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2019 致亲情山西人爱吃面 我却是吃馒头一直成年 极少吃面。
最早的吃面的影像是这样的~我和发小儿们在大门外玩得天昏地暗 东西不辨 母亲端着半碗面追了上来 每回大约能吃上一两口。
还有生病时 没什么胃口 就吃碗面换换口味。
每次都是葱香汤面 手擀面爽滑 筋道。
面未到 香已至 每每胃口总能提振几分 与面一起过来的 还有母亲慈爱的笑靥如花。
现在基本上很难再吃到手擀面了 可那原原本本的 家的味道 自幼渗入基因的味蕾味记忆却历久弥新。
直到近二十岁 成年后 因先天肠胃不好 才开始吃面 吃面舒服些 面要软些 烂些 像猫耳朵之类难消化的 是断不敢吃的。
二十多岁 曾在煤矿上过一段时间班 下班后与父亲一起去面馆 父亲一大碗 我因为做事很辛苦 要一大一小 整个煤矿数百人 再无二例 一时“传为佳话”那段岁月不堪回首 却每每回首 并时常入得梦来 艰辛之余 竟也有付出后的些许成就感。
每次从煤矿回来 不用报饭 母亲都会做“狗舌头” 将面团拉成像狗舌头一般丢进锅中 因面软 吃了很舒服 易消化 多年过去 那软筋滑的味道依然停留于唇齿间。
2008年 已在湖南两年的我坐车回家 为了省70元车费 在宜昌转车 在外漂泊 乡愁自然如影随形 一个人默默承受着对于人生命运的无力感 乡愁到底是什么 本质是对自幼生活习性的依赖 乡愁最大的载体是亲情 其次就是生活习惯 主要是饮食文化。
十里风俗不一般 中国数千年文化 形成了巨大的饮食特色 地域差异 比如北方面食 花样繁多 举不胜举 而南方以米饭为主 湖南吃了两年米饭 可想而知 其在乡愁中占了多大比重 回到家中 母亲做了一碗胡萝卜炒肉面 家乡称“干面” 即没有汤 基本上午饭家家如此 终于又吃到家的味道啦 唏里呼噜一碗面像风吹一样就下去了 片刻之间 所有对于亲情的念兹在兹 所有乡愁日日夜夜锥心的折磨 都在一碗面中释然。
吃完 低头对着空碗 咂吧着嘴 似有千言万语 却只是半自言自语地 喃喃道 真好吃啊!那一瞬间 想必边上看着我吃面的母亲也是五味杂陈 颇多感慨吧。
现在 2019年了 我在湖南已十三年 虽然基本上天天自己做面吃 但只是买来的挂面 并且 再怎么折腾 也还是满口漂泊 客居他乡的味道 做不来家的味道 但好歹也是面 相形于米饭 已经天差地别了 并且也在厨房中找到了些许乐趣 曾看过表 西红柿鸡蛋面 从洗西红柿 切 炒 煮面 到吃完 锅碗洗干净归位 刚好二十分钟 常常是做好一碗热气腾腾的面 端着上桌 左手捏一瓣大蒜 再打开微信 与双亲边聊边吃 视频通话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 可以天天见 不至于数年未见 被双亲经年累月积攒的衰老一次击垮。
常常父亲也端着一碗面 唠着家长里短 那一刻 仿佛一家人真的坐在一张桌前 那一刻口中恍惚又找回了家的味道那一刻 所有人生的疑虑 工作的压力 生活的不快 以及无时无刻不游走在周遭的乡愁 都随着一碗面 烟~消~云~散~……寻找真理 2019元旦 衡阳泪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