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作家文摘》第2513期11版全国各地的乡镇数以万计,绝大多数拥有千百年历史,于是便常常以古镇自许,但直接以古镇命名者,却只有一个。
这,便是中山市古镇镇。
古镇镇,听起来怪怪的,是吗?是!更怪怪的是,古镇镇,“古”吗?否!据《古镇镇志》记载:此地宋代之前是海中孤岛,属朝廷重犯的流放之地;明代陆地渐生,始有村落;清乾隆之后,形成三个自然村片区,分别是海洲村、古镇村和曹步村。
一片小小渔村,何以自称古镇?有人说建村时古姓和镇姓居多,但区区500年历史,家谱族谱俱在,根本没有这两个姓氏。
另言建村时,某人祖上来自内地一个古镇,便以此命名。
总之,云里雾里、神龙无首。
长期以来,这三个片区分属不同辖区,互不联系,甚至语言也互不相通。
直到1963年,为了统一管理,上级政府才将其整合一体,成立古镇人民公社。
这一年,可视为古镇镇元年。
彼时的古镇,被称为中山市的“西伯利亚”。
这里处于中山市最西部的西江拐弯处的犄角地带,对面就是江门市地界,却又无桥可渡。
所有的物资和出行,都要通过中山。
这里是中山市最偏僻、最贫困的角落。
他们只能按照国家计划种植甘蔗、养蚕和养鱼。
蔗田、鱼塘和蚕房之间,点缀着一棵棵荔枝、桂圆树。
虽然有糖有鱼,有蚕有果,却没有大米、没有蔬菜、没有油盐,更没有余钱。
是谁改变了这片土地的命运?肯定是改革开放。
但改革开放只是一个宏观政策,普惠全国。
对于古镇镇人来说,还需要寻找自己的路。
整个20世纪80年代,古镇一直处于寻找中。
最早的寻找,和全国各地一样,就是上马乡镇企业,小型五金厂、化工厂、家具厂等。
大约是1983年,小镇上一个名为袁达光的推销员到香港探亲,看到一盏玻璃罩壁灯,十分惊异。
他的生活里只有传统的电灯:一个灯泡、一根灯绳。
难道这就是洋气?这就是现代化?他的心底立时爆燃起一片亮灿灿的光。
于是,他用80元港币买回两盏灯。
回到家后,开始琢磨仿造。
设计一个造型,把玻璃切割,然后粘接,再加上弯管和托座,好比灯笼原理。
当他把自己的发明公开时,闪亮了小镇的众多眼睛。
在此基础上,他们从顺德市买来螺丝和电线,从中山市购进玻璃和弯管,试制1000个样品,向北方的广州人推销。
果然,北方人惊诧了。
灯光可以这样漂亮,生活原来如此浪漫!一时间,古镇之灯,给北方大地带来煌煌光明。
但事情远非想象的那么顺利。
凡有利可图,则万人跟进。
北方人中,最精明者莫若温州人。
于是,温州人蜂踊而上,开始了风风火火的造灯运动。
短短几年,便占领了国内外市场。
还有顺德、东莞等地,也纷纷跟上,其规模,均超过古镇。
古镇人是第一个燃灯者,却成了黑暗中的孤独客。
1991年,古镇文化专家李启志从暨南大学新闻系毕业,被分配到古镇工作。
那时,这里仍然清瘦,只有一条街、一个商店和一家书店。
商店以出售农具为主,书店的商品只相当于他个人的藏书。
小镇,在寻觅中迷失了。
他们不甘心。
于是,再次出发,寻找自己。
他们进一步从香港取经,从法国取经,从意大利取经,在造型上、质量上精益求精,向灯饰的更高端挺进。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房地产市场的兴起,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更加提升,而市场上假货横行,怨声载道。
灯饰市场同样如此,劣质、单调的产品,已经严重败坏了人们对审美的胃口,削减了人们对美丽的敏感。
古镇人瞄准这个时机,决定在20世纪的最后一个秋天里举办首届古镇灯饰博览会,竭力邀请参加广交会之后的中外客商们前来参观。
当来自国内外的数千客商走进现场的时候,众多疲惫的眼睛,像接通电源的灯泡,遽然明亮。
造型时尚、制作精良、亦真亦幻,如入梦乡。
可以说,1999年,正是古镇辉煌重生之元年。
古镇之灯,照亮世界,订单如雪片般飘来。
一时间,小镇上家家做灯,人人做灯,外地人纷纷前来打工。
从此之后,小镇的路再没有走偏,而是继续沿着质量大道,走世界融合之路,把意大利、英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国灯艺全部吸收过来,进行提升,致力于研发、生产世界最华丽的灯饰。
更可喜的是,作为灯饰内核的各种节能灯、照明灯也纷纷走进古镇,向灯饰求婚。
短短几年内,小小古镇便积聚30万人,形成3000多家灯饰企业和一条丰满的销售链条,占领了60%的国内外市场,成为不折不扣的世界灯都。
这中间,蜕变最美者,是区炳文。
他创办了华艺集团,聘请国内外顶尖设计师,从吸顶灯开始,设计和制造出了数千种华美灯饰。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他的产品一举占领鸟巢、水立方等等至高点,成为中国灯饰的传奇。
古镇人经过十多年打拼,终于把温州挤下擂台。
灯饰世界,古镇天下第一!而古镇,也成为一个完全现代化的城市。
其体量和财富规模,远远超过了北方大多数县城,甚至地市级城市。
还有,国外数十个国家的灯饰销售商在这里常设办事处。
街头和小区处处是黄头发、蓝眼睛的国际销售员,在向世界推销古镇。
我约见了区炳文先生。
他生于1952年,身材健壮,却早已退出董事长之位,让位于后辈。
他说,辛苦了大半辈子,要好好享受一下。
他原本是一个沉稳之人,只是因为贫穷,才绝处求生。
一旦成功,便又回归稳重。
成功者,大都如此吧。
在一幢大楼里,我采访了一个青年人。
他生于湖南,大学毕业后在古镇做灯饰贸易,走过许多国家。
他深知,世界各个民族各色人种,虽然地域、文化、爱好不一,但审美大致统一,那就是:光明、美丽且浪漫。
于是,他投资3000万元租下一座大楼,决心打造一个最高端的灯饰产品创新孵化谷,从而引领世界潮流。
李启志曾任镇文化站站长,现在与中山大学联合兴办社区学院,聘请十多位固定教师,从多方面培训居民。
他说,古镇正在国际化,要有一个世界名镇的样子。
晚上,我住宿在古镇一座高楼的顶层。
俯视一城灯火,满目异彩纷呈。
这一切,是古代?是今天?是梦幻?是神话?是现实!是真实!哦,古镇的今天,今天的古镇。
或许,年轻无古的古镇,应该改一下名字。
改成什么呢?提一个建议吧——灯都镇!(作者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