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机务段:椭圆形版图 —— 回望岁月之乌蒙山腰(2)全长630千米的贵昆铁路,从海拔1000米、阴雨绵绵的贵阳起步,向着海拔2000米、阳光明媚的昆明一路攀爬上去。
依据当年的牵引技术,中段需要更换机车,于是,设计者在图纸上标个红点,建设者就在巍巍乌蒙山的腰部垒出一个先天不足的内燃机务段,开启了一段先生产后生活的经营模式。
铁路的上行与下行经常与海拔的高低背道而驰。
无论是去贵阳的上行列车从山头无声无息溜下来,还是奔昆明的下行列车从山脚气喘吁吁爬上来,只要到达了水城西站,本务机车就摘钩入库,而待务机车,早就停靠在车站一隅整装待发。
机务段坐落在车站西头。
有两股铁道亮晃晃插入段内。
一条叫出库线,另一条叫入库线。
一台台台国产2000马力东风型电传动内燃机车,长年穿梭在这两股道上进进出出,彼此十分熟悉。
入库机车有些风尘仆仆的疲惫,但回家的感觉很好,享有如释重负的轻松,闲庭信步般晃晃悠悠。
而出库机车则不然,表现出天将降大任于斯的跃跃欲试。
虽是同样的慢行,却是冲刺前的热身,铆足了一股硬劲在胸。
交汇时彼此鸣短笛致意,类似于打个招呼。
一个说,你好,一路辛苦啦!另一个说,你好,祝一路顺风!机务段的版图画出一个不规则的椭圆。
东西走向的贵昆铁路如利剑“嘎”地一下把它戳为两半。
北面是住宅区,南面是厂区。
从居住区进入厂区,一段下坡路横跨铁路干线。
住宅区由两部分组成。
占地面积大的是家属区,因为家属房以“干打垒”小平房领衔主演,它们顺着缓坡铺展出层层梯田的乡村景象。
在椭圆形版图的东北角,在家属区的平房边缘,鹤立鸡群样高耸出两栋三层红砖楼房,那便是单身宿舍。
从火车站横过来一条坑坑洼洼的泥泞小公路,伸进椭圆后一分岔,主路擦着住宅区的边缘斜进了机务段的厂区,辅路右转弯可以抵达单身宿舍。
厂区除了大门和出库线各留一口子,所有的边缘都由“干打垒”的围墙圈起来。
形状如一葫芦,东头的瓶口小,西头的肚子大,总面积能够放下10个足球场。
两股铁道线过了瓶口的闸楼后,突然就披肩发一样散开,在厂区的空地上铺出密密麻麻的钢铁平行线。
从闸楼依次向西排列是,二层干打垒的段大楼,矗立在中轴线南侧的厂房隶属于检修车间,平行在中轴线北侧的一排平房和平房前的几条整备线属运用车间管辖。
而救援列车、材料库、澡堂、食堂、球场和锅炉房等辅助设施,则散落在铁道与围墙之间。
葫芦底部是机车转头的三角线。
巍峨在厂区的架修库和锅炉房高耸入云的大烟囱,是机务段的标志性建筑。
它给“机老大”们带来雄伟与崇高的骄傲。
就在这个椭圆形的范畴内,机务段依据铁路的规矩和约束严格有序运转。
上班,职工们从北头走向南头,不管风吹雨打和冰雪凝冻。
或者去完成自己担负的那份检修工作,或者去担当某次列车的牵引任务。
下班,职工们从南头回归北头,或者浸透一身油污,或者携带一路风尘。
共同之处是拖着劳累和疲惫,却悠闲地哼着小曲或者打着口哨。
这时的家属区与单身宿舍,就哗地敞开温暖怀抱迎接他们归来。
贵昆铁路始建于1958年,水城机务段于1966年7月1日投入运营。
遵循毛主席的教导,怀着支援三线建设的崇高理想,建段元老们从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集聚过来,义无反顾投身在布满了艰难困苦的椭圆之中。
当我们落脚水城西时,配属的50台绿色机车,已经在高海拔、高潮湿和大坡道的线路上奔跑了整整10年。
它们功勋卓著却已经积劳成疾。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