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一个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我认为《大宅门》是近二十年来最经典的电视剧。
这部反映清末民国的电视剧,在演义民国大家族百年变迁的同时,也表现了民国时期特有的人情风貌。
如在《大宅门》中,白七爷自家养的毛驴,吃了包子铺八笼包子,前一秒钟包子铺老板还在为白毛驴吃了自家包子大声哭起来,后一秒,白七爷就抛出的大洋立即让肉包店的老板笑了。
这一情景充分展现了白七爷的性格,同时也表现出大洋强大的购买力。
民国时代的大洋,到底有多大的购买力?一个大洋换成现在的人民币是多少?民国时代大洋的种类非常多,其中“鹰洋”、“龙洋”、“袁大头”、“孙大头”最流行,储蓄量最多,这些大洋也得到了全国各地和海外居民的认可。
而且,这四种银币的重量大约是0.72两左右,但这些银币的购买力怎么样。
比如拿着一枚“袁大头”,和一枚“孙大头”、“龙洋”买到的东西基本等价。
因此,文中涉及的大洋在民国时期的购买力,主要是讨论这四种银币的购买力。
据北京的文献记载,1912年一块袁大头在北京可以买到60公斤大米。
根据《银元时代生活史》记载,1914年在上海,一块大洋可以买到44公斤大米。
据《广州地方志》报道,1931年在广州,一块大洋只能买25斤大米或20斤豆子。
1937年的成都,一块大洋只能买16斤大米、40个鸡蛋和5斤糖。
从民国时代的银币时间线来看,粮食价格越来越高,大洋的购买力也越来越低。
所以,随着时期的变化,大洋的价值也随着人民币的价格而变化。
目前,大米的平均价格是4.82元/kg,在1912年购买60斤大米大约要144元。
也就是说,1912年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144元。
按1937年大米价格换算,当时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38元。
但是,要测量大洋的购买力,不仅要从大洋换算成人民币入手,还要结合当时的实际工资和社会背景来测当时大洋的购买力。
根据1933年的《文官等官俸表》记载,常凯申作为当时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他的每月工资是800元大洋。
当时,南京每斤大米需要大洋4两,相当于现在的60元。
蒋介石的工资相当于现在每月48000元。
上世纪30年代,如果担任广州市市长,每月领560元大洋。
因此,广州市长的工资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是16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