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光伏行业博弈加剧,暂未受波及的银浆,也有隐忧。
上周五的A股市场,通威股份(600438.SH)以低5分钱的招标价格进军组件环节的消息,带崩了赛道股里信仰最强的光伏板块。
这让大多数投资者完全想不到。
不像半导体板块,有消费电子周期见顶及芯片价格大跌的利空。
也没有锂电池板块排产量环比下滑及新技术投产延后的影响,坐拥全球装机量大幅增长、手握出口优势的光伏板块,居然在产业链“内卷”价格战之中轰然大跌。
盘面上,通威凭借硅料产能的优势进军组件环节,并持续大涨逼近历史最高点;而晶澳科技(002459.SZ)、天合光能(688599.SH)、隆基绿能(601012.SH)、爱旭股份(600732.SH)纷纷大跌的同时,在高位放出了历史级成交额。
未来2-3年,在光伏企业一体化的过程中,也许仅剩几家企业,能占据越来越大的组件市场份额。
或许分析师在拆解企业模型的过程中,会越来越淡化各个环节的单W盈利,终究回归到分析目标企业单W组件的成本及盈利。
行业博弈加剧,是否存在一片“净土”,既能受益于光伏行业的爆发性增长,又可避免内卷价格战?目前看来,光伏银浆似乎是这样的净土——一个国产化渗透率提升、电池迭代材料刚需、且龙头企业着手攻克产业链“卡脖子”的环节。
银浆国产化浪潮光伏银浆是整个产业链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已被市场热捧3年已久。
光伏面板制成后,需要搭配阳光电源( 300274.SZ)、锦浪科技( 300763.SZ)、固德威( 688390.SH)、德业股份( 605117.SH)的逆变器+晶澳科技、东方日升( 300118.SZ)、协鑫集成( 002506.SZ)的其他组件+中来股份( 300393.SZ)、爱旭股份的电池片配套做成一个套装,就可以拿给下游使用了。
在这个环节,就需要光伏银浆参与。
光伏银浆由高纯度银粉、玻璃氧化物、有机载体组成,主要应用在硅基光伏电池片正面电极和背面电极,收集硅基光伏产生的电流。
全球光伏银浆供应商,主要有贺利氏、杜邦、三星SDI、日本ELEX、苏州固锝( 002079.SZ)、帝科股份( 300842.SZ)等企业。
由于国内银浆产量所占市场份额以及国内电池片产量占全球比例的增加,2017年-2021年全球光伏银浆每年供应量逐年递增,2021年达到3520吨。
预计2022年全球光伏银浆供应量仍将进一步提高。
2011年后,国家光伏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开始增大。
银浆作为光伏产业链重要一环,其生产、供应逐步开始国产化。
2021年国内三大光伏银浆企业帝科股份、聚合股份、晶科科技总产能达到2700吨,同比增加82%。
银浆的生产,是将银粉、玻璃粉或树脂、有机相等物质进行配料,然后放入机械设备内混合搅拌、研磨、控制研磨工艺参数,最终过滤泄出银浆,再进行产品性能检查、包装、入库等。
整体而言,由于制备涉及粉末冶金、机械加工、相图理论、纳米技术、流体力学等,银浆生产的技术壁垒不低。
但既然涉及光伏发电,那么银浆的导电性能就决定了最终成品的质量。
作为银浆中导电的核心要素,银粉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电极材料的体电阻、接触电阻。
在国产化浪潮当中,国内企业如果想做到更大更强,向上游进军银粉领域势在必行。
但现实,往往不如期待中那么乐观。
自研银粉,扩产激进银粉对于光伏银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市场高度期待国内公司能否向上游布局。
2021年,中国全年进口银粉3240吨,其中日本、美国、韩国分别占比91.48%、6.81%、0.86%,超过50%的进口量用于生产光伏银浆。
虽然同年中国银粉出口金额也有1600万美元,较2021年增加113%;但与15.4亿美元进口额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语。
说到银粉,有一家叫做Dowa(同和控股日本有色金属厂商)的公司不得不提。
它是全球银粉的主要供应商,占全球光伏银浆用银粉50%以上的市场份额。
其银粉粒径小、分散性和有机物包覆效果很好,而且质量稳定。
美国AMES公司也在银粉市场占有一定市场份额。
国内虽然也有银粉厂家,如苏州思美特、宁波晶鑫、苏州银瑞等,但国产银粉质量仍与进口银粉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差距在于分散性和有机物包覆性。
作为重要的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