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重庆百盛财富中心店关闭 关店止损成百盛改革策略之一

发布:2024-09-19 浏览:52

核心提示: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概念风生水起时,有人却没赶上这趟快车。近日,重庆百盛财富中心店终止经营,百盛百货迎来了2017年第一“关”。一家门店关门说明不了什么,不过这是百盛在重庆关门的第三家店,而且从2012年到2015年,百盛百货共关闭了位于上海、天津、济南等地的10家门店,去年又再关闭了4家门店。接连关店的直接原因是业绩不佳,近年来,百盛百货在中国市场的营收不断下降,从2014年起,百盛集团已连续三年营收下降。根据2016年的财报,百盛集团当年销售总额为165.99亿元,同比下降8.2%。关店止损成为其

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概念风生水起时,有人却没赶上这趟快车。
近日,重庆百盛财富中心店终止经营,百盛百货迎来了2017年第一“关”。
一家门店关门说明不了什么,不过这是百盛在重庆关门的第三家店,而且从2012年到2015年,百盛百货共关闭了位于上海、天津、济南等地的10家门店,去年又再关闭了4家门店。
接连关店的直接原因是业绩不佳,近年来,百盛百货在中国市场的营收不断下降,从2014年起,百盛集团已连续三年营收下降。
根据2016年的财报,百盛集团当年销售总额为165.99亿元,同比下降8.2%。
关店止损成为其改革的策略之一。
挑战不止于此,相比较自身的业务困局,作为曾经的传统百货外资第一店,百盛还面临着整个百货行业不太景气的问题,而来自新型购物中心和线上零售商的竞争,既让传统百货业遭受了不小的挑战,也给以百盛为代表的洋百货们带来了新的考验。
从引领潮流到跟不上节奏,百盛们该何去何从?领头羊靠卖物业盈利虽然明年才到百盛中国的本命年,但“诸事不顺”已经逐渐显现。
除了重庆百盛财富中心店歇业,3月上旬,百盛集团发布内幕交易公告,称该公司全资附属公司合肥百盛作为被告,收购鞍山百盛大多数权益的协议被判决无效。
看似只是一家地方百货公司49%的股权问题,但本次收购失败对业绩不佳的百盛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根据百盛集团公布的财务数字,鞍山百盛收益占百盛集团2016年度经审核收益约4.25%。
不过,百盛集团方面表示,这一判决预计将不会对该集团业务营运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2016年,百盛净利润达到了1.54亿元,相比较前一年亏损的1.83亿元,打了个翻身仗。
但“扭亏为盈”实际只是表面文章。
如果仔细翻看百盛2016年发布的四个季度财报,会发现前三季度百盛的净利润都为负数,能将整年利润变负为正,是因为百盛卖了北京太阳宫的物业,一次性获得税前利润人民币12.83亿元。
靠变卖物业挣钱,是曾经的“外资百货第一店”百盛百货所没想到的。
其实早在2013年业绩开始走下坡路时,百盛很快做出了反应:前任行政总裁陈汉民在2014年3月1日“卸任”,由当时任集团商品部高级总监张瑞雄接任。
同时,年过70的百盛创始人钟廷森也再度出山,正式出任百盛执行董事兼主席,拉开了百盛中国战略调整的大幕。
关闭不盈利的中小型商场、引进餐饮店拉拢顾客、建立自己的线上商城以及开设精品超市,从零售新业态到降低成本,百盛尝试的举措不少,但件件都没有打中“七寸”。
而且仅仅过了两年,百盛就不得不面对全新的格局。
除了早早进入占据一席之地的传统百货商店外,零售行业已聚集了大批的狙击者:中国本土品牌购物中心、带动线上交易的电商以及遍地开花的免税店,这些狙击者逐渐成为国内消费者的购物新选择。
2016年,仅阿里巴巴一家电商平台,就在“双十一”购物节当天实现了178亿美元的销售额,超过百盛近5年来的营收总和。
洋百货集体跳水如果百盛看到四周同样被打得七零八落的老对手,应该会稍显安慰。
1998年进入中国的华堂商场,由日本株式会社伊藤洋华堂以合资方式开办。
5年来,华堂商场已经关闭了在北京的8家商场,2016年10月,在北京的标杆门店十里堡店也宣布关张。
今年3月,来自英国的百货公司玛莎百货关闭了北京店,这家门店从2015年12月开业至今也才1年多时间。
在2016年11月,玛莎百货因为亏损严重宣布退出中国国内市场。
除了以上两个百货公司外,来自台湾的太平洋(4.780, 0.06, 1.27%)百货和香港的新世界(12.660, 0.09, 0.72%)百货,近年来也难以逃脱在大陆市场关店的命运,销售额同样不断缩水。
放眼全局,整个百货业似乎都在经历一场集体跳水。
据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16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下降0.5%,降幅相比上年扩大了0.4个百分点。
但洋百货的下降速度明显快于本土百货商店。
根据赢商网的统计,2016年关闭的24家百货商店中,洋百货占了16家,数量远超本土百货商店。
彼时曾为国内百货业领头羊的洋百货们,为什么凋零得如此迅速?虽然洋百货大规模关店的原因众说纷纭,电商和购物中心也时常为此背黑锅,但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消费升级之下,洋百货们未能跟上行业转型的步伐。
对于百盛的衰落,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主任郭增利说,在百盛入华初期,国内百货业不够发达,洋品牌优势明显。
随着大批百货、购物中心的出现,百盛并没有做出太多改变应对新的竞争格局,逐渐不再吸引消费者。
华堂商场相关负责人也承认,无论是商品结构还是品牌引进,华堂商场都很难吸引顾客,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从引领潮流到跟不上节奏,洋百货的集体跳水来得太快。
如果不愿意如玛莎百货一般退出中国市场,曾经靠“洋气”打赢零售战的洋百货们,就必须考虑如何“接地气”了。
四面楚歌?“接地气”对于洋百货而言不是一件易事。
在洋百货进入国内市场的20年后,中国本土的电商企业和零售企业如今已经崛起,尤其在接地气、贴合本土消费者需求方面,表现远超外资企业。
进退两难之际,新对手购物中心给了洋百货启发。
最新出炉的《2016年全国200家重点商场业绩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有61家购物中心业绩上涨,只有8家业绩下跌。
从整体看,购物中心2016年总业绩同比上升10%。
但在传统百货商场中,有67家业绩下跌,只有34家商场业绩有所上涨。
将逛街、娱乐和餐饮合为一体的购物中心,满足了消费者的多种需求,逐渐成为新的购物热点。
因此近两年国内的购物中心发展速度飞快,最典型的是万达集团,其目前在全国共有186家购物广场,今年计划再开50家。
而中粮集团旗下的大悦城、华润集团旗下的万象城等购物中心,也逐渐在全国扩展。
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不少百货商场选择购物中心化。
根据搜铺网统计,年百货商场前20名中,已有13家在2015年就已经实现“Mall”(购物中心)化。
洋百货也想抓住这根救命稻草。
不过,通过变身购物中心与购物中心竞争,仍然充满挑战。
一味复制大热的业态,是零售业一直以来的通病。
即便百盛们尝到甜头,继续走购物中心的路线,也很可能在下一个10年,进入下一个循环,遭遇购物中心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的问题。
没有大量商业用地资源,也没有发达的线上渠道、支付及物流体系,一味效仿购物中心和电商,很难有有胜出的希望。
那洋百货就被打入死牢了?其实也不尽然。
重庆市零售商协会秘书长李运杨认为,百货业的长处在于有熟悉零售服务业的经营管理团队及专业人才,如果手握产业链采购资源,也会拼出一条新出路。
比如,在平价时尚品牌被购物中心垄断、中高端商品被免税店拿下之际,洋百货如果从小众洋品牌或者其他专业类用品入手,在消费升级趋势之下,也能有一片天空。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盒马鲜生开业,重庆财富购物中心焕新初显(盒马重庆财富中心店电话) 下一篇:[太原沐林装饰]新房装修预算不足怎么办?装修如何省钱呢?(太原沐林装饰)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报价 装修网 装修风格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