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实力作家、武汉作家协会签约作家郭海燕爱情小说集《单双》,由北岳文艺出版社于2019年6月出版。
该著由六个可读性极强、活色生香的情感题材中短篇组成,有中篇小说《秋分》《如梦令》《亲爱的妹妹》,和短篇小说《寻找激情》《单双》《无事》。
平凡而又狂野,倍受伤害而又理想不灭的故事,尽显新千年下、世纪之交的“情”和“变”:从与时代共舞、执著无畏的爱情到红尘纷扰、自我拷问的婚姻,从女性意识主体性表达到突破男性中心主义、超越性与政治的身体言说,郭海燕无不以初心历历、个性独具之写作,将它们编成可触可感、挚烈坦诚的“青春密码”,从而活力十足地演绎、披露70后与改革开放同步的身心幽微成长史。
郭海燕爱情小说集《单双》新书分享会现场评论家郭艳在该著序言中说:“在她(郭海燕)的这些小说中,女性意识主体性表达是身体,她笔下的身体越过了性、政治,也没有在罪恶感上停留,却始终带着‘羞耻’的暗示——女性主体意识的身体和羞耻纠缠不清,正是这份对于身体‘羞耻’和肉身沦陷的慌张,让乡土伦理和都市欲望进行殊死抵抗,以女体呈现的方式言说了中国社会历史转型时期,女性意识成长的隐晦、曲折与荒谬。
小说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海燕一部终结自己青春期的作品。
对于一个女作家来说,伴随着对于女性主体意识觉醒,情感和心理认知更为成熟,由此写作路径的变化也非常自然。
自2009年之后,私人经验或者说个人主体性叙事在某种程度上闭合,海燕更多转入了非个人化经验的叙事,以更多维度的生命和情感体验进入当下和历史,这种体验更加关乎群体、社会、人伦与风俗,在更大的时空维度上呈现一个时代整体性的精神情感特质。
”郭海燕爱情小说集《单双》新书分享会现场评论家蔡家园在该著序言中说:“对于一个女性写作者而言,完全突破男性中心主义的话语场或者文化惯性的压制,而把女性自身的经验用独特的话语方式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郭海燕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这部小说集记录了她的一段写作历程,也充分展示了她的写作才华。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变化,她对写作方向进行了调整。
像她近年发表的《春嫂的谜语》《理想国》《世纪末》等中篇小说,还有长篇非虚构作品《粹红——陈毅粟裕铁血诗情录》,在对现实与历史的深度关注中考量人性,文字更显老练,立意更加深邃。
这不仅宣告了她正在重建一种新的美学观念,也预示着一条丰盈而开阔的文学道路在向她敞开。
我们有理由相信,她的文字会更加敏锐、深刻而厚重!”著名作家刘醒龙、李修文、李骏虎联手向读者推荐《单双》:人生中最难平复的硬伤,不是病痛,而是爱情。
一切关于爱情的文字,比如诗歌,常常是往这类硬伤中洒几滴酒精;比如散文,总是让人在渴望的静夜里发生种种迷离;只有在小说中,哪怕真有招致天塌下来的爱情,也必须是与人生一道,且行且止,且战且退。
爱情在小说中的人性化和人格化,让爱情脱胎换骨,也让小说超凡脱俗。
——刘醒龙(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得主、湖北省文联主席)郭海燕的爱情小说绝不是一座空中楼阁,在这里,爱情变成了一根强劲而敏感的时代神经,新旧时代的变迁、人在剧烈变幻的年代里如何挺住等等重大的关切均附着其上,通过对爱情的叙述,郭海燕表达了对时代的质疑,也完成了对个人的肯定——对于她来说,肯定爱情,就是肯定了人之为人的生命力。
——李修文(鲁迅文学奖得主,湖北省作协主席)郭海燕的小说作品散发着我们这一代从乡村走出来的“70后”独特的精神气息,蕴含着改革开放40年来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密码,艺术与现实水乳交融,在她的《如梦令》《单双》等作品里得到完美体现。
——李骏虎(鲁迅文学奖得主,山西省作协驻会副主席)2019年7月,该著由北岳文艺出版社推出,参加在西安举办的第29届全国书博会。
作者简介·郭海燕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文学创作二级。
著有中短篇小说《理想国》《世纪末》《春嫂的谜语》《秋分》《掌心里的风》《单双》等,被《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新实力华语作家作品十年选》《小说月报未有稿Ⅵ》等转载关注。
连续获由《广州文艺》《芳草》《青春》《萌芽》联合举办的首届、第二届“四小名旦”青年文学奖;连续获湖北省第五届、第六届楚天文艺奖文学一等奖等;获第三届《长江文艺》“完美(中国)文学奖”。
小说集《理想国》获湖北省第九届“屈原文艺奖”优秀作品奖。
出版小说集《掌心里的风》《理想国》。
发表长篇非虚构《粹红——陈毅粟裕铁血诗情录》(第一部)。
结业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
曾出席第六届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
系湖北省作协第六、七、八、九届签约作家,武汉作协第九、十一届签约作家。
入选湖北省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七个一百”项目(文学类)人才,入选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
现为《芳草》杂志社一编室主任。
出品: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媒体中心监审:邓鼐 监制:吴晓君 编辑:张杰投稿:wuhanwenyi@126.com注:版权归“武汉文学艺术”所有 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