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5 16:34 | 温岭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 陈远笛 文 庞辉斌 图三月如歌,万物齐吟。
才刚刚送走凛冽的冬雨,和煦的阳光就已开始肆意。
不知不觉间,三月已经过半,草长莺飞,春天如曼妙少女般款款走来,带来暗香浮动。
都说三月如歌如风,在这个蝶舞蜂飞的时节,天气回暖,万物复苏,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入春,本周最高气温21℃步入3月中旬,温岭的天气逐渐好转,晴好天气接连“发货”。
随着阳光露脸,气温也进入了上升通道,近几天,温岭的天气给人一种舒适惬意之感。
前几天,湖州、金华、宁波等地纷纷官宣入春。
市民们不禁要问了:温岭什么时候入春呢?记者从市气象台了解到,随着大气环流的调整,特别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增强,打破了南支槽的长期盘踞,切断了我国西南地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的水汽输送,加上冷空气带来的西北气流持续补充南下,从3月10日起,我市出现了久违的晴天。
在气象学意义上,入春标准为连续5天日均气温超过10℃,则把这5天的起始日,作为春天的开始。
市气象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3月9日至13日,我市日平均气温均已超过10℃。
也就是说,我市已确定入春,入春首日为3月9日。
往年平均入春时间为3月22日,今年较之提早了13天。
本周虽晴多雨少,但雨水也短暂出现,以过程性降水为主。
气温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周中最高气温冲破了20℃,在3月12日达到21℃。
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近期昼夜温差达10℃以上,早晚需注意保暖。
3月12日傍晚起,新一轮降雨自西向东发展增多,今天降雨收敛,气温回升至近20℃,明天开始雨水再度铺展,近期将形成晴雨间隔的天气形势,气温也会时高时低。
3月12日是“九九”的最后一天,“数九”就此落下帷幕。
“数九”的终结标志着严寒“大势已去”。
不过,到了清明前后,天气才会真正暖和起来。
雨水再袭,气温波动明显恼人的雨水总算告一段落,充满阳光气息的空气让人心情愉悦。
然而,还没有尽情拥抱晴朗,坏消息就来了:下周,温岭继续“泡汤中”。
过去几天,我们迎来了进入2019年后晴朗范围最大的时段,江南多地创下气温新高。
然而,好景不长,新一轮降雨已迅速扩张到南方大部。
市气象台预计,周六多云,夜里转阴,部分地区有小雨,最高气温下降至17℃左右;周日阴有小雨,11~15℃;下周一阴有雨,11~13℃,较周末气温变化不明显;周二多云,气温开始回升,最高气温再次突破20℃;周三多云到阴,夜里阴有雨,11~20℃;周四雨止转阴到多云,11~19℃。
未来一周尽管还有降雨过程,但是总体来说,3月中旬南方的雨是下下停停,不会像之前那样出现不见天日的情况。
记者也提醒大家,要赶紧抓住短暂闪现的阳光,合理安排出行。
此外,近期昼夜温差较大,衣物不应脱减太快,适当“春捂”有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
从年初开始,南方大部的雨就没怎么停歇。
进入春季后,江南一带雨日多,超过一半的日子可能遭遇春雨淅沥,气温起起伏伏,初春时节天气多变的特点十分突出。
通常,春季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昼夜温差大,二是晴雨转换频繁。
从气候背景来看,3月是冬春交替的月份,仍多弱冷空气影响,暖湿气流也比较活跃。
初春的暖湿气流主要来自印度洋,一般是在南支槽的带动下,沿副热带高压的外围北上,从而产生雨水天气。
进入春季后,冷暖气流交汇频繁,对流性天气也开始有所发展,春雷、春雨都会出现。
2月26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最新消息称,至2019年5月,厄尔尼诺发展的可能性为50%~60%,预计将是弱厄尔尼诺事件。
受厄尔尼诺影响,今年,南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的降水会较常年偏多。
风雷掣电闹中春,桃柳着装日日新3月21日,将进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春分。
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南半球则是秋分。
春分的“分”有两重意义:一是昼夜长短相同,二是此节气平分了春季。
春分是早寒与温暖的分界。
此时,全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至0℃以上,严寒已经远去,回暖驶入“快车道”,正是一年之中气温攀升速度最快的时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秋同义。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则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有三候:一候“玄鸟至”,玄鸟是燕子,春分飞来,秋分飞走;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春分时节,冷暖空气交替频繁,极易形成雷雨天气。
雷电本是一体,但古人以雷为阳之气,以电为阴之质,认为阳先行,阴始动。
在此时节,南方的雨会渐渐多起来,也不再是“沾衣欲湿”的雨。
春分也有花信三候: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春花万枝,百花争宠。
此时,人们开始热衷于活动,踏青、放纸鸢、簪花喝酒……宋代欧阳修在《阮郎归》中写道:“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惠风和畅,蝶飞燕舞,荡罢秋千梦周公,好不惬意。
除了外出活动,春菜也正当时。
有谚云:“春汤灌脏,洗涤肝肠。
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进入春分后,民间有吃春菜、喝春汤(春菜与鱼片“滚汤”)的习俗。
春菜指的是一种野苋菜,又被称为“春碧蒿”“马齿苋”。
此外,还有荠菜、韭菜、春笋等。
另外,春分还有一项非常有趣的习俗——竖蛋。
“春分到,蛋儿俏”,竖蛋游戏是春分的保留节目。
鸡蛋在春分和秋分这一天为什么容易竖起来?科学家们分析过其中的道理。
原来,春分、秋分时,南北半球昼夜一样长,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竖蛋。
选蛋有什么诀窍呢?可以选择生下四五天的新蛋,此时的鸡蛋蛋黄素松弛,蛋黄下沉,鸡蛋重心下降,有利于竖立。
“春捂”,你真的捂对了吗俗话说“春捂秋冻”,进入春三月,天气乍暖还寒。
开春的特点就是气温变化无常,早晚温差较大。
一早一晚冷热交替,身体素质较好的人感受不那么明显,但对于老人和体弱人群来说,就十分容易受到影响,许多人会因为穿着不当而患上感冒。
因此,大家要记得“捂”好自己的身体,提防冷空气的突然袭击,不要天气一转暖就立马脱掉冬装。
初春时节,气温起伏波动大,“春捂”有利于帮助人们适应季节变化,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让体温保持在37℃左右。
此外,“春捂”还有利于抵御风寒。
春天,万物复苏,原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当冷风来袭,就能长驱直入,使人感到寒冷。
“春捂”有四大标准:面对百变的春天,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许多疾病发病高峰与降温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最明显的就是感冒了,因此,“捂”的最佳时间是预报冷空气到来前的24~48小时;持续时间7~14天恰到好处。
即使后期气温回升,体弱人群也得再“捂”7天左右才能适应,减衣太快可能会冻出病来。
“春捂”该捂哪里呢?首先,头部、颈部、腰部、腹部和足部这五个部位一定要注意保暖。
而且,“捂”也应根据个人体质有所不同。
老人或体质偏寒、偏弱的人可以选择多“捂”几天。
但要注意的是,每年初春都有不少人因为“捂”过头而导致上火或热伤风。
“春捂”应遵循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则,减衣时先减上衣,再减下衣,注意腿部和足部保暖,不要着急脱掉棉鞋、棉裤。
“春捂”不是多穿衣服那么简单,不吃寒凉食物、保持情绪稳定、保证充足睡眠等都可以看作“春捂”。
有些人却不用太“春捂”。
“欲让小儿安,需带三分饥与寒”,对于部分小男孩和青壮年来说,“春捂”的需求就不怎么大。
家长不要强行让孩子多穿衣服,如果小儿整天处于过度保暖的状态,会导致其缺乏锻炼的机会,影响身体耐受力的形成,反倒容易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