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家坐拥5个露天庭院,也太美了吧!2013年,建筑师陶磊在北京郊区寻到一套“潜力股”,经他改造后,原本普通的别墅,竟原地多出5个院子。
如今,陶磊一家三口与父母住在这里,人均一个院子,清早起床就能看到窗外的树木阳光,简直不要太舒服!认识TA屋主:陶磊建筑师、TAOA陶磊建筑事务所创始人,设计过美术馆、酒店,也帮别人建过住宅,如今终于有机会能为自己和家人打造居住空间。
房屋信息陶磊的家在六环外,因为所在社区住户较密集,最初构思时,他就希望能打造一个独立、安宁的空间。
既能让一家人舒服住,又能满足他和妻子日常办公。
建筑结构展示改造时,陶磊在原住宅外加了一个“空间外罩”,将家做成了一个“独立世界”。
而由“外罩”形成的廊道,刚好能将三层空间串联,绕着廊道走一圈,在移步换景中能感受到丰富的庭院景观。
改造时长:3年房屋所在地:北京改造重点:一层车库外移,将原车库改成了主卧;原北侧的地下室改为画室。
一层公共区利用层高变化,营造家的“亲切感”从大门进来,便能看到一层的起居室与下沉式茶室。
陶磊为整个空间设定了2.3米、2.2米、2.1米等五六种不同的层高,基于自己和家人的身高量身定制,像追求更合体的衣服一样,能给人带来特殊的亲切感。
多种层高的设定,也让视觉上的变化更丰富。
在茶室与起居室的连接处,通过楼板的错位设计,将自然光引入下沉空间。
整屋运用了大量的木质材料,为避免沉闷,起居室以黑色家具进行平衡。
客厅视角看下沉式茶室茶室是个下沉空间,全木质打造。
在陶磊看来,木头是自然的延续,更容易让人感知温暖,让室内达到一个较为舒适的状态。
办公区室内外材料统一,让自然融进来陶磊的妻子吴笛笛是位艺术家,原来总会在外面租画室办公,如今,将房子北侧的地下室改成画室空间,再也不用搬来搬去了。
画室连接着水、竹两个露天院落,中间由廊道串联。
陶磊在处理室内外关系时,将地板、墙体、顶板及外部结构尽可能对齐,仅由一道玻璃来隔断温度。
夏季将玻璃门全敞开,让室内外融为一体,能获得开敞式庭院的居住感。
画室内连续的天窗,远看如长卷一般,能清晰看到窗外的树木蓝天。
室内玻璃材质较多,考虑到冬季保温,陶磊在画室增设了真火吊炉,冬季一家人可围炉取暖、闲聊家常。
待到冬日飘雪时,炉前赏雪又是别有一番滋味。
陶磊自己的办公室在地下一层,面对一个下沉庭院。
在这个视角也能看到一层的茶室空间,在做空间设计时,有意识的将工作与生活进行隔离,不同院落的对应关系,也有界定空间的功能。
摆放在窗边的休闲座椅,刚好能以最舒适的姿态接触阳光,陶磊常会坐在这边阅读,十分惬意。
院落外增设木格栅,梳理北京特有的斜射光照,产生很好的过渡作用,不会让光线太过生硬。
露天的下沉式庭院为地下空间引进采光,让地下空间与户外有直接的交流。
这样的处理方式,也为原本单一的户外空间带来丰富性,除了水平向的户外景观,还有了纵向的,丰富了户外庭院的视觉感受。
电梯间贴心设定,电梯代替楼梯考虑到家里老人膝盖不好,改造时拆除原本连接三层空间的楼梯,改装室内电梯。
电梯间垂直贯通三层空间,木格栅的设定让室内风格统一,也不会阻碍顶层照射进来的自然光线。
卧室巧用隔断,模糊界限感如今的主卧空间,由原一层的车库改造而成,卧室对应竹院,窗外一片竹林,起床就能看到院落中随风摇曳的竹叶,偶尔还有小鸟穿梭其中。
竹林视角看卧室围合的小院子刚好能对竹子起到保护作用,虽在北方也能四季常绿。
对生活空间的设计,陶磊希望能在保证隐私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空间的通透感。
空间内用到了很多木格栅及亚克力材质的隔断代替墙面,让空间界定不那么死板。
露天庭院利用廊道,将庭院串联改造后多出来的五个院子,也是陶磊家的一大亮点,每个房间各对应一个。
像一层的这个树院,刚好连接着起居室与餐厅两个空间,也是一家人最常待的地方。
餐厅视角看树院随着一天中的光影变幻,树枝的影子也会在室内呈现无数种变化。
从树院向下看,则是对应陶磊办公室的下沉式庭院,夏日枝繁叶茂时,透过枝叶的阳光也会照进树院来。
陶磊在院子里设置了户外座椅,夏季天气好时,与家人坐在这边饮茶吹风,别提有多凉快了。
沿着树院的楼梯走上廊道,走一圈下来基本五个院子都能逛到,空间交错间也将室内、室外串联。
廊道细节傍晚天色渐暗,点点暖光将建筑衬的更加静谧温暖。
整个建筑的基础材料是铝板和实木,外层耐热的铝板就像外衣,为家建起保护的外罩,内里的红雪松木就像衣服的内衬,让家更加温和舒适,为居住者带来安全感。
院落内增设隐形灯带,勾勒空间边角、划分室内外界限,也能让户外的植物与室内产生积极互动,营造温馨氛围感。
如今,陶磊与家人已经搬进来两年多。
看过春季里树木抽枝发芽的过程,夏日听蝉鸣,秋日满院金黄,也在冬日近距离观赏过飘进院落的雪花。
坐在家中就能浏览四季,这种幸福体验,也太让人羡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