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今不同的词序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方式有二:一个是虚词,另一个就是词序。
词序是词在句中的位置次序,这种位置次序一般是固定的,不能任意调换。
古今词序的差别,最突出地表现在宾语的位置上。
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词序的基本格式。
但古文中的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却必须放在动词前。
先看下面例子:不如以地请合于齐,赵必救我,若不吾救,不得不事。
——《战国策·燕策》“不吾救”即“不救吾”,宾语“吾”放在动词“救”前边。
尔无我叛,我无强贾。
——《左传·昭公十六年》“无我叛”即“无叛我”,“无”同“毋”,宾语“我”,放在动词“叛”前。
管子对曰:“未可。
邻国未吾亲也。
”——《国语·齐语》“未吾亲”即“未亲吾”。
宾语“吾”放在动词“亲”前。
狂者伤人,莫之怨也;婴儿詈老,莫之疾也。
——《淮南子·说林》“莫之怨”即“莫怨之”(没有人怨他);“莫之疾”即“莫疾之”(没有人恨他)。
宾语“之”用在动词“怨”和“疾”前。
“莫”是带否定性的无指代词。
以上例子有两点共同之处,一是宾语都是代词,二是都是否定句。
由此可以得出一条规律:在带有“不”、“无”、“未”、“莫”等否定词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如果还带有助动词作状语,在古文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词序: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
——《国语·齐语》非子莫能吾救。
——《战国策·中山策》前一例,“莫之能御”即“莫能御之”。
助动词“能”与动词相连。
后一例,“莫能吾救”即“莫能救吾”。
助动词“能”不与动词相连。
古文中,前一格式较为常见。
再看另一种宾语前置的例子: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焉”作疑问代词“何”解,指代处所。
代宾语,放在动词“往”前。
“焉往”,即去哪里。
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礼记·檀弓》“安仰”即景仰什么。
“安”指代物,作宾语,放在动词“仰”前。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何忧何惧”即担忧什么,惧怕什么。
“何”指代事物,作宾语,放在动词“忧”和“惧”前。
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韩非子·显学》“谁使”即“使谁”。
“谁”指代人,作“使”的宾语,放在动词前。
以上数例都是疑问句,作宾语的“焉”、“安”、“何”、“谁”都是疑问代词。
由此,又可以得出一条规律:在古文的疑问句里,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在带有助动词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两种不同词序表达: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吾敢谁怨乎?——《史记·吴太伯世家》上面例子中“谁敢怨”和“敢谁怨”都是“敢怨谁”的意思。
但前者助动词“敢”直接放在动词“怨”前。
后者则不直接放在动词前,在古文中出现较晚,也不常见。
在古文中,为了强调宾语,还可以用助词“之”、“是”、“焉”等作标志把宾语提前。
例如: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贤之用”即“用贤”;“能之使”即“使能”;“劳之论”即“论劳”(论赏有功的人)。
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左传·僖公十五年》“固败是求”即“固求败”(本来是自求失败)。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左传·隐公六年》“晋郑焉依”即“依晋郑”。
有时还可以在宾语前加上范围副词“唯”组成“唯……之……”、“唯……是……”的格式,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排他性。
例如: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庄子·达生》“唯蜩翼之知”即“唯知蜩翼”(只知道蝉的翅膀)。
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唯余马首是瞻”即“唯瞻余马首”(只看我的马头所向)。
这类格式,现代汉语中还保留一些残迹。
如“唯利是图”、“唯你是问”等。
有时其中的助词“是”可以省去。
如:将夺其国,何有于妻。
唯秦所命从也。
——《国语·晋语》上栖会稽,下守海宾,唯鱼鳖见矣。
——《吴越春秋》卷一前例“唯秦所命从”即“唯秦所命是从”后例“唯鱼鳖见”,在《国语·越语》中正写作“唯鱼鳖是见”。
在反问句中,为了突出宾语,加强否定语气,也往往用助词“之”帮助,提前宾语。
组成“何……之……”的格式。
例如: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左传·桓公六年》“何福之有”即“有何福”。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商君书·更法》“何古之法”即“法何古”;“何礼之循”即“循何礼”。
以上介绍的都是动词宾语的位置。
古文中的介词所带的宾语,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提到介词前。
例如: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谁与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报任安书》“谁与”即“与谁”,“谁为”即“为谁”。
“谁”分别作介词“与”和“为”的宾语,放在介词前。
是障其源而欲其流也。
水奚自至?——《吕氏春秋·贵直》“奚自”即“自奚”(从哪儿)。
“奚”作介词“自”的宾语,放在介词前。
以上两例中,“谁”、“奚”都是疑问代词。
古文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再看下面例子:鲁朝夕伐我,几亡矣。
我之不共,鲁故之以。
——《左传·昭公十三年》“鲁故之以”即“以鲁故”(因为鲁国的缘故)。
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僖公四年》“不穀是为”即“为不穀(不穀,不善。
诸侯谦称)”。
以上二例是为了强调宾语而用“之”、“是”等助词作标志,提到介词前。
如果要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则常常直接放在介词前,不必用助词帮助。
例如: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
——《左传·僖公十五年》“朝以入”即“以朝入”(在早晨进来)。
“夕以死”即“以夕死”(在晚上死)。
吴起吮其父之创而父死。
今是子又将死也,吾是以泣。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是以泣”即“以是泣”。
“是以”在古文中已成为一个固定词组,与“因此”相当。
介词“于(乎)”的宾语,有时也可以直接放在介词前,但较少见。
如: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
——《墨子·非乐》“野于饮食”即“于野饮食”(在野外饮食)。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乎”是介词,跟“于”相当,“恶”与“何”相当。
“恶乎”在古文中也成为固定词组,意思就是“于何”。
“恶乎长”即擅长于哪方面。
从以上介绍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代词作宾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多。
在先秦古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作宾语的代词,不需要任何条件,直接放在动词或介词前。
如: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诗·小雅·节南山》“尔瞻”即“瞻尔(望着你)。
”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
——《孟子·告子》“自为”即“为自”。
熟读三代两汉之书的韩愈也注意到古文这一语言现象,并大量加以模仿。
如:度,惟汝予同。
——《平淮西碑》“予同”即“同予”。
惟我保汝,人皆汝嫌。
——《送穷文》“汝嫌”即“嫌汝”。
在远古时期,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前,可能是一种正常词序。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到周秦时期这种词序只有一些残迹了。
而代词“自”作宾语,前置的现象则一直保留到现代,如“自卫”、“自救”、“自慰”等。
总的说来,古文中宾语前置,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词序。
要顺利读懂古文,对它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如上面所举的《左传》中“又谁敢怨”一句,若按现代汉语词序理解,则“谁”成了主语,与原意就有很大出入。
又如: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有的注本把“君亡之不恤”解释为:“我们的国君出亡在外,国内的人不能去救他。
”分“君亡”和“不恤”为两句。
显然是误解。
因为“君亡之不恤”即“君不恤亡”,意思是:君王不忧虑在外流亡。
“亡”是“恤”的宾语,通过助词“之”的帮助而提到动词前。
本是一个结构很简单的句子。
由于忽略古文宾语前置的规律,注释反而复杂化了。
古今词序的差别,其次表现在介词结构的位置上。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一般放在动词、形容词之前作状语,而在古文中则经常放在动词、形容词之后作补语。
例如:汉王遇我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
——《史记·淮阴侯列传》后两句在现代汉语中只能说“用他的车载我,拿他的衣服给我穿”。
晋荀吴帅师涉自棘津。
——《左传·昭公十七年》“涉自棘津”即“从棘津渡河”。
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愚于虞”即在虞愚笨,“智于秦”即在秦聪明。
以上例子中,介词“以”、“自”、“于”组成的结构,都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
这是古文中的常见格式。
尤其是“于”字结构更是如此。
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于”作“从”解,或表比较关系,在古文中是不允许说成“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的。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这样的句式,反而应看成是不合常规的倒装句[1]。
再次,古文中定语的位置,有时与现代汉语也存在一些差别。
例如: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赴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
——《韩非子·内储说上》“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赴火者”即“涤其体被濡衣而赴火之人”。
原文定语在中心词“人”之后。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史记·刺客列传》“宾客知其事者”即“知其事之宾客”。
定语“知其事”放在中心词“宾客”之后。
古文中这种定语后置,一般有两个条件:从内容上看,后置的定语必须是修饰性、限制性的;从形式上看,定语后置以后必须用“者”收尾,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还要加上助词“之”(如前一例)。
这样的句式,能使读者领会到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存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如“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贤大夫”和“仁士”说成“大夫之贤者”、“士之仁者”,便明显指出是“大夫中的贤者”、“士中的仁者”,这就反客为主,使原来的附加成分变成了主要成分。
突出定语所表达的内容。
至于像“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楚辞·九章·涉江》)“陆离”形容长的样子,是修饰“长铗(剑)”的定语;“崔嵬”高耸的样子,是修饰“切云(帽)”的定语,都放在中心词之后,应该看作是诗歌中才有的特殊句式。
最后说说古文中数词的位置。
表名量(人和事物的数量)的数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名词前,古文中则常常放在名词后,跟名词构成主谓结构。
如“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拿四张熟皮在十二头牛之前犒劳军队)。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牛十二”在现代汉语中应说成“十二头牛”。
表动量(动作的数量)的数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用在动词后。
在古文中则是直接放在动词前。
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击缻”在现代应说成“击一下缻”。
如果要强调动作行为的数量,古文中还往往改变句式,把作状语的数词从动词前移到句末,充当全句的谓语。
如“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史记·项羽本纪》)“三”指的是“举”这个动作的数量。
但如果说成“三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语气就显得平淡。
(二)常见的词语省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省去句子中的某些成分或某些词,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现象。
两相比较,古文中的省略现象不仅多而且情况复杂,有不少是现代汉语所不允许的。
这也是我们不能顺利读懂古文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文中的省略,最为常见的是主语的省略。
但多数是因共喻而省,跟现代汉语一样,可以置之不论。
值得注意的有如下一些情况:子山处令尹之宫,夫概王欲攻之,惧而去之。
——《左传·定公四年》“惧而去之”的主语是“子山”,因上文已出现而省略。
但中间已被其他句子隔开。
赵姬请逆盾(赵盾)与其母,子余(赵衰)辞。
姬曰:“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必逆之。
”固请,许之。
来,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后面几句主语全部省略,情况比较复杂。
“固请”的主语是赵姬。
“许之”的主语是赵衰。
而“以盾为才”三句主语又是赵姬。
这是两个不同的主语交替省略。
“来”的主语,则是赵盾与其母,在上文曾作宾语出现。
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入辕门”的主语是诸侯将,也是承上文宾语而省。
季氏以公鉏为马正,愠而不出。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愠而不出”的主语“公鉏”,在上文又是作为兼语出现的。
以上介绍的主语省略方式,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被淘汰了。
这是因为这种省略方式,在表达上不很严密,容易造成误解。
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史记·陈涉世家》最后两句往往被看成由“令”字一直贯穿下来的,攻铚等地的主语就是上句中的“葛婴”。
可是,葛婴的任务是“徇蕲以东”,而“铚、酂、苦、柘、谯”等地全在蕲的西北面。
怎么解释呢?有的注本也发现这个矛盾。
说是“东出蕲县略地,并不仅限于蕲的东方。
观下铚县等地自明”[2]。
但下文不久还说到“葛婴至东城”。
东城的位置是在离蕲县较远的东南方,与蕲西北的铚、酂等地的方向完全相反。
可见葛婴实际上也只是“徇蕲以东”。
原文“东”字后应加句号。
攻下铚、酂等地,一直到下文说的“入据陈”,毫无疑问,是陈胜率起义军主力进军的路线,主语只能是陈胜,而不是向相反方向进军的葛婴。
由于省略了的主语虽在上文已出现,但已隔了好几句,因而不容易很快被认定。
必须细心考察,才能正确加以补足。
动词谓语是一句话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一般说来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对话中,有时也可以省去。
例如: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
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
”——《孟子·万章》中间五句,完整的句式应该是“牛羊归父母,仓廪归父母,干戈归朕(我),琴归朕,弤归朕。
”动词谓语“归”全都省去。
这是因为归属问题是象和他的父母谈论的中心,不言而喻,所以省去。
有时动词带有的修饰语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重点。
为突出修饰语而省略动词。
例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庄公十年》“以情”是介词结构,作修饰语。
后面省略“断之”二字。
胥靡逃之魏,卫赎之百金,不与,乃请以左氏。
——《战国策·卫策》“左氏”卫国地名。
“以左氏”,即“以左氏赎之”的省略。
也是保留修饰语而省略动词。
在记叙对话时,省去动词“曰”,是古文中谓语省略最常见的一种。
唐代学者刘知几就曾指出,“《左氏》与《论语》,有叙人酬对,苟非繁词积句,则连续而说,去其‘对曰’、‘问曰’等字。
”[3]这里还要补充说明的是:省略“曰”字的现象,不仅《左传》、《论语》中有,先秦两汉古文中都经常可以见到。
而省略“对曰”,或“对曰”、“问曰”同时省去的现象则极罕见。
一般规律是省“问曰”,不省“对曰”。
如《左传·成公十六年》有一段对话:王曰:“骋而左右,何也?”曰:“召军吏也。
”“皆聚于军中矣!”曰:“合谋也。
”“张幕矣!”曰:“将发命也。
”“甚嚣,且尘上矣!”曰:“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
”“皆乘矣,左右执兵而下矣!”曰:“听誓也。
”“战乎?”曰:“未可知也。
”“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战祷也。
”这段文章中,楚王问除第一句“曰”字不省,以后六句都省去“曰”字。
而伯州犁的答话却一“曰”不省。
可以清楚看出古文中这种省略的规律。
古文中宾语的省略,在多数情况下,也就是代词“之”的省略。
例如:雎佯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卷以箦”即“卷之以箦”,动词“卷”后省去宾语“之”,指代范雎。
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使使贤主”、“使使不肖主”两句,前一“使”字后均省去一代词“之”。
是分别指代前面说的“贤者”和“不肖者”的。
吕禄信郦寄,时与出游猎。
——《史记·吕太后本纪》介词“与”后省略宾语“之”,指代郦寄。
这些句子中宾语的省略,都是现代汉语所不允许的,古文中则极为常见,有时甚至在一个句子中把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同时省去。
如:“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语·周语》)“以告”前面省略主语“卫巫”中间省略介词“以”的宾语“谤者”,后面省去动词“告”的宾语“厉王”。
结果,一句话中只剩下一个介词和一个动词,这在结构上是比较特殊的。
古文中介词“于”的省略,也是阅读时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
试看下面例子: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
——《汉书·彭越传》“所败”后省略了一个介进处所的介词“于”。
楚庄王围郑,郑告急晋。
——《史记·鲁世家》“告急”后省略一个介进对象的介词“于”。
车骑将军张安世始尝不快上。
——《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不快上”即“不快于上”,意思是“不被宣帝所喜”。
省略了一个表被动的介词“于”。
禹治加缓,名为平。
王温舒等后起,治峻禹。
——《汉书·酷吏传》“峻禹”即“峻于禹”,是说“比赵禹峻刻”。
省略了一个表比较关系的介词“于”。
介词“于”的省略,在阅读时都必须加以补足,才能确切理解句意。
如上面举的“张安世始尝不快上”,如不能认识这种省略,就会被理解为张安世不满意宣帝了。
“武王将伐纣,上祭于毕,求助天也”。
(《后汉书·苏竟杨厚传》)清人王鸣盛认为“求助天”不好理解,改为“求天助”[4],是不知“求助天”即“求助于天”之省。
以上是就省略的成分来说的,如就句式看,古文中的省略,最常见于对举或并列的句子中。
这些句子往往有一些词语相同。
如果这些词语在前一句中已经出现,或在后面句子中即将出现,那么,在其他句子中均可省去。
例如: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
——《荀子·天论》这里的“不加能焉”和“不加察焉”的主语都是“其人”,因已见于上一个并列句中,所以省去。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史记·货殖列传》后三句的句首,都应有动词谓语“待”,因上句已出现,故省去。
能斩捕大将者,赐金五千斤,封万户;列将,三千斤,封五千户;裨将,二千斤,封二千户;二千石,千斤,封千户;千石,五百斤,封百户。
——《史记·吴王濞列传》这是刘濞在起兵叛乱时出的赏格。
“列将”、“裨将”、“二千石”、“千石”前均省去“能斩捕”三字;“三千斤”、“二千斤”、“千斤”、“五百斤”前面均省去“赐金”二字,都是承首句而省。
在这种对举或并列的句子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还可以承上或蒙下省略中心词。
例如:今郤伯之语犯,叔迂,季伐。
——《国语·周语》后两句本应作“(郤)叔之语迂,(郤)季之语伐(夸耀)”。
“叔”、“季”之后都承前省去了“之语”二字。
保留定语,省略了作主语的中心词。
扞弥南与渠勒,东北与龟兹,西北与姑墨接。
——《汉书·西域传》前两句后面均省去动词“接”。
这是保留状语,蒙下文省略了作谓语的中心词。
上于是出龚等补吏,龚为弘农,歆河内,凤九江太守。
——《汉书·儒林传》这几个并列句,可以按如下方式排列: img17“河内”、“九江”前,承上省略动词“为”,“弘农”、“河内”后,蒙下省略了作宾语的中心词“太守”。
这类省略,在史书中甚为常见。
王念孙校《汉书·金日磾传》“赏为奉车,建驸马都尉”一句,认为:“奉车下亦有都尉二字,而今本脱之。
”[5]他对古人省略之例,似亦未尽通晓。
古文中不仅句子成分和某些词可以省略,有时还可以把一段话中的某一分句整个省去。
看下面例子: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其甚也。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论语·子张》“天下之恶皆归焉”前面省略了“如居下流”一句。
身将隐,焉用文之。
是求显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后一句应作“文之,是求显也”。
原文省略“文之”这一分句。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史记·太史公自序》这里“前有谗而弗见”和“守经事而不知其宜”两句前面,各省略“如不知《春秋》”一句。
这种省略多数是在假设复句中,省去前面表假设条件的分句。
这是由于前面已有一个句子作了正面叙述,下文从另一方面加以申述,虽省去一句,读者还是可以从中体会出来的。
正如清人魏禧说的“语虽不伦,意却相属”[6]。
当然,由于文句间断不接,有时也难免误解。
“人君唯毋听寝兵,则群臣宾客莫敢言兵。
”(《管子·立政》)从字面上看,既然人君不听寝息兵事,为什么群臣宾客反而不敢言兵了呢?似颇费解。
故王引之认为“毋,发声。
毋听,听也”[7]。
实在是不明古人省句之例的误解。
原文两句中间省略了“如听寝兵”这一表假设条件的分句。
对这种语言现象,也有不同的解释。
如“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
”(列子·仲尼》)清代学者俞樾认为“此本作‘孤犊未尝有母,有母,非孤犊也’”,是“字以两句相连而误脱”[8]。
不以“省略”看待。
从校勘学的角度来看,不是没有可能的。
据考证,古人书写,经常用“img18”作符号表示重文。
不仅单个字可以用它表示,就是两个字以上的词语或句子的重复也可以用这种重文号表示。
如“妇img19人img20不img21贰img22斩img23也img24者何也”。
(武威简本《仪礼·甲本服传》)就应读作“妇人不贰斩也,妇人不贰斩也者,何也?”[9]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列子》文本写作“孤犊未尝有img25母img26非孤犊也”。
由于后人误脱重文号而写成现在这个样子。
以上省句例都可以这样解释。
但也只是一种推测。
而古文这种省略则确实存在,如“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
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
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
’”(《礼记·檀弓上》)世子申生的话,最后两句本应作“君安骊姬,如言之于公,是我伤公之心也。
”原文省略了表假设条件的分句“如言之于公”,与上文并不是“两句相连”,只能作习惯性的“省略”看待。
古文中的省略现象比现代汉语要多得多,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文字和书写条件的限制,正如鲁迅在《门外文谈》里所说的“大原因是字难写,只好节省些”。
因而在写作时往往把某些字、词语或句子省去。
其次,是语法上的原因。
古代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成熟,一般不能用来作主语。
如“其”主要用作定语;“之”主要用作宾语;“彼”指示意味很重,不是一般的人称代词,也很少用来作主语。
因此,在现代汉语需要用第三人称代词做主语的地方,在古文中,就只能重复上文的名词。
而常见的办法是干脆把主语省去。
再次,跟现代汉语一样,省略还有修辞上的原因。
那就是为了使文字简洁、表达重点更加突出。
总之,古文中的省略,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定的上下文里出现的。
是有条件的。
在阅读时要认真揣摩,弄清这特定的语言环境,正确加以补足。
同时,又必须确切理解古文词义,注意不要误以不省为省,而出现前人所指斥的“增字解经”的毛病。
如: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
——《左传·隐公元年》“易”当作“延”解。
是延易、蔓延的意思。
杜预注:“言恶易长,如火焚原野。
”误认为省略动词谓语,所以增“长”字解释。
宋方吉,不可与也。
——《左传·哀公九年》“与”当作“敌”解。
是抵当的意思。
杜预注“不可与”为“不可与战”,误认为省略了动词“战”。
不敢左右,唯好之故。
——《国语·吴语》“敢”在这里是“犯”的意思。
韦昭注:“不敢左右暴掠齐民,惟有思好之故。
”误认为前一句省略了动词及其宾语,所以增“暴掠齐民”四字来解释。
以上数例,均以不省为省,而想当然地加以补足。
正如王引之所批评的“于文句间增字以足之,多方迁就而后得申其说。
此强经以就我,而究非经之本义也”[10]。
(三)古文的固定句式在阅读古文时,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些结构相同的句子经常出现,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固定句式。
其中所用的词,跟它们通常所表示的意义和语法作用往往并不完全一致。
多数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
凡是结构相同的,在表达上所起的作用也基本相同。
因此,掌握这些固定句式,就能收到举一反三之效。
古文中最为常见的固定句式有如下几种:一、“何以……为”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父有罪,何以召其子为?——《史记·楚世家》在这样的句式里,“为”是语气助词,“何以”有两种意思。
如果它后面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那么就作“何用”解(“用”是动词,“何”是疑问副词作状语),即“怎么用得着”,“哪里用得着”的意思。
如“何以兵为”就是“哪里用得着兵呢?”因而,这样的句式有时也写作“何用……为”,如《汉书·元后传》“何用此亡国不祥玺为,而欲求之?”如果“何以”后面是动词或动宾词组,那么,“何以”就是“以何”(“以”是介词,“何”是它的宾语),即“为什么”的意思。
“何以伐为”,意思就是“为什么讨伐呢?”由于古代汉语中,“何”可以作疑问副词,单独用来表示“为什么”的意思。
所以在这样的句式里,如果“何以”后面是动词或动宾词组,则“以”字往往可以省去。
如: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何渡为?”意思就是“为什么渡江呢?”上知朔多端,召问朔曰:“何恐侏儒为?”——《汉书·东方朔传》“何恐侏儒为”意思就是“为什么恐吓侏儒呢?”如果“何以”后是名词,作“以”的宾语,则有时这个名词可以省去,形成“何以为”的格式。
意思是“哪里(怎么)用得着呢?”这时“以”当动词“用”解。
如:宝鼎事已决矣,尚何以为?——《史记·孝武本纪》“尚何以为”就是“还哪里用得着(公孙卿的奏章)呢?”“何以……为”是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句式,其中的“何”,有时可改用其他疑问词。
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用“奚”代“何”。
全句意思是“为什么到九万里高空向南去呢?”恶用是鶂鶂者为哉?——《孟子·滕文公》用“恶”代“何”,全句意思是:哪里用得着这鶂鶂叫的东西呢?恢曰:“世方乱,安以富为?”——《三国志·温恢传》用“安”代“何”,“安以富为”即“哪里用得着富呢?”二、“不亦……乎”今释此而远攻,不亦谬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礼记·儒行》上例中“不亦谬乎”即“不是荒谬吗”的意思。
“不亦难得乎”即“不是难得吗”的意思。
在这种句式里,“亦”字只是凑足音节、舒缓语气,不作现代汉语“也”字解。
王引之在《经传释词》卷三“亦”字条下就说“凡言‘不亦’者,皆以‘亦’为语助”。
“不亦……乎”也是古文中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语气较委婉,所表达的意思是肯定的。
句末的疑问语气词,有时可以改用“邪”。
如: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报任安书》三、“无乃……乎”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左传·成公二年》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新序·杂事》前一例,“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意思是:恐怕不是先王之命吧;后一例,“无乃不可加兵乎”意思是:恐怕不能出兵(攻魏)吧。
这种说法,在形式上是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测度,但实际上说话人的意思是偏于肯定的,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使语气委婉一些,带有商量口吻,而让对方容易接受。
“无乃……乎”一般都可译作“恐怕……吧”。
其中“无”字,有时可以写作“毋”。
如:好兽而恶民,毋乃不可乎!——《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毋乃不可乎”即“恐怕不行吧”的意思。
“无乃”在古文中有时可以单用,不跟“乎”配合。
这时,则只用来表示对某种情况的估计。
跟上面介绍的作为一种委婉的肯定说法不同。
例如:今君德无乃犹有所阙,而以伐人,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九年》吴方无道,无乃辱吾君,不如止也。
——《左传·哀公十二年》前一例“无乃犹有所阙”即“恐怕还有欠缺的地方”的意思;后一例,“无乃辱吾君”是“只怕使我们君主受辱”的意思。
“无乃”都可译作“恐怕”或“只怕”。
四、“得无……乎”夫神物之化,须人而成。
今夫子作剑,得无得其人而后成乎?——《吴越春秋》卷一景公见而怪之曰:“夫子何遽乎?得无有急乎?”——《韩诗外传》卷十前一例,“得无得其人而后成乎”,可译为“莫非要得到人才能成功吗?”后一例,“得无有急乎”,可译为“该不会有急事吧?”这种固定句式,是用来表示怀疑与猜测的语气。
全句意思是对某种事实的推测,一般都可译为“莫非……吗”或“该不会……吧”。
有时,“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句末可以改用“邪”。
意思都一样。
例如:今者,阙然数日不见,车马有行色,得微往见跖邪?——《庄子·盗跖》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近南塞,得毋有伏兵乎?——《汉书·李广传》上面例子中,“得微往见跖邪”即“莫非去见盗跖了吗?”“得毋有伏兵乎”即“莫非有伏兵吗?”五、“……孰与……”秦昭公谓左右曰:“今日韩魏孰与始强?”——《战国策·秦策》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战国策·齐策》“孰与”在有比较的具体内容出现时,也可以分开理解。
“今日韩魏孰与始强”可以解为“今日韩魏与始孰(哪个)强”。
但多数情况下,“孰与”已凝固成一个固定词组,应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如王引之所说“书传中言‘孰与’者,皆谓‘何如’也”。
它通常用在表示比较的疑问句中,询问两项相比怎么样。
如“救赵孰与勿救”即救赵跟不救赵相比怎么样。
有时本无疑问,只是用问句形式提出抉择意见,表示对后一情况的肯定。
如: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这种句式里,“孰与”应理解为“哪里比得上”。
上面这句话可译为“盼望时令而等待它,哪里比得上适应时令而使用它。
”六、“……者,……也”兵者,凶器也。
——《韩非子·存韩》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史记·项羽本纪》这是古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
“者”用在主语后,表示一种提示性的停顿,“也”用在句尾,表示判断语气。
“者”、“也”在现代汉语中均无法译出。
对这种句式,一般是在主谓之间加判断词“是”来理解。
如“兵械是凶器”,“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有时也可以只用“者”或只用“也”,如:陈婴者,故东阳令史。
——《史记·项羽本纪》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只用“者”不用“也”,表示重点在主语方面;只用“也”不用“者”,则有强调判断内容的意味。
总的说,作为判断句,语势不如“者”“也”对用来得强。
但在理解上并无区别。
七、“……之谓……”生之谓性,犹白之谓白与?——《孟子·告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这也是表判断的一种格式。
在这种格式中,助词“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来取消它的独立性。
“谓”是“叫做”的意思。
“生之谓性”可译为“天生的(资质)叫做性”;“此之谓大丈夫”可译为“这叫做大丈夫”。
有时“谓”之后跟着语气词,组成“……之谓也”、“……之谓乎”等格式: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荀子·王制》人有言曰:“兵在其颈”其郤至之谓乎?——《国语·周语》这种格式同样表示判断,但结构与上面说的不同。
这里的助词“之”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谓”是动词“说”的意思。
“此之谓”即“谓此”(说这回事)。
“其郤至之谓乎”即“大概是说郤至吧?”八、“何……之……也”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至城下,然后知,何知之晚也!——《穀梁传·文公十四年》上面例子中,“何忧之远也”就是说“怎么忧思这么深远啊”;“何知之晚也”就是说“知悟怎么这么晚啊”。
可见,这是一种以疑问形式表示感叹语气的固定句式。
句中用“之”,句尾用“也”,使说话的语气延缓,以增强感叹意味。
这种格式,都可以译为“怎么……这么……啊”或“……怎么这么……啊”。
由于古文中的代词“其”,可以兼有“彼之”的意义和作用。
因此,在主语已明确的情况下,这种格式可以改成“何其……也”。
如: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论语·子罕》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这种说法,疑问的意味较多。
一般可译为“为什么这么……呢”。
“何其多能也”就是说“为什么这么多能呢”;“何其速也”就是说“为什么这么快呢?”九、“奈……何”、“如……何”、“若……何”吾君老矣,国家多难,伯氏不出,奈吾君何?——《国语·晋语》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左传·宣公十二年》陈文子见崔武子曰:“将如君何?”——《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这种习惯说法,主要是用来询问办法的。
都可译为“拿……怎么办”或“把……怎么样”。
“奈”、“如”、“若”在古音中是一声之转。
在这里都有“办”、“处置”、“对付”的意思。
“何”表疑问,当“怎么”、“怎样”讲。
这种说法,有时是用疑问方式表示一种否定。
如:“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左传·成公十年》)“若我何”即“把我怎么样”,实际是说不能把我怎么样。
这种格式中,动词“如”、“若”的宾语,有时可以用代词“之”代替。
例如: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滕,小国也。
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孟子·梁惠王》这里的“若之何”、“如之何”也是用来询问办法。
可以直译成“拿它怎么办”或“把它怎么样”。
但不如说成“怎么办”,更合现代语言习惯。
有时可以用来询问对方对人和事物的态度,或采取某种行动的原因。
如: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论语·先进》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左传·宣公十二年》前一例,“如之何”询问态度,应译为“怎么样”;后一例,“若之何”询问原因,应译为“怎么”或“为什么”。
由于古文中,作宾语的代词“之”往往可以省略。
这种说法就经常压缩成“奈何”、“若何”、“如何”这样的凝固结构。
如: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诸侯不从,奈何?——《汉书·高帝纪》这种凝固结构用在句末,主要用来询问办法和态度。
询问态度的,可译为“怎么样”,如上举《左传》例;询问办法的,可译为“怎么办”,如上举《汉书》例。
但这种结构,在古文中更常见的用法还是放在句首,用来询问原因。
如: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尚书·五子之歌》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以上三例中,“如何”、“奈何”、“若何”均用来询问原因,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
一般说来,说话人对后面所说的内容持否定态度,并不一定要求对方回答。
【注释】[1]见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
[2]见王伯祥《史记选》注。
[3]见《史通·模拟》。
[4]见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
[5]见《读书杂志·汉书第十二》。
[6]见《日录论文》。
[7]见《经传释词》卷十。
[8]见《古书疑义举例》卷六。
[9]参见《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〇年第五期裘锡圭文。
[10]见《经义述闻》卷三十二。
[11]《经传释词》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