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弹是一种由英国发明家巴恩斯·沃利斯爵士发明的反舰炸弹。
它的设计目的是在接近水面的高度飞行,并在接触到目标后弹起,然后在目标上方爆炸,以对目标造成最大的破坏。
除了用于反舰攻击外,弹跳炸弹还被用于攻击其他目标,如桥梁、水坝和建筑物等。
在攻击水坝时,跳弹可以在水面上跳跃,避开水坝的防御设施,以对水坝造成破坏。
在二战期间,英军为从源头上削弱德军的作战能力,把德国的重要生产基地鲁尔工业区作为战略打击目标。
鲁尔区是德国重要的工业中心,水坝为该地区的工矿设施提供了大量的电能和水。
摧毁水坝可以切断鲁尔区的电力供应,对德国的工业生产造成重大打击。
他们认为,如果将其上方的水库大坝炸毁,德国的军火、煤矿、石油等重要物资生产将陷入瘫痪。
然而,要摧毁鲁尔水坝并非易事。
水坝由钢筋混凝土浇筑,在那个年代需要使用超级重型炸弹从高空直接命中,而轰炸机根本没办法携带这么重的炸弹爬到这个高度。
其次,如果高空投弹,炸弹会在惯性以及重力因素的影响下会发生倾斜,或是直接从大坝上空飞过,根本无法命中目标。
低空轰炸,飞机会被当时德军最先进的雷达发现,然后被火力防护系统打成筛子。
采用水下鱼雷攻击,无法突破一层层的防鱼雷网。
在英国专家的苦思冥想之下,一款史无前例的炸弹被研发出来。
根据计算,如果给这枚跳弹施加一个每分钟500转的自转速度,投弹高度设为18米,水平距离设为700米,那么这枚跳弹就可以精准命中大坝底部。
但是在当时传感器和测距仪不发达的年代,仅凭飞行员的目测和经验,想要将距离控制的这么精确显然是不可能的。
于是,专家想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将跳弹通过皮带与电机相连,将电机转速设为固定500转。
在载弹飞机底部安装两个固定夹角的射灯,随着飞机的高度降低,两个射灯在水面的投影将会重合。
等完全重合后,那么此时的高度将正好是18米。
投弹手再通过特制瞄准镜观测大坝,等瞄准镜两侧的端子,与大坝两侧重合,此时的水平距离正好是700米,此时就是跳弹的投放时间。
这枚炸弹在水面上弹了三次后与大坝相撞,沉到水线以下,在大坝底部爆炸,大坝决堤。
一九四三年五月十六日至十七日,英国空军正是通过这种跳弹成功的击溃了鲁尔河上的三座大坝。
大量洪水倾斜而下,淹没了大量的居民区和工厂,导致周边地区的供电和用水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也破坏了交通和通信设施。
许多工厂无法正常运转,包括著名的军火制造公司,这对德国的工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次轰炸行动对德国民众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加剧了他们对战争的恐惧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