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涂山 黄鸿摄影木门庙旧址在今嵩县城南伊水西之首山——崖口(又名蛤蟆崖)峰顶,属今何村乡之瑶北坡村之境。
主庙在今通讯铁塔位置。
据当地老人回忆,1947年之前,庙有房屋二十余间。
日军侵入嵩县后,在木门面设立据点,1945年8月14日,日军在投降前日,尚盘据木门庙。
1947年嵩县解放后,拆庙建当地小学,遂成废墟。
1977年2月某日,一股数十丈高旋风(龙卷风)自嵩县闫庄方向而来,至木门庙止,未有房屋损毁及伤人记载。
风过后,空中落下大量粉尘。
民间谣传此大“旋风”为白求恩医生下凡,落下之粉尘为“神药”,服之能治百病。
当日便有上万群众到手持纸片,到木门庙旧址烧香跪拜接药。
落入纸中之“神药”,五颜六色,以圆形为多,大者如黄豆,小者如谷米。
后四邻八乡,周边县群众闻讯皆涌入,闹腾月余空中渐无可接方止。
今山顶之木门新庙数间,乃为近年新建。
已非旧址。
旧庙前原有古碑二十四通,记载木门庙之重建于修葺,文字多漫灭不可识,今残碑只剩不到十通。
今当地老人魏换廷处,尚存两方清代(一碑为道光年间刻,另一碑刻年缺损)碑,一方北宋熙宁年间残碑之拓片。
宋之残碑上,有“敕”“义应侯庙”字样。
在清代碑文上,也记载了木门庙曾在宋熙宁年间,被神宗皇帝封为“义应侯庙”,因何而封,碑文却记之不详。
笔者翻查历史,终于大致搞清了木门庙的历史及获封“义应侯庙”的来龙去脉。
一、“木门”本为“水门”庙木门庙所在的崖口今日看貌不惊人,却大有历史,乃为古之名山“三涂山”。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里有明确记载:“伊水历崖口,山峡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阙。
崖上有坞,伊水迳其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山也。
”三涂山原本是非常高峻雄伟的,与五岳齐名,《春秋·左传·昭公四年》:“四岳、三涂、阳城、太室、中南,九州之险也。
”因其雄伟知名,其名在先秦典籍中经常出现,乃为先秦之名山。
如《周书》:“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南望过于三涂,北瞻望于有河。
”《左传·昭公十七年》:“晋侯使屠蒯如周,请有事于雒与三涂。
”《水经注》的作者,生活在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在洛阳当过官,曾溯伊水至陆浑“寻郭文之旧居,访胡昭之遗像”,故其描写的三涂山之“翼崖深高,壁立若阙”当是眼见的实写。
说明在北魏时期,三涂山仍是很高峻的,且“山峡也”“崖上有坞,伊水迳其下”,说明伊水是经两山峰之峡谷间泻下。
唐代在陆浑筑庄居住的诗人宋之问曾两次到“崖口”,在其诗中,三涂山仍然十分高峻:“崖口众山断,嵚崟耸天壁。
气冲落日红,影入春潭碧”(宋之问《初至崖口》)。
即便到了元代,三涂山在诗人的笔下仍是“三涂之险实险而奇。
创立峨峨帯以长伊”(王沂《伊滨集·谒三涂龙祠文》),“长伊清泻于其下兮,晨霏夕霭摩荡乎无际;波涛以为琴瑟兮,林木郁其旌斾。
”(王沂《伊滨集·游三涂山辞》)。
那么今之三涂山,为何变得现在这般低矮了呢?据当地老人魏换廷、程天德回忆,陆浑水库1965年建成蓄水后,这些年上游慢淤,淹了崖口几十米。
魏换廷、程天德都生于1951年,还保留着对水库蓄水前崖口样子的记忆。
实质上,在陆浑水库淤水之前,三涂山已经被伊河的千年流水淤积的不成样子。
今之崖口及崖口伊水对岸老龙庙山,本为一体,乃为古三涂山的两个主峰,郦道元所见两山相夹伊水泻下之“坞”,早被泥沙填没。
绕了这么多,是想介绍下三涂山在古代的又一名称——水门。
《水经注疏》里,在郦道元所记的崖口(三涂山)下,有清代地理学家熊会贞的加注:“《禹贡锥指》:俗呼为‘水门’。
”唐代诗人楼颖有诗《伊水门》:“朝涉伊水门,伊水入门流。
惬心乃成兴,澹然泛孤舟。
”所写的伊水门便指的是三涂山。
为什么称“三涂山”这里是“水门”呢?因了前文所述三涂山下河道的“山峡”、“坞”,伊水自这儿泻下时的“伊水入门流”;又因为“微路从此深”(宋之问《初至崖口》),过了三涂山,便由平原地形转入“仿佛陆浑南,迢递千峰碧”(韦应物《李博士弟以余罢官居同德精舍,共有伊陆名山之期,久而未去,枉诗见问,中云宋生昔登览,末云那能顾蓬荜,直寄鄙怀,聊以为答》),由伏牛、熊耳、外方山交错出的复杂的山地地形。
所以古人又称三涂山为“水门”。
水门山上的庙,自然应为“水门庙”。
“水”字上的一撇,如果写得稍直,便极易认作“木”字。
可能古人在记碑或记书时,便是这般记错或认错,从此以讹传讹,“水门庙”从此变成了“木门庙”。
再经宋神宗这么稀里糊涂的点名封“木门庙”为“义应侯庙”,后人就是想把“木门”恢复成水门,也觉着没意思了。
关于木门庙“木门”二字的由来,倒还有个传说。
相传,建木门庙时,一日午饭时分,来了一老翁,皓发银须,衣衫褴褛,谦问工匠可有活干。
工匠斜睨嗤鼻,讥讽说:只剩一合庙门,因无门板而未做,有本事你用刨花给做两扇庙门吧?匠工们哄笑着吃饭去了。
这老翁不羞不怒,遂拿残余木屑,用唾液粘就门板两块,顺手一抹,不刨而平。
其正面现龙凤呈祥,背面呈百鸟朝凤,图案绚丽,制作精巧,四面裁定,安于门框,严丝合缝。
工匠们见状,惊叹喝彩,蓦然间老翁倏忽不见。
众工匠始悟乃祖师鲁班显圣,慌忙跪地遥拜。
因庙门系木屑所制,十分珍稀,故称“木门庙”。
(传说见吴瑞民《三涂山上木门庙》一文)这个传说荒诞不经,不足为信。
“木门庙”为“水门庙”之误写误读,最为合理。
二、何事获封“义应侯”前文已述,碑文记载木门庙在北宋熙宁年间曾被宋神宗御封为“义应侯”。
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御封而非传说。
元代嵩州同知王沂《义应侯庙记》(王沂·《伊滨集》)一文对木门庙的历史记载甚详:“伊阳之西南二十里,有山屹然斗起,曰“木门”。
据山之巅,有屋数十楹列峙其上,则义应侯之庙也。
考于《图记》,梁开平三年卓见灵迹,邦人祠之,自兹始。
宋庆历中,军贼张海阴诱其众谋掠兹邑。
祷于侯,弗利,馀党以故溃。
熙宁八年六月,诏封今号,治其庙。
含侈而新之后,承事益虔。
金季毁于兵。
大德中,知州事冯君某守是邦,问所谓木门者,则鸠樵牧宅□鼯,独其遗址巍然榛棘间。
乃慨然令曰:‘愿建侯庙者听。
’伊人不挽而同并力营之,三月落成。
栋宇㽎㽎,丹青相焕,以重神威,以报神赐。
雨旸疾疫,有祷辄应;岁连大穰,州以无事。
延佑四年秋八月,会余佐郡。
□老相与嘉侯之赐而思冯君之美,惧其后泯泯也,乃具石请记其事。
昔先王之法有功及民则祀之,又曰山川林谷邱陵民所取材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夫一陵一谷苟有益于人亦严而事之,况于雄深抜立,出风雨见怪物,而能御灾攘祸荫芘嘉榖以为一邦之镇。
则其食于伊人世世不绝也。
固宜是可书也。
于是乎书。
由此文记载我们可以梳理出“木门庙”的历史:1、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卓见灵迹,邦人祠之。
”2、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3年间),陕西农民起义领袖张海率众至伊阳,“谋掠兹邑”。
当地官民“祷于侯”,在木门庙祷告求神护佑。
最终张海兵败溃去。
3、北宋熙宁八年(1057年)六月,诏封木门庙为“义应侯庙”。
庙“承事益䖍”,就是愈加灵验。
4、金代(南宋)“义应侯庙”毁于战火。
5、元大德年间(当为1307年),嵩州知州冯昭(《嵩县志》记载冯昭元大德十二年任嵩州知州)游木门庙,见庙宇残破,遂倡议重修。
“三月落成。
栋宇㽎㽎,丹青相焕,以重神威,以报神赐。
”后嵩邑承平,“雨旸疾疫,有祷辄应;岁连大穰,州以无事”。
6、延佑四年(1317年)秋八月,嵩州新任知州王沂撰《义应侯庙记》,并刻石以记。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只看到,“义应侯”神十分的灵验,但对于北宋仁宗皇帝为何会封其“义应侯”,却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因此当地又有传说,说北宋干旱不雨,皇帝到此祁雨灵验,故封此处神为“义应侯”。
这又是有些不着边的传说,试问天下之大,名山之多(何况秦汉起三涂山已无昔日之名),皇帝为何会来这个小地方祁雨呢?其实皇帝封木门庙为“义应侯庙”的原因很简单。
我们看下康熙版《嵩县志·卷之八艺文志上》内,收录的神宗封三涂山神的敕文:“朕躬执圭币,郊见上帝,觊为万民蒙嘉气、获美祥。
既又诏天下,凡山林川谷之神,能出云雨、殖财用,有功烈于民而爵号未称者,皆以名闻。
将遍加礼命以褒显之,如此非特为报神也。
盖圣王制祀,当然也,惟神聪明正直,庇于一方,供民之求,如应影响,守居山川,朕甚嘉焉。
谕德报功,宜赐侯爵,特封义应侯,故敕。
”敕文里可以看出,神宗皇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遍封天下“能出云雨、殖财用,有功烈于民而爵号未称者”各地之神。
木门庙神既保佑当地风调雨顺,又能退起义之兵,称得上是“有功烈于民”,故封之“义应侯”。
三、“义应侯”是何神说了半天,“义应侯”是哪位神呢?古人没有说,今人说不清。
当地人说是李密,现在庙中确实供奉着李密。
就是唐代当过几天瓦岗寨皇帝,投唐又叛唐的李密。
传说李密被射死并埋在崖口之南。
今崖口附近有很多地名拟音如“箭洼”、“箭沟河”、“箭发沟”、“扎子(死)沟”,传均与李密之死有关。
史载李密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陆浑县南邢公岘,但那个地址在今河南省卢氏县官道口镇的邢公山。
李密墓也不在嵩县, 1974年在河南省浚县出土了李密墓。
还有,所谓的“箭洼”、“箭沟河”在清代的《嵩县志》中和木门庙碑上,“箭”均为“涧”字。
也就是说,“箭沟河”原本叫“涧沟河”,“箭洼”原本叫“涧洼”,根本不管“箭”的事。
这里“涧”名多乃因三涂山四周有“七水环绕”(见于清碑)。
所以,关于李密的传说,可能是受了史书中“陆浑县南”四字的误导。
再者来说,李密这个人能称得上“义”么?还有,统者阶级,怎么会给一个叛将封“义应侯”,何况还是深忌武将的北宋?这个于情于理,是根本说不通的。
既无记载正主,则三涂山上之神当为山神。
中国古代有将山岳神化而加以崇拜的传统,每一地区的主要山峰都有人格化了的山神居住。
《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所以,三涂山作为当地的名山,其神亦当为山神。
康熙版《嵩县志·卷之三祀典志》也记载:“三涂山神祠,宋哲宗(当为神宗之误)时封义应侯。
每岁仲春、秋上戊日致祭。
明颁祭文曰:‘维神聪明正直,忠义显名。
奠安兹土,物阜民宁。
泽同岳镇,御捍效灵。
默相国家,永保太平。
兹属仲春、秋,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用伸常荐,尚飨。
’”又有顾颉刚、钱穆、闻一多等现代学者,称嵩县“三涂山”即大禹时期之“涂山”。
围绕涂山,则又有诸多大禹在涂山娶妻,大会诸侯的典籍记载。
若木门庙立神,则大禹夫妇,亦当为其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