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国学在之前介绍古代的政书和“十通”时就曾讲过,政书是专门记载典章制度的之沿革的史书,它收集历代或某一朝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
政书的一大类别是“十通”类,另外一大类别,是“会要”。
会要是记载某一朝代各项经济、典章制度的史书,内容包括法令制度,历史地理、风俗民情,兼叙史实, 是分门记述各项制度沿革的史料汇编。
“会要”这一体例,创自于《唐会要》一书。
唐朝苏冕所撰的自唐高祖至德宗九朝《会要》四十卷,是现今所知最早的会要体史书。
唐宣宗时,杨绍复等人续修至唐武宗时期,成《续会要》四十卷。
宋初,王溥在苏、杨二书的基础上,补缺拾遗,编成《唐会要》 一百卷。
此后,他又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
比较重要的“会要”有以下几种:一、《唐会要》宋朝王溥撰,100卷。
计五百十四目。
二、《五代会要》宋朝王溥撰,30卷,计二百八十目。
三、《宋会要辑稿》清朝徐松辑自《永乐大典》,200册。
四、《两汉会要》南宋徐天麟撰,其中《西汉会要》70卷,15门、《东汉会要》40卷,15门五、《三国会要》清朝杨晨撰,22卷,15门。
六、《明会要》清朝龙文彬撰,80卷,15门。
此外,尚有汪兆镛撰《晋会要》、孙楷撰《秦会要》、姚彦渠撰《春秋会要》等。
会要体史书也自成体系,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古代典章制度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