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近日,广州某房企财务总监咨询我,现在预售资金监管太严啦。
你想,土地款已经缴纳完了,在主体未封顶前,还要留存10%的预售资金在监管账户上,不太合理。
恰好,广州近期下调了这一比例:项目封顶前,预售资金留存比例降低2个百分点,项目其他阶段也降低了(如下图)。
无独有偶。
近期成都也降低了预售资金监管比例:企业信用等级为A级及以上的,拿个银行保函承诺,可以下浮监管额度;项目主体结构工程完成四分之三、主体结构封顶两个节点,监管额度内预售资金支取比例上限分别提高5%;项目竣工验收备案后,支取比例可达到95%。
表:成都、广州预售资金监管调整情况近期,全国有40多个城市收紧预售资金监管,防范开发商挪用,为啥广州、成都这样的热点城市却在逆势松绑?我想说的是,要避免大面积的新房延迟交付、货不对板、烂尾风险、小业主维权等,就要严格预售资金监管。
问题是,一旦严格起来,开发商资金链紧的不得了。
一个是“维稳风险”,一个是“金融风险”;一个维系着民生和保障,一个维系着安全和增长。
维稳是属地责任,“一刀切”,没有任何理由可讲。
金融风险是底线,必须要牢牢守住。
哪一个都很重要,哪一个也不能松懈。
现在的情况是,严格预售资金监管,确保维稳,但可能出现问题。
触发点就是资金链紧张,紧到一定程度,开发商不拿地了,紧接着投资不稳了。
这是地方最关心的。
所以,就要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创造腾挪空间。
这个很难,甚至是相反的操作,背后的问题就是,行业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开发企业独特的融资模式,面临着某种颠覆和破坏。
02.过去,开发商套取预售资金的情况很普遍。
比如,通过开具虚假发票、虚报工程进度等方式,提前支取预售资金;比如,通过部门公关、全市“打包”监管、保函代替等方式盘活。
套取预售资金往往能得逞,因为除了住建部门以外,套出资金对银行、施工单位等都是有利的。
开发商为啥要套取预售资金呢?因为,开发商要“快周转”。
也就是,“拿地-开工-预售-拿地”的顺循环。
新房预售后的回款资金,很多不是用作结算工程款,加快施工直至竣工交付。
相反的是,很多被拿去买地,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这样才能把规模做大。
那么,为什么要“快周转”呢?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开发商买地时,投入的自有资金少,很大一部分是高成本的“前融”。
再加上地价很高,必须要快速周转,才能提高自有资金的回报率;二是,开发商都知道,建立在加杠杆上的狂飙突进,很难持续下去,这样的盛宴,搞一天算一天,在冲顶之前要把这种模式的红利吃尽;所以,挪用预售资金,本质上就是开发商融资的一种渠道。
拖欠供应商货款、商票融资、推迟总包结算、发行财富产品等,这些都是融资渠道。
也就是说,除了银行、信托和私募之外,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购房人、老业主、管理层、员工等等,都在给开发商融资。
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给开发商融资呢?当然,首先就是信任。
品牌开发商搞“高周转”,这是2016年以来的事情。
记得,2017年回老家给父母卖房,当地百姓对现在的TOP序列的开发商开发的房子非常青睐。
因为,他们开发的项目,户型设计、园林景观、大社区等,这是当地人从很少见过的。
而且,相比本地小房企,品牌房企运作更规范、营销也做得很好。
TOP序列的开发商,大面积进驻二三四线城市,也不过5年的历史。
现在,只要是个三四线城市,TOP序列的开发商就扎堆儿了。
试想,如果没有了高周转,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冒出来那么多的千亿、5000亿、万亿的开发商呢?没有高周转,商品房销售额怎么能10年翻三倍。
各方愿意给开发商融资,另一个原因就是房价上涨预期,大家都能在这个过程中分一杯。
其实,房价在全国大范围、大面积上涨,这是2015年以来的事情。
之前谈到“房价上涨”,主要局限于一二线城市。
2015年,大规模棚改和“去库存”,全国房价明显上涨。
由此,信赖TOP品牌,加上有房价上涨预期,大家就愿意买期房,也就变相愿意给开发商融资了。
而且,愿意给开发商融资的,不仅有购房者,还有银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材料供应商等。
因为,这些主体都能受益于开发商业务规模扩大。
于是,也推动了新房销售中期房占比从2015年的39%上升到目前的53%。
对扩大业务规模的挪用预售资金,也就乐在其中。
对很多施工单位来说,一般在年底才会拿到最大头的结算。
2018年,笔者参加开发商年终会,有总包拿到了几亿元的结算,开心的不得了,貌似并没有很在乎拖欠了这么长时间才结算。
交流下来,施工单位普遍反映,不拖欠怎么做大业务,这是行业的潜规则,大家都这样。
03.显然,这样的模式,是建立在房价不断创新高、规模不断上台阶的基础上的。
2020年以来,随着融资端建立全链条的长效机制,比如针对开发商融资的“三道红线”、针对开发商拿地的“必须位自有资金”,针对银行放款的“贷款集中度”,针对地方土地出让的“地价-房价”联动。
还有,就是全面控制和封堵开发商表内外融资。
一是,表内限制规模,即使“三道红线”全部绿档的开发商,有息负债增速也不能超过15%。
二是,表外对信托实施“两压一降”(通道类、融资类业务都要降低),“资管新规”启动资金穿透式监管。
这样,作为杠杆的主力被限制住了。
其实,主力资金被限制了,前融等其他跟随资金就开始观望了。
于是,前期狂飙突进比较猛的企业,出现债务违约问题。
我们过去的传统,讲究“大”,很多行业都要排出“四大”、“八大”、“十大”的序列。
而且,凡是大的,认为就是稳的、好的。
但偏偏,大的出现了问题。
按照刚才的逻辑,其实也好理解。
越是大的企业,可能就是前期狂飙突进最猛的。
一旦资金监管环境变了,比如全方位收紧融资,大的企业最先受不了了,特别是近几年规模不断上台阶,短短几年内销售规模就翻几番的,往往就是“加杠杆”最猛地,自然也就受不了。
当下,信息很透明,通过对诸多违约案例抽丝剥茧,大家对大企业的印象可能并不像之前那么信赖了。
信心下降,这才是最要命的。
同时,“房住不炒”理念慢慢沁入心脾,市场发现房价真的可能会下跌。
再说,现在供需平衡了,甚至房子过剩了,购房情绪不像往常那么热了。
于是,外源资金和内源资金(销售回款)双重挤压。
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中,销售回款和外源资金分别占比53%和47%。
下半年开始,上述两大现金流都开始出现快速下行,并且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双双同时恶化,导致行业资金链风险快速出现多起债务违约/展期事件。
资金链紧张的这种局面传导下去,结果就是开发商不得不大尺度打折促销,挪用预售资金。
甚至该到竣工和交付时间点的,也被迫延迟交付、甚至有烂尾的风险。
对住建部门来讲,必须要加强预售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甚至接管预售资金监管账户,冻结预售资金。
04.强化预售资金监管,无可厚非,本来就该如此。
问题是,这样做,就将过去房地产市场的逻辑彻底变更了。
过去的模式下,新开工和竣工增速存在巨大的“剪刀差”,新开工增速年度均值要比竣工高出近10个百分点,特别是2017-2019年,这是开发商快周转、加杠杆的结果。
包括预售资金在内的多渠道融资,就是开发商快周转、加杠杆的依靠。
楼市这几年高举高打,卖地、开工、销售规模不断上台阶。
狂飙到现在,我们要正视当前面临着的严峻局面:史无前例的竣工高峰期来了,继续原来的“加杠杆”模式,才能泄掉这个洪峰,才能继续高举高打下去。
但行业逻辑彻底变了,要告别地产依赖,金融机构对风险的防范力度史无前例,开发贷和信用债等正规融资渠道被严格管制。
没有了这个接盘侠,“前融”自然就熄火了。
施工单位、供应商不愿意再垫款了。
这些综合起来,就导致预售回款占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