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没有哪个人不喜欢钱吧?(马云除外),我一直很好奇古时候的钱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历史传闻和背景,都说古钱币就是活生生的历史见证!诸位请随我一起穿越回5000年前,从公元前一直到民国,通过古代钱币来了解其中的过往烟云吧!先秦先秦是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国货币的发生、发展阶段,部分先秦钱币上的古文字至今仍然无法释读,或者存在争议,是中国古钱中最具魅力的部分之一。
天然海贝在中国是最早的货币。
天然海贝产在海边,距离中原路途遥远,运输困难,不容易获取。
但是坚固美观,天然的自然个数和便于使用等优点,被选为货币应在情理之中。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流通的需要,天然海贝货币逐渐被人工仿贝和金属铸贝所代替。
天然海贝收藏价值20左右贝币的计量单位是是“朋”,“朋”字本义是指一串或两串相连的“贝”,后来逐渐演化成计量单位。
“一朋”到底为多少只贝呢?一直未有一致的说法,从两只到二十只,说法不一。
一般多认为两串五个的贝或两串十个的贝为“一朋”。
商周时代,随着经济贸易发展,为了弥补天然货贝流通不足而仿制的石贝、玉贝、骨贝、蚌、及陶贝等,统称仿贝,分别用白滑石、玉石、兽骨及蚌壳等刻制而成。
其交换价值约等于或稍低于天然海贝。
至春秋贝货趋向颓势时,仿贝即逐渐丧失货币功能而变成一般装饰品,许多作殉葬用。
但边陲地区如云南等地少数民族,曾沿用至元、明时代。
圆形蚌贝收藏价值:30元左右。
圆形蚌贝是用蚌壳磨制而成的,分中间有孔和无孔两种。
大小不一,厚薄不同,有的还有朱砂。
寓意待考证!石贝收藏价值:30元左右。
骨贝是一种人工仿制贝,用兽骨刻成,一般因与铜器长期接触,出土时多呈翠绿色或淡绿色。
最早出现在夏末商初,距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
贝币使用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通行铸钱。
贝币等原始货币被废除。
骨贝收藏价值: 50元左右。
陶贝收藏价值: 50元左右。
商代中晚期,用青铜浇铸的无文铜贝,为我国最早出现的金属铸币。
形制仿货贝,分空心、实心两种。
铜贝计量单位为寽(音:虑),一寽近十二铢,约今8g(战国中后期一寽演变为1400g),周朝起大量流通于黄河及江淮各诸侯国,以鲁国行用最为广泛久长。
后期曾出现包金铜贝及银贝等,其价值当在铜贝之上,多为王侯贵族用。
铜贝收藏价值: 200元左右。
银贝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文物,长3cm,宽2cm,重11g。
此种银贝应是中山国的一种货币。
收藏价值: 2011年诚轩秋拍一枚大型银贝以3220元价格成交。
鎏金、包金、金贝收藏价值:500~1万元左右。
铜仿贝”一般仿货贝之形,早期与天然贝形制相近,春秋以后,南方楚国地区又铸造出有文字的“铜仿贝”是为有文铜贝,它的外形有的像蚂蚁爬鼻有的像鬼脸的样子,所以俗称“蚁鼻钱”或“鬼脸钱”,其面文多达10余种,但形制却比较一致,均为上广下尖的瓜子形,面有文字,背部平整,广泛行用于南方地区。
所谓“蚁鼻”本喻轻小,蚁鼻钱就是小钱。
楚国疆土开始时并不算大,以后疆土逐渐扩大,蚁鼻钱和鬼脸钱的流通范围也随之扩大,逐渐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了独立的货币体系。
蚁鼻钱收藏价值:蚁鼻钱年代久远,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根据蚁鼻钱各个品种传世的珍稀程度,目前其市场价格也有所不同,一般最常见的蚁鼻钱在20~100元左右一枚,带“君”字的价格则在200~400元之间,带“金”和“忻”字的价格在400~1000元左右,带“行”字的价格在800~2000元左右。
目前在古玩市场上所见的蚁鼻钱中,除最常见的两种有少许真品外,其他带“金”、“忻”、“行”等字样的品种几乎都是赝品,集币爱好者在收藏时千万要当心。
罄币流行于春秋战国,多见于墓葬,纹饰复杂多样。
是否应定为货币,还存在争议。
另南方还出土有戈币,性质也存在争议。
大量出土于春秋末战国初的墓葬或窖藏,出土时一般是成摞压叠放置,或与钱币位置相连。
收藏价值: 价格从几百至上万元不等。
鱼币流行于春秋战国,多见于墓葬,纹饰复杂多样。
是否应定为货币,还是存在争议。
鱼币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黄淮间的部族,所创作的。
这些部族,临水而居,以渔猎为主,经常食用鱼类,贮藏鱼类,免不掉以之互相交换,互相馈赠。
后来有了交易行为,便以鱼为代表价值的砝码。
既受到中国文明的影响,跃入货币经济,便用鱼为货币。
鱼币的金属成分主要是铜加上适量的铅、锡。
事实上我国的鱼币分布十分广泛,在全国许多省份都有发现,大部分的鱼币以青铜作为材质,也有其他金属或玉石作为材质的。
它们虽都为鱼形,但造型各异,即使鳞片也变化丰富。
收藏价值: 价格从几百至上万元不等。
原始空首布春秋早期,出现于周、晋等地最早的金属铸币之一,由商周青铜农具钱、镈演变而来。
春秋中期后随着货币职能增强,布身逐渐缩小,形制亦有改变,成为中原地区流通较广的一种货币。
原始空布首布因出土极少,故较为珍贵。
收藏价值:原始空首布是由农具演变为货币的最初形态,在货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加上存世稀少,属先秦钱币珍品,2010年嘉德春拍一品原始空首布“十七”的成交价格为42万元。
平肩空首布为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行用于周王畿附近的铸币。
首部中空,内有范芯,肩平,故得名。
平肩弧足空首布一般分大、中、小三型。
文字丰富,近三百种。
收藏价值:平肩空首布文字繁多,其收藏价值和市场价格也与布面文字有很大关系,一般大型单字的市场价格在3万元左右,中、小型两字或多字的市场价格一般高于单字,2011年嘉德秋拍一平肩空首布“安周”成交价格为28.7万元。
耸肩空首布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铸,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之一,首部内有范芯,形似一把铲子,肩部高耸,故得名。
多出于晋南。
面文丰富。
无文最为常见,该类布币尺寸差异较大。
耸肩尖足空首布属于春秋时期晋国所铸,其较为突出的特征是高耸的双肩和弧形的底裆,双足尖锐,形态十分优美。
此种空首布是中国货币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种形式。
收藏价值:耸肩空首布以无文者居多,目前无文大型耸肩空首布的市场价格在3万元左右,有一种五字的耸肩空首布,目前仅发现2品,且文字有异,是先秦钱币中的珍品。
斜肩空首布战国时期空首布的一种,一说为韩国铸,空首,内有范芯,肩部下斜,因此而得名。
收藏价值:斜肩空首布属空首布的晚期品种,种类较少(目前已发现的仅5种),其中“武”字较常见,目前市场价格在1~2万元,“卢氏”、“三川釿”较少见,市场价格在3~5万元,“武采”、“武安”最为稀少,为先秦钱币珍品。
空首式平首布空首式平首布,亦称平肩实首布,外形类似平肩空首布,但首部非空,钱体厚度一致,故称为实首布或平首布,与平肩空首布有传承关系,存世极稀。
收藏价值:空首式平首布应为空首布到平首布的过渡品种,是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所知仅数枚,是先秦钱币中的大珍品。
桥足布战国前期魏国所铸,形制特点为:平首,方肩或圆肩,双足以弧裆相连,看去若桥拱,故称“桥足布”,因钱文多有记重单位“釿”字,故又称“釿布”,有“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种,其换算关系应为二釿布相当2枚一釿布或4枚半釿布。
元前424年,魏文侯继位,文侯称得上是雄才大略,知人善任。
他任用法家始祖李悝为相,主持变法,实行社会变革,又用乐羊取中山,用西门豹治邺,用吴起守西河,使魏国一跃而成战国初期的头等强国。
武侯在位时,魏又开始向南发展,取得了黄河以南郑、宋、楚大片土地;是时,魏已成为中原霸主。
魏惠王九年,秦趁三晋关系破裂,韩、赵与魏战于浍水北岸之机,攻侵魏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大败魏军,俘获魏相公孙痤,夺取了庞城(今陕西韩城东南)。
魏为避秦之锋芒,于魏惠王十年(前361年)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往大梁(今河南开封)。
魏是列国诸侯中率先进行社会变革,废除世卿制,步入封建制的国家。
由于注重依法治国,主张“尽地力之教”和实行“平籴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战国早中期魏国的主要通货是平首桥足布,这种布是由春秋时期的空首布演化而来,其币文纪地名兼纪值纪重,以“釿”为货币单位,有“二釿、一釿、半釿”三等币制,亦称“釿布”。
其币值、大小、重量依次递减,正符合“子母相权”之定义,在商品交易过程中,更便于流通使用,是先秦货币制度上的一大进步。
收藏价值:桥足布因铸造精良、足值厚重,一直受到藏家的追捧,较常见的如“安邑一釿”、“安邑二釿”等,目前市场价格在5000元左右,中档品种如“禾(梁)一釿”、“京一釿”等市场价格在2万元左右,还有一些稀见品种,如“垣釿”、“山阳”、“言半釿”等,为古钱名珍,极为难得!殊布当釿又称楚大布,战国时期楚国铸币。
殊布当釿形态特殊,体长腰瘦,双足似燕尾垂挂;首阔呈倒梯形,上有大孔。
通长约10cm,重33g左右。
对面、背文的释读至今还有争议。
收藏价值: 楚大布,因面文有“釿”字,常归为釿布类,但其形制文字不同于中原的桥足布,具有楚地特征,目前市场价格在2万元左右。
四布当釿为战国时期楚国所铸布币的一种。
形制略同“殊布当釿”,钱体较小,通长4cm左右,重7~8g,这种布币常见两枚连在一起的,称“连布”,一般通长8cm左右,重14~17g,较楚大布稀见。
对面、背文的释读至今还有争议。
收藏价值:四布当釿是楚布中较少的品种,目前单枚的市场价格在3万元左右,连布的市场价格在6万元左右。
殊布釿四战国时期楚国布币的一种,为近年发现的新品种,形制类似殊布当釿,高约53mm,背文“一货三釿货”,是楚布中最为珍稀的一种。
收藏价值:殊布釿四是楚布中最为少见的品种,早期图谱无载,目前市场价值在5~10万元。
锐 角 布战国时期韩魏所铸,特征为布首两端各有一突出锐角,平首,平肩,方足,分平裆、尖裆两类,平裆为大型布,韩国铸,尖裆为小型布,魏国铸。
面文释读上尚存分歧。
战国时期的韩国是一度比较弱小的国家,西临秦、东接魏,北面赵,强敌环伺,早期的韩国统治者也希望变法图强,韩哀侯二年,灭郑国,并将国都迁于郑(今河南新郑),韩国版图得到扩充,变法的条件也进一步成熟,韩昭侯八年(公元前355年),用原郑国京(今河南荥阳东南)人申不害为相,实施变法。
韩昭侯死后,后继国君均昏聩无能,胸无大志,遂使韩国不断受到各国蚕食,终至于亡。
收藏价值: 大型锐角布存世稀见,除“百涅”尚可零星见到外,其他几种均为大珍,如“舟百涅”为仅见,“百涅”旧释“涅金”,目前美品市场参考价格在10万元左右;小型锐角布较多见,“公”字锐角布的市场价格在2000元左右,“垂”字锐角布的市场价格在4000元左右。
大型尖足布战国早、中期赵国所铸布币,因足部成尖状而得名,有大小两种,大型尖足布多为耸肩,是由耸肩尖足空首布演变而来,属一釿(“釿”是战国时期货币单位)布,通长8cm左右,重约11g,目前已发现九种。
收藏价值:大型尖足布种类与数量均少于小型尖足布,除“甘丹”外皆稀见,其中“榆即”、“虑虒”、“阳曲”三种为先秦钱币珍品,目前“甘丹”的市场价格在1万元左右。
小型尖足布战国早、中期赵国所铸布币,因足部成尖状而得名,由耸肩尖足空首布演变而来。
小型尖足布属半釿(“釿”是战国时期货币单位)布,通长5cm左右,重约6.5g,目前已发现50多种。
应均为地名。
收藏价值:小型尖足布种类繁多,其收藏价值因钱面文字的不同有很大差别,其中“兹氏半”、“邪山”、“大阴(半)”、“蔺(半)”、“平周”、“平州”、“武平”、“武安”、“晋阳(半)”等9种为常见品种,目前美品市场价格在2000元左右,其他为中、高档品种,2011年华夏古泉网拍卖一品“阳邑”,属稀见品种,成交价格为11万元。
类圆足布战国时期赵国所铸布币的一种,圆首圆肩,属尖足布晚期的过渡形式,其正、背面竖筋位置和方向类同尖足布,面文也多与尖足布相同,只是种类较少。
类圆足布通长约5.2cm,重5g左右。
应属“半釿”型布。
收藏价值: 类圆足布虽由尖足布演变而来,但其存世远少于尖足布,是先秦货币中较为少见的一支,目前“兹氏(半)”、“大阴”、“平周”、“晋阳”4种市场价格在1~2万元,“蔺”字一枚2010年嘉德秋拍成交价格为6万元,其余均稀见。
类方足布战国时期赵国所铸布币的一种,属尖足布晚期向方足布的过渡形式,其正、背面竖筋位置和方向类同尖足布,而与方足布不同,面文也多与尖足布相同,只是种类较少。
类方足布通长约4.6cm,重5g左右。
应属“半釿”型布。
目前已发现的面文有8种。
收藏价值: 类方足布的存世量少于尖足布和方足布,较常见的有“兹氏半”、“平周”、“大阴”三种,目前市场价格在5000元左右,“榆次(又释“榆即、桃源”)”可零星碰到,市场价格在2~3万元,其余则稀见。
中原方足布战国中晚期韩、赵、魏及两周所铸,两足成方型,档平,种类繁多,较为常见,这类方足布因铸于中原地区,故统称中原方足布,有大、小两种类型,是这一时期中原地区流通的主要货币形式。
钱面文字均为地名,目前已知属韩国的有26种,属赵国的有47种,属魏国的有26种,属两周的有8种,另有国别不明的约30种。
大型为一釿型,小型为半釿型。
收藏价值:中原方足布种类很多,存世多寡也悬殊很大,其中“平阳”、“安阳”、“宅阳”等是最常见的品种,目前美品的市场价格在1000元左右,中、高档方足布的市场价格在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东周”是最为珍稀的品种之一,《华夏古泉价格图录》估价为15万元。
燕氏方足布战国中晚期燕国所铸,两足成方型,档平,文字、形制与中原方足布有别,常见“左”、“右”等背文,种类也少于中原方足布。
目前已发现的面文有7种。
收藏价值:燕式方足布是先秦货币中较为常见的品种,普通的如“安阳(匋阳)”、“坪阴”、“襄坪”目前美品市场价格在500~1000元,“右明新冶”是较为稀见的品种,最为少见的是“宜平”,存世仅数枚,《华夏古泉价格图录》估价为20万元。
圆足布蔺圆足布,因圆首、圆肩、圆足而得名,“蔺”为战国时期赵国地名,这种布为战国中晚期赵国铸,另外中山国、韩国都有仿铸。
分大、小两种,大型布通长7.5cm左右,重10~17g,小型布通长5.2cm左右,重6~8g。
收藏价值:圆足布蔺属先秦货币中的中档品种,从数量上来看小型布少于大型布,但目前两者市场价格接近,均在30000元左右。
圆足布离石离石”为战国时期赵国地名,此种布为战国中晚期赵国铸,另外在中山国、韩国可能都有仿铸。
分大、小两种,大型布通长7.5cm左右,重10~18g,小型布通长5.3cm左右,重5~9g。
收藏价值:圆足布离石属先秦货币中的较高档的品种,存世稀少,大型布的市场价格略高于小型布,2012年3月华夏古泉网拍出一品小型布,品相极美,成交价格为21万元。
三孔布战国晚期布币的一种,圆首圆肩圆足,形同圆足布,而布首及两足各有一个圆孔,故称“三孔布”,有大、小两种,面文为地名,背文有记重和记数文字,发现极稀。
大型者值一两,小型者值12铢。
关于三孔布的国别尚无定论,主要有三种观点:一、三孔布以朱、两计重系秦制,当为秦铸;二、形制雷同赵圆足布,出土均为赵故地,是为赵币;三、战国中期中山国铸币,主要依据是考证出的三孔布地名主要集中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山国疆域内。
目前以第二种观点较为流行。
收藏价值: 三孔布因形制特殊,存量极稀,是先秦货币中最富神秘色彩的一类,目前已发现的品种除“牟”字(包括大、小二型)已过10枚外,其余均在10枚以内,不少是仅见的孤品,其收藏价值自不待言,2010年嘉德春拍一枚“武阳”背“两”三孔布,仅见品,成家价格为352.8万元,至今是古钱币拍卖的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