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的四川大学更名事件,让人啼笑皆非,4届川大学子羞于亮毕业证!对一个人而言,名字非常重要,一个朗朗上口落落大方的名字其他的效果有时候是事半功倍的,而如果名字叫“王二蛋”想要出人头地就非常困难。
对于大学而言,名字同样重要,君不见某些高校争大区名或者国字号争的头破血流,毕竟这个校名关系到学校的未来,丝毫马虎不得。
一个好的校名能够显著地提升学校名气,进而提高生源质量,大多会斟酌再三,但是在四川省有一所985大学在30年前却将校名改成了“联合大学”,让很多考生误认为是野鸡大学,其投档线在更名后4年内呈断崖式下跌,不得已在1998年向教育部申请更名,重新改回了四川大学。
那么当年四川大学的实力如何,为什么被迫改名四川联合大学呢?1994年,四川大学和成都科学技术大学讨论合并,很多人认为直接更名四川大学简洁大方,实际上事情远非这么简单。
当年的大学大多不愿意合并,因为公办院校并不担心经费的问题,大学生上学免费还管分配,也让很多高校甚至中专并不担心生源质量。
而在当年,四川大学并非省内的头号高校,并没有一呼百应的能力让成都科学技术大学折服,因此如果合校之后使用四川大学的名称很有可能导致合并失败。
在当年评判高校的层次的参考因素主要有两个,第1个是是否是1978年全国重点大学,另外一个是否是1981年全国首批博士点高校。
当时四川省【剔除如今重庆直辖市管辖范围,下同】有5所重点高校,分别是四川医学院,四川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科学技术大学,而在1981年首批博士点高校中以上5所重点大学悉数入列。
唯一的一点变动是当时的成都中医学院也拿到了1个博士点,这所高校就是日后的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年入围双一流,由此可见博士点可以从一个维度来反映学校的实力。
从1981年博士点数量来看,四川医学院6个博士点,是毫无争议的川内第一高校,四川大学5个博士点,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只有2个博士点。
1994年,四川大学之所以会找到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合并,主要原因两家本是一体,血脉相连,合并压力看起来并不大。
但是在1994年合并并非主流,全国高校合并潮在2000年才到来,此时合并的困难远远比现在想象中大得多。
成都科学技术大学虽然是势弱的一方,但本身既是大学又是1981首批博士点高校,依托自己的力量拿下211大学机会也是相当大的,对于合并自然不是很热心。
而对于四川大学而言,合并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只有合并才能超越四川医学院,成为川中第一高校。
因此四川大学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合并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四川联合大学”正是在这种微妙情形下诞生的一个奇葩校名。
之所以采用四川联合大学的校名,其灵感应该来自于云南省的“西南联合大学”,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当年也算是一段佳话。
但是这个校名却得不到省外考生的认可,毕竟当年网络还不发达,很多大学的名字只能在招生目录中瞥上一眼,用现在的说法就是“盲婚盲嫁”,对于这类不熟悉的名字,自然是敬而远之。
比如北京有一所北京联合大学,当时是将北京市知名高校的分校整合到一起建立的这么一所学校,专科专业众多,学校层次并不高,在京津冀地区还是广为人知。
因此“四川联合大学”名字一出来,京津冀地区很容易将这个校名和北京联合大学对比。
同样安徽省有一所淮南联合大学,到现在还是专科大学,一直没有什么长进。
在这种情况下,四川联合大学分数线逐年下降,如果任凭这种情形发展下去,那么别说以后争取985了,即使在211中估计也是垫底般的存在。
终于熬到了1998年,当时的四川联合大学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果断向教育部申请恢复四川大学名称,幸好当时的教育部大度,同意了这个复名申请,四川大学终于终结了4年在校名上的纠结。
两年后四川大学合并华西医科大学(原来的四川医学院)时,条件任“华西”开,但是校名绝对没有商量的余地。
于是华西医科大学变身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但是校名仍然是四川大学,而“四川联合大学”这个校名逐渐成了四川大学的不能触摸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