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汾河流域不仅是风格和图像都较为统一的系列元代寺观壁画的原生地,也是海外收藏的金元木雕造像的主要流出地。
和壁画相比,对木雕的研究相对较少。
古代寺观中的雕塑和壁画都担负着塑造偶像、营造环境和氛围的重要职能,虽然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在题材选择、形象塑造和风格表现等许多方面,两者一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本文作者认为,金元时期,山西南部活跃着一个以佛教造像为主要特色的木雕流派。
因为其作品主要集中在汾河流域的佛寺之中,姑且称之为“晋南汾河木雕流派”,其艺术成就和影响力足以和同样出自这一地区的“朱好古画派”媲美。
(一)大致而言,中国的早期佛教雕塑以金石造像为主。
唐代,木雕造像逐渐流行起来。
传世的唐代木雕多为便携式的像龛或尺寸较小的单身造像,绝大部分保存在日本的佛寺内。
而平安、镰仓时代,日本木雕佛像勃兴,涌现出许多杰出作品,其中可以窥见中国的影响。
1920年,大英博物馆入藏了一尊通高170厘米、大小和真人相近的彩绘木雕菩萨坐像(图一),这是此类大型木雕第一次进入西方国家主要博物馆。
短期内,类似的木雕源源不断地出现在欧美的艺术品市场并受到追捧。
根据古董商提供的信息,这些形象和风格较为统一的木雕都来自晋南及其周边。
今天,晋南个别佛寺中仍有木雕幸存,其形象特征、雕刻风格与流失海外的高度一致,这进一步佐证了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