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读书,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腹有诗书气自华”等等。
家中书柜摆些爱书,既可陶冶情操,又能装点读书人门面。
甚或之,有些书就是给普通读书者装门面用的,约略列之。
一《管锥篇》钱钟书先生的这部大作,就不是给一般人准备的,可谓学问中的学问。
身边书友中,极个别有珍藏的,也只能论论出版社版本,深了就不行了。
学养不够,看个皮毛。
但放在书柜中很是唬人。
钱先生的《围城》好看,但中学生也能看懂十之五六。
书柜中必备,却装不了门面。
二《容斋随笔》洪迈先生的这部笔记,连毛主席也推崇备至,一生带在身边。
内容囊括了诸子百家,天文地理,读懂绝非易事。
如书中记录苏东坡论《庄子》,指出《庄子》某篇起始至某篇中段之间部分,实为后人伪造,去掉此部分,前后意气便连通了。
然而这需要读者精通《庄子》等道家经典,才能领会。
非博览而精国学者,也就看个热闹。
镇书柜用吧。
三《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此一部大史,确实精彩。
然而精通者几何?多半看看故事,了解些掌故,亦或提高文笔。
有好事者,每逢热点,便弄文冠以《史记.某某列传》之类,实在化神奇为腐朽。
《史记》是高山,适合择其点深入,同样一件史事,往往在书中不同篇章中有不同的内容和看法。
如《赵氏孤儿》的原版故事,就有不同记载。
家中有一部好版本的《史记》,还是很有排面的。
四《资治通鉴》按顺序读下来即可的史书,据讲伟人读了十几遍。
通史的优点就是史实顺畅,条理清晰。
《通鉴》的弱点是往往简略,这也无奈,谁叫中华历史太长久,皇帝又没精力看那么细。
能通读一遍的,都是爱书狠人。
比较赞同一种观点:普通人读《通鉴》,并不能增加物质生活,但可提升精神层级,通古博今,内心不空。
与人谈论,也有话题。
五《红楼梦》读书人必备小说,然读透者不多。
普通人本就水平一般,加之手中好版难求,又有高锷的伪篇误导,《红楼梦》成了鸡肋古书。
不读显得没学问,读了也精不了。
学生们认为那书就是谈情说爱,成年人拿来行走职场,愚腐者拿着考证历史,少有人从纯小说角度、审美角度品味。
读透了也就有自家评论了,如王朝闻先生《论凤姐》。
四大名著大抵如此命运,不可不读,不能不摆。
六《曾文正公全集》修身齐家治国之书,已沦为官场必读书之一了。
曾公颇有挺劲,后学们也只是学了皮毛用于场面交际。
七《鲁迅全集》先生之深刻,难有其二。
在当代世风下,喜欢鲁迅的人,又有多少敢直言犯上的。
用来摆放家中避邪还好吧。
八《国史大纲》钱穆先生的国字系列,还是很有看头的,言简意赅,半文言半白话,能提高读者文史水平。
九 《平凡的世界》代表了上世纪茅盾文学奖的一类书,诸如《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礼》、《历史的天空》等等。
书柜摆上这些书,代表与时代的小说一同走过来了。
现在的茅盾文学奖,水平恐怕下降了不少,一些商业小说混迹其中,不读也罢。
十《金庸全集》八零后之前的读书人,都读过几套金庸武侠原著吧。
二十年前,如果谁家中有一套正版《金庸全集》,一定会让人羡慕不已。
但是这些年不行了,零零后们读穿越玄幻书了。
金老爷子的武侠书,只能镇镇八零后之前的书友了。
类似命运的包括余秋雨的系列散文著作,当年都读过《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等,颇显文艺范儿,如今随着人们视野大开,也镇不住场子了,充充读书人的门面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