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国诗歌网,让诗歌点亮生活!清平乐·照镜李树喜斑斑点点。
那是谁人脸。
往昔端详深与浅,于此匆匆一览。
曾经眉目清清,如今雪发丛生。
只要告之真相,管他什么心情。
专家点评这首词,从每个人几乎都不可避免的“照镜子”的生活细节入手,对“文学是生活的镜子”这一关于文学与现实关系的著名的比喻,做了形象而又生动的阐释。
此词上片叙事,下片议论性抒情,是一种经典性的结构。
落笔“斑斑点点,那是谁人脸”,描绘脸上的“老人斑”,写出不能置信的心情。
“斑斑点点”,是镜子中呈现的具象,先声夺人。
接以“往昔端详深与浅,于此匆匆一览”,往日照镜,对脸上斑斑点点的仔细“端详”,可能心有不甘,而如今“于此匆匆一览”,淡然、释然的心情尽在不言之中。
词人年逾古稀,早已参透人生,不再纠结于脸上斑点的疏密与深浅了。
上片叙事,寥寥数笔,蓄势已足。
下片“曾经眉目清清,如今雪发丛生”,今昔对比,虚实相生,以往日的眉清目秀,与今日的华发苍颜两相对照,无尽的生命感慨,蕴含其中。
结以“只要告之真相,管他什么心情”,反而宕开一笔,从镜子的“功能”和对镜子的“要求”着眼,对镜子反映“真相”,而不必顾忌照镜者的“心情”提出了“要求”,言近而旨远,余情渺渺。
叶嘉莹在论述花间、南唐词时,提出了“双重性别”与“双重语境”之说,较好地阐释“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的文学接受理论,颇有见地。
所谓“双重性别”,指花间、南唐词人“以男子而作闺音”,而“双重语境”,则是指“作者在词表面所写的是一层意思”,可谓之“显意识”,但其内在可能寄托或蕴含别样的“潜意识”,由此抬高了小词“干预生活”的价值,也为词的创作指出了“向上一路”。
《照镜》这首小词,作者所“寄托”的言外之意,不言自明。
特邀点评:莫真宝诗人简介李树喜:1945年生,河北省安平县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高级记者,作家,人才学和历史学者,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诗协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光明日报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
拥有中华诗词韵库专利。
1963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并开始练习诗词写作,在新闻、文学、诗词和人才学等方面,出版个人专著、文集24种,包括诗集《杂花树》《诗词之树》《诗海观潮》《李树喜诗词选》等。
应美国纽约石溪大学和纽约诗词学会邀请,2013年10月赴美作专题诗词讲学,颇得好评,为专程赴美讲座诗词的第一人,被称为“破冰之旅”。
专家简介莫真宝:籍贯湖南常德,文学博士,中华诗词研究院学术部副主任。
本周精彩好诗献给祖国的礼物山风中两片纠缠着的羽毛长安行征集点评揭晓 | 双城之夏一 键 关 注中国诗歌网▼喜欢这首诗,点 在看,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