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 傅传刚主编《大肠癌100问》什么是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 又称Lynch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的结直肠癌,约占结直肠癌的5%-15%。
之所以称为“非息肉病性”是为了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区分开来,FAP的息肉数目通常大于100个,而HNPCC的大肠息肉数目较少,通常只有散在的几个息肉。
HNPCC的发病基础是错配修复基因(MMR)的突变,DNA复制过程中出现错误无法纠正,发生基因微卫星片段变化,即微卫星不稳定(MSI),从而引起肿瘤的发生,因此又称为MSI性结直肠癌。
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疾病,也就是说患者的子女均有50%的可能性遗传这一基因突变。
其外显率高达70%-80%,也就是说,基因携带者有70-80%的可能性患结直肠癌。
HNPCC有哪些特征?1、 大肠癌发病年龄早,平均发病年龄40-45岁;2、 以右半结肠为主,常伴有同时和异时结肠多原发癌及结肠外肿瘤;3、 大肠息肉发生率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但从一个小息肉发展为HNPCC 只需2-3年,较散发性大肠癌快;4、 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5、 结直肠外相关恶性肿瘤发病风险高;6、 结直肠癌大多分化差,但淋巴结转移率较低;7、 五年生存率高于散发结直肠癌,对放化疗的敏感性较差;8、 肿瘤情况据临床表现分为大肠癌、大肠腺瘤、大肠以外器官的恶性肿瘤及单纯基因携带而无肿瘤表现者四类。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的诊断标准。
对于HNPCC的诊断目前主要根据国际协作组制定的Amsterdam标准。
诊断标准如下:(1)家族中至少3人经病理确诊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相关癌(大肠癌、子宫内膜癌、胃癌、卵巢癌、小肠癌、输尿管和肾盂癌、胆管癌、脑癌、皮肤癌),且其中一人为其他2人的直系亲属;(2)必须累及连续2代人;(3)至少有1人大肠癌发病早于50岁;(4)排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图21-1显示的就是一个典型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
图21-1:一个典型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家族。
图21-2: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常见的突变基因。
HNPCC家族成员为什么要行基因检测?目前已知有5个基因的突变可能引发HNPCC,这5个基因分别是hMSH2,hPMS1,MSH6(所有在2号染色体上),hMLH1(3号染色体)和hPMS2(7号染色体)(图21-2)。
其他基因,目前未被发现的,也可能导致HNPCC。
如果家族中有一个成员已经确诊患HNPCC,那么这个家族的所有成员都应当进行基因检测,以便筛出那些发生了基因突变的人,并尽早进行干预和处理,从而提高他们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时间。
如果可以的话,曾患结肠癌的家族成员应首先接受检测。
HNPCC家族成员为什么要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检测?微卫星具有高度多态性,一般指基因组中由短的重复单元(一般为l-6个碱基)组成的DNA串联重复序列,是基因定位的理想标记。
而MSI是由于复制差错引起的DNA简单重复序列的扩增或丢失。
由错配修复基因(MMR)缺陷引起的MSI与HNPCC发生密切相关,存在于86%以上的HNPCC中。
如果MSI检测为阳性,则说明HNPCC是由于MMR基因突变引起的可能性大;但是如果MSI结果为阴性,也不能排除HNPCC。
HNPCC应该怎样治疗?对于患HNPCC的结直肠癌患者,推荐行全结肠切除术或全大肠切除术,尤其对于年轻、近端结肠有腺瘤的直肠癌病人,因其发生异时性大肠癌的可能性较大,更应行全大肠切除术。
对于女性病人,考虑到发生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较大,如无生育要求或已绝经,可以考虑在行全结肠切除术的同时行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但是这一方案目前仍存在争议。
对于多发的结直肠腺瘤,首选全结肠切除;但对于单发的腺瘤,是结肠镜下切除还是行全大肠切除术,目前尚存在争议。
HNPCC的家族成员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该疾病的危害?(汪洋 郝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