开放;南门是集游客中心、书院花圃和文创中心为一体的艺术中心,在此可品茗、手作等。
硬件设施逐渐完备,软件的文化体验活动也要跟上。
据了解,“学、赏、读、养、食、创”六字均能在东林书院找到专属空间,书院还专门邀请到了无锡非遗传承人,书法、手作、射箭等专业老师现场为市民游客指导教学,保证体验活动的仪式感和品质感,是活化利用工程是否成功的关键。
2022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东林书院还首次推出“一榜九进士”剧本演绎活动,孩子换上汉服装束,参与科举考试、进行实景演绎,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现作为保留活动常态化进行。
“东林拾忆”小剧场是东林书院另一个特色活动。
依托书院明道亭、还经亭、西长廊等实景,在小桥流水、亲水平台间,穿插评弹、锡剧、民乐等演艺,情景交融、曲园合璧。
“东林书院是享誉全国的知名文化遗产,它创新性的活化和利用,让老百姓在书院中互动体验,可以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也是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有益尝试。
”新快报副总编辑李青表示,通过这次调研,她切实体会到无锡的文化底蕴,也将会把无锡一些好的经验、人文特色等带回广东,传播给更多人。
“文化是核,业态为翼。
东林书院内涵仍在丰富,业态不断完善。
”东林书院负责人还表示,讲学之风是书院的一大特点,下一步,还计划组织邀请文化学者开展“东林会讲”,重现东林讲学之盛况。
在业态方面,将积极创设“场景化”文旅体验,举办评弹雅集、手作体验、文创市集、花道展示等,让市民在历史和现代的交融之中,感受最惬意的“书式生活”。
现代快报+记者 陈敏 宋体佳 马壮壮/文 顾炜 尤力庭/摄(校对 李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