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时节,古人最喜欢的坐具是哪一款?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里提了一嘴:“腰鼓形坐墩,是战国以来妇女为熏香取暖专用的坐具。
”既可熏香又可取暖,这款坐具自然成为秋冬时节的闺房雅好。
这款腰鼓形坐墩如今已拥有一个形象的名称——鼓凳。
鼓凳可作为茶几使用凭借小小的鼓凳,市明堂红木家俱有限公司找到了撬动家具市场的新“支点”:自9月份投放市场以来,鼓凳系列产品销量节节攀升。
10月份随着直播团队加入,当月鼓凳销售数量即超过1000条。
“1000条的销售额在公司营销总额里微不足道,但对新产品来说无疑是开门红。
”公司副总经理张通成说,鼓凳体量小,不是成套系列,靠着零散销售能达到这样的业绩,离不开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对传统家具的深耕精研。
领跑秋冬潮流 风雅人间千年小小的鼓凳,在古人的世界里风雅了千年。
无论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兰闺淑女,还是昂然庙堂、经天纬地的盘盘大才,都曾与它亲密接触。
它可以是美人弹琴时的坐具,“血色深红软绣墩,唾花浅碧香罗袖。
先及《关雎》后《麟趾》,雅调雍雍塞人耳”;它可以是书生闲暇时的伴侣,“辛夷花落,海棠风起,朝雨一番新过。
狸奴去后绣墩温,且伴我日长闲坐”;它更可以是朝臣廷议时的待遇,“便路横穿玉兔门,夜宣狎客讌罇。
江郎才俊思华别,赐坐从容索绣墩”。
散遍诗词的绣墩,就是鼓凳的雅称。
出于对鼓凳的喜爱,旧时女子常对其铺锦执绣,把自己精心绣成的绣品制作成坐垫置于鼓凳上,既为装饰又为取暖,绣墩之说由此不胫而走。
到宋代,鼓凳终于走出闺房、园林,步入朝堂,成为皇帝给臣子赐座时的专用坐具。
《宋史》记载北宋丁谓颇得宋真宗宠信,因此他被召议事时,多次被赐坐绣墩。
圆润、轻巧、美观的鼓凳,在中国传统家具中是类似清流的存在。
同为坐具,它不似椅子那般令人正襟危坐,又不似凳子那般普通俚俗。
在满室方正的矩形、方形、梯形家具中,它以玲珑圆润的形体、优雅乖巧的气质,一圆破方,活跃了居室的气氛,让坐于其上者身心舒泰。
“在现代居室里,不管什么类型的装修风格,只需一条鼓凳,就可以让空间带上国潮气质。
”张通成说,在中国传统家具中,鼓凳的存在感并不那么强烈,却能中和各种家具各种空间的调性,为桌几增色,为床几添韵。
鼓凳的气质,常让他想起张充和先生的“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在他的记忆里,母亲卧室内的梳妆台下,永远有一条鼓凳,用时掇出,用毕纳入,轻巧灵便,不占空间。
他觉得,中国仕女梳妆打扮的场景,必得有鼓凳加入才能成为经典。
家里的大茶台,配置了方正的客椅,宾客盈门时略嫌逼仄,父亲就会让他拿几个鼓凳放于四角,主宾融融泄泄。
“在美国留学时看多了西方家具,于是周末有空就会到博物馆看中国传统家具。
”张通成在美留学期间,其父亲张向荣曾给他发微信:“王世襄先生在《谈古论艺》中提到,如果哪一位有机会去美国参观几家大博物馆,如波士顿美术馆、纽约大都会美术馆、费城美术馆、甘泽兹城奈尔逊美术馆等,或许会惊奇地发现它们都有陈列中国古典家具的专室。
你如果有空,一定要去看看这些流失海外的中国家具瑰宝。
”抱着纾解乡愁的念头,张通成去了这些博物馆,在奈尔逊博物馆,他看到了一件嵌棕色纹理石面的红木鼓凳,造型圆润饱满,气质典雅静穆。
“但是王世襄先生漏掉了最重要的一家博物馆,那就是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这家博物馆用了14间展室,复原了明代苏州一户富商家里的家具陈设。
”就是在这家博物馆,他邂逅了一款海南黄花梨制作的海棠形镶云石鼓凳,“它置身于众多藏品之间,独有一种悠然娴静的美,让我怦然心动。
”海棠花好,天心月圆,那一刻的金风玉露,让张通成潜伏于骨子里的东方美学意识爆发。
捕捉市场长尾 打造“流行”家具今年开年后,张通成就带领设计团队研发鼓凳。
“市场上销售的鼓凳造型多偏厚重,缺乏秀气文雅的感觉。
现在许多年轻人居室设计偏爱北欧风、法式风,家具风格也趋向简约秀气。
”为了打造一款玲珑感十足的鼓凳,在设计过程中,张通成要求团队分析感悟中国传统仕女的“秀骨清相”,也就是骨骼纤细但肌肉匀称,形成肌理细腻、骨肉匀停的视觉美感。
最终,鼓凳采用了瘦高的海棠形五足形式,腿足呈如意柄状,足间劈料分瓣开光,中部起棱线,沿着棱线延伸出去的两个面微微下凹,充满张力,整体气质高冷峭拔,经细致打磨后又显得冰清玉洁,“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若弱柳拂风”。
然而,在中国传统家具中,鼓凳极少与其他家具配套,除了小型的圆桌、海棠桌等,而这种桌子并非当下市场的主流产品。
“相比沙发、餐桌、茶桌、书桌等成套销售的家具,鼓凳的孤立性很难让它在市场上单独销售走量,一般作为小件赠送。
”张通成说,在接手鼓凳推广项目后,他和团队开了多次会议,最后决定将其定位于“礼品”。
经常性地与高端客户打交道,明堂团队早就发现许多客户为年节时的礼品而头疼,四五千元的礼品数量多了难以承受,千元以下的礼品又难以入眼犹如鸡肋。
“我们就想,能不能出一款千元以内的家具,既有实用性,又有收藏性,还有较高的流通性。
当这款鼓凳出来后,我们觉得以它的性价比,确实在礼品市场上具有较大优势。
”随后,这款以缅甸花梨(大果紫檀)为材、售价在千元以内的鼓凳,很快被一帮8090后年轻人打上了独特的标签——千元以内的“传家宝”。
明堂可根据客户需求,在“礼遇”凳腿上安装铭牌不仅如此,这款鼓凳还推出了定制铭牌业务,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在凳腿上安装刻有客户企业名称的铭牌,或者是客户特别拟定的嘉言祝语。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陆光正特意为鼓凳命名“礼遇”,并为包装盒题词。
不出所料,“礼遇”鼓凳在直播间推出后一炮走红,明堂红木为此添置了生产线。
经过3个月的市场问路,“礼遇”鼓凳已发展出大果紫檀、阔叶黄檀、金丝楠木、紫光檀等材质,凳面也从素面衍化出瓷面、百纳拼装“万字纹”面、大理石面等,满足了不同需求。
“‘礼遇’鼓凳走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通过研究细分市场,充分利用了长尾效应。
”张通成说,市场需求如果是正态曲线,中间突起的部分就是“头”,它代表着大多数需求,也就是俗称的流行;而分布在尾部的是个性化、少量、零散的需求,这部分需求形成了长长的尾,如果把这部分非流行的需求集中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比流行市场还大的市场。
“当客厅、餐厅、卧室等成套大件家具成为流行后,我们更要注重挖掘个性化的细小需求,向长尾效应要更多的经济效益。
”正是出于对非流行需求的重视,“礼遇”鼓凳成了家具市场上的“爆款”。
发力私域平台 渗透润物无声即使是一款鼓凳,也要尽可能玩出更多花样,争取尽可能多的群体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
“不能把红木家具自我隔绝在年轻人的生活空间之外,年轻人才是红木家具最主流的消费群体。
”身为85后,张通成对欧美家具的市场“压制”有着深刻体会。
“都说中国人过了40岁,骨子里的那份传统文化意识就会被唤醒,但我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可能被提前唤醒了。
”他笑着说,在美国的留学岁月,不仅让他成为狂热的“国潮青年”,更让他深度思考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路径,思考传统家具的年轻化、国际化。
“其实,中国传统家具自带国际化基因,它和许多欧美家具可以轻松融合混搭,受到许多国际友人的喜爱。
目前我们更重要的工作,就是推动中国传统家具的年轻化,让年轻人爱上它,同时通过降低成本,让年轻人消费得起。
”在充分利用明堂红木营销平台之余,张通成团队把目光投向了“小红书”等私域平台,借力发力,让鼓凳润物无声地渗透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空间。
他还发动公司员工和身边亲友把“礼遇”鼓凳融入居家空间。
看着一张张美照,他既感叹大家对美的创造力,更感佩于古人家具设计的强劲穿透力。
“今年时尚界流行‘美拉德’,其实中国传统家具才是最经典的‘美拉德’设计!”在张通成眼中,红木的姚黄魏紫,就是传统中国最经典的“美拉德”色系,温润、高贵、典雅。
“仙人幻出珊瑚木,玉女妆成锦绣墩”——拥有一条鼓凳,在长情陪伴中感受红木家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