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好景不长,新宅刚打下地基,李员外夜里就开始做噩梦,梦见一只大黑乌鸦,翅膀一展,遮天蔽日,那尖锐的喙子“咚咚咚”地敲屋顶,吓得他一身冷汗,醒来心里头那叫一个慌。
起初,他以为这不过是巧合,或者白天想多了,可连续几天,梦都一样,这让他心里头那叫一个犯嘀咕。
他偷偷找了几个道士和尚,又是做法又是念经,可那乌鸦的梦还是挥之不去。
这下,李员外可真急了,新宅还没建好,就先招惹了这不详之物,这可咋整?正当他愁眉苦脸的时候,村里来了个云游四方的木匠,姓张,人称张巧手。
这哥们儿手艺好,还懂点风水相术,在咱们这疙瘩挺有名的。
李员外听说了,赶紧准备了厚礼,请张巧手来家里坐坐。
张巧手一进家门,四处打量,眉头一皱,听完李员外的诉说,他沉思了一会儿,说:“员外别急,这事儿肯定有蹊跷。
今晚我就在新宅守着,看看到底咋回事。
”夜深人静,张巧手带着几件法器,悄悄地进了还没盖好的新宅。
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叫。
到了半夜,正当张巧手闭目养神时,突然,“咚咚咚”的声响打破了夜的宁静,跟梦里一模一样。
他猛地睁开眼,只见一只大黑乌鸦,在屋顶上盘旋,用喙子猛烈敲击着还没封顶的屋梁,眼里闪烁着诡异的绿光。
张巧手心里一紧,但没慌,他迅速掏出怀中的铜镜,念了咒语,铜镜立刻光芒四射,照向那乌鸦。
乌鸦发出一声凄厉的尖叫,身形一晃,化作一缕黑烟,消失在夜色中。
张巧手紧追不舍,借助铜镜的光芒,一路追踪到山谷深处的一个破败的古庙前。
古庙破旧不堪,门楣上还能隐约看到“乌鸦庙”三个斑驳的大字。
张巧手心里一惊,原来这乌鸦不是普通的鸟,而是庙里乌鸦精的化身,因为新宅选址不当,打扰了它的清静,所以来找麻烦。
张巧手这哥们儿心里明白,硬是把人家赶跑不是个长久的法子,得从根本上把问题给解决了。
他一溜烟儿跑回新家,把李员外给叫来,把自个儿看见的、听见的一股脑儿都说了,还提了个挺大胆的想法:“员外,要想把这事儿彻底摆平,咱得在咱家弄点吉祥的东西,镇住那些不吉利的。
我琢磨着,咱把屋顶上那些木雕换成木喜鹊咋样?喜鹊这玩意儿,是吉祥的象征,准能给咱带来好运,把那些不吉利的东西都赶走。
”李员外听了,一个劲儿地点头,立马吩咐人照张巧手的意思,把屋顶的木雕全换成了木喜鹊。
工匠们加班加点,没几天的功夫,新家就焕然一新,屋顶上那些木喜鹊活灵活现的,看着就像要飞起来报喜似的。
从那以后,李员外再也没做过那乌鸦敲屋顶的噩梦,新家落成那天,家里热闹非凡,喜气洋洋的。
李员外心里清楚,这好日子多亏了张巧手的聪明才智,就给了他不少钱,俩人还成了忘年之交,这事儿也成了一段佳话。
李员外这心情好得不得了,经常请亲戚朋友来新家做客,摆上几桌好酒好菜,大家围坐一桌,有说有笑的。
饭桌上,李员外总得提提张巧手的好,说他不仅是个手艺高超的木匠,还是个能掐会算的高人,把自己一家从水深火热中救了出来。
这话一传十,十传百,张巧手的名声越来越响,连外村的人都跑来找他看风水、做家具,忙得不亦乐乎。
可好景不长,一年后的一个冬天,翠云村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雪灾。
那雪下得跟鹅毛似的,连着下了七天七夜,整个山谷都被厚厚的雪给盖住了。
村里的路都堵了,粮食也紧张,人心惶惶的。
李员外的新家虽然结实,但大雪封门,出门买东西都难上加难。
就在大家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张巧手又出现了。
他带着几个徒弟,肩扛手提的,运来了粮食和柴火,分给了每家每户,解决了大家的燃眉之急。
村民们感动得不行,都想知道张巧手是怎么在这种天气下找到这些物资的。
张巧手只是微微一笑,说:“天机不可泄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原来,张巧手早年四处游历,结交了不少朋友,其中也有能人异士。
这次雪灾前,他感觉到了不寻常的征兆,就提前联系了这些朋友,让他们帮忙准备物资。
他自己还利用对山林的熟悉,开辟了一条秘密通道,把物资运回了翠云村。
雪灾过后,翠云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和繁荣。
李员外为了感谢张巧手的大恩大德,特意在新家旁边建了一座小庙,供奉着张巧手的画像,还尊称他为“护村神匠”。
每年大年初一,咱翠云村的大伙儿都得聚到小庙前头,弄个热闹的祭祀大典,图个新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张巧手这哥们儿,虽然名头响当当,可他还是低调得很,总爱说:"人这一辈子,就跟那草木一样,一秋就过去了,能给咱乡亲们干点实事儿,我心就踏实了。
所以啊,他还是到处溜达,用他那点子智慧和手艺,帮那些需要帮的人。
时间过得飞快,一晃眼几十年就过去了。
李员外这老哥儿已经不在了,可他的后人还守着那座新房子,还有边上的小庙。
张巧手呢,也成了传说中的人物,他的故事被村里的一代又一代人传得神乎其神,成了咱翠云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有一天,一个年轻学者,对民间故事特别感兴趣,就来到了咱翠云村。
他听说了张巧手和李员外的故事,就打算好好挖挖这段历史。
他跟村里的老人聊天,翻看那些老族谱和文献,还亲自爬上屋顶,仔细瞅瞅那些风吹雨打都还活灵活现的木喜鹊。
费了好大劲,学者终于发现了这段故事背后的秘密。
原来,那些木喜鹊不光是吉祥的象征,还是张巧手用他那绝顶的木工手艺,加上古老的机关术,巧妙设计出来的。
它们不光好看,关键时刻还能派上用场,比如调节屋里的温度、抗抗自然灾害啥的。
学者的发现让全村都震惊了,也让张巧手的名字再次响彻云霄。
村民们都感慨,原来这位护村神匠不仅心肠好、脑子灵,还是个技术大牛。
于是,大伙儿一商量,学者就决定把这段传奇故事写成书,让更多人知道张巧手的事迹。
书一出版,就火遍了全国,还传到了国外。
张巧手的名字和他的故事,就这样跨越了时空,成了永恒的经典。
咱翠云村也因为这个故事,名声大噪。
每到旅游旺季,就有好多游客慕名而来,他们不光是为了看咱村的美景,更是为了探寻那段关于智慧、勇气和善良的传奇故事。
接着,商家们也看准了机会,开始围着咱村转。
有的想建个主题公园,重现故事里的场景;有的想开发旅游线路,把张巧手的故居、李员外的新宅,还有那个小庙都串起来,搞个"传奇之旅"。
村里一合计,这事儿好啊,能带动经济,改善生活,就商量着跟这些老板们谈合作。
可问题来了,这商业开发得有个度,不能啥事儿都往钱眼里钻。
村里老一辈的人就担心,这一开发,原汁原味的东西就没了,到时候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味儿可就变了。
年轻人呢,又觉得这是个机会,能让翠云村走出去,让更多人知道这个地方,知道这里的人和事。
大伙儿一听,纷纷点头称是。
于是,村里就定下了几条规矩:一是所有开发项目都得经过村民大会同意;二是要保持原貌,不能乱拆乱建;三是要让村民参与进来,共享发展的成果。
规矩定下了,开发也就顺利多了。
没几年光景,翠云村就变了样儿。
那个主题公园建得那叫一个气派,里头有仿古的建筑,有生动的雕塑,还有互动的体验区,让人仿佛穿越到了故事里。
旅游线路也搞得有声有色,游客们来了,不仅能听故事、看景点,还能亲手体验制作木喜鹊的乐趣,感受那份传承千年的匠心独运。
更绝的是,村里还办起了“巧手工坊”,专门招收年轻人学习木工技艺和机关术。
张巧手的后人也被请了出来,当起了老师傅,手把手地教徒弟们怎么选材、怎么雕刻、怎么设计机关。
一时间,翠云村的木工技艺又焕发了新生,不少作品还走出了国门,赢得了国际上的赞誉。
村里人富了,日子好过了,但那份淳朴和善良却没变。
每到逢年过节,大家还是会聚在一起,包饺子、扭秧歌、唱大戏,那份热闹劲儿,比啥时候都足。
而张巧手和李员外的故事,也在这个过程中被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成为了一个跨越时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转眼间,又过了几十年。
翠云村已经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了,它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故事的旅游胜地。
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心中的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却始终如一。
他们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梦、有坚持,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而张巧手和李员外的故事,就像那屋顶上的木喜鹊一样,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每当夜幕降临,月光洒满大地时,总有人会抬头望向那片星空下的新宅子,心中默念着那个关于智慧、勇气与善良的传奇故事。
而那只只振翅欲飞的木喜鹊,也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真理: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人性的光辉永远不会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