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庹/老兵李首倡一庹(tuǒ),沧州话里读作一庹(tāo),指一个人两手平伸,两手中指指尖儿之间的距离。
按照人的身体结构,大约和人的身高相等,用于估量物体的长度、宽度、周长等水平方向距离,一般不用来测量高度。
比如:“我说二子,你是真够笨的!哦,没尺子就量不了这道墙了!用庹啊!一庹五尺,两庹一丈!一阵儿不就量好了吗?”老兵李:手工动作相关的词不少,揻、弯、抻、扽、撅、剋、掴、掐、拃、庹,等等。
飞鸿:李老师,最后一个字念啥?知微庐主:应该是tāo,一tāo。
吴澍强:tǎo,五尺。
海客:字典上是tuǒ,也是姓氏。
吴澍强:印象最深的是马志明相声《卖布头》里的应用。
海客:“一庹五尺,两庹一丈!”各种版本的《卖布头》都有这句,都读tǎo。
有守株者:庹就是两手平直伸开,两个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老兵李:两个手伸开量长度叫一庹,不管字典上怎么念,咱们本地人就念tāo。
过去人们不随身带着尺子,他们就用大拇指和中指一量一拃,两个胳膊伸开一量一庹,就用这个来量长度。
海客:庹 = 度+尺,省“又”。
度(duó),是丈量的意思(《郑人买履》“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加上“尺”字,分化出一个新字。
度为声旁,所以“庹”念tuǒ,算“文读”音,民间口头“白读”音tāo。
老兵李:民间瓦匠有个常用的词,也是实用物,叫“志”,读音为支儿。
就是用秫秸一类的棍,比量一个长度,以此为标准,开门窗口,或者干需要有尺寸的活儿。
一是随身带尺子不方便,再是不需要太精确,就用这种极方便的做法。
马金铃:也叫资子。
老兵李:“资子”、“支子”、“资儿”,叫法都有。
这个和“庹”、“拃”属于一类的东西,都是比量长度的。
还有一虎口,发音为“伙口”,大拇指和食指伸开的长度。
“今天钓的都是一伙口大的鲫鱼。
”马金铃:虎口,也叫“一拃”。
老兵李:严格说,“一拃”是拇指与中指伸开的长度,一虎口则是拇指与食指伸开的长度,那里是虎口穴。
德瑱:庹是入声字,元朝开始,北方没有入声字,入派三声,就读tǎo了。
鹤也是入声字,所以读háo了。
德也是入声,所以读děi了。
当然或许这些音在元朝入派三声之前就存在,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曲炳国:一tǎo,两手平伸,两手中指之间的距离。
按照人的身体结构,大约和人的身高相等,用于估量物体和长度和宽度、周长等水平距离。
一般不用来测量高度。
孙克升:tǎo不是固定尺寸,有tǎo大、tǎo小,一tǎo约等于本人高度,这样就知道长度了。
大场合下,分东西量长度,就用tǎo量,短的用zhǎ。
我看白事上扯孝,丈几的袍子可快速用tǎo来确定,短孝布用zhǎ来确定,非常快,很大的一个白事,只一个人裁孝。
猜猜我是谁:庹tuǒ,中国一种约略计算长度的单位,以成人两臂左右伸直的长度为标准,约合五市尺。
咱们念成tǎo。
曲炳国:五市尺,1.67米,接近古人的平均身高。
▲ 村史馆藏品 孙欣伟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