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古镇位于江津南部山区笋溪河源头,地处渝、川、黔三省市交接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北大门。
距江津城区56公里、距重庆中心城区96公里,东距綦江城区35公里,南距贵州习水90公里,西距四川泸州城区120公里。
古镇融于渝川黔生态旅游“金三角”,系大娄山余脉,境内有国家级大圆洞森林公园,紧邻四川福宝古镇和福宝国家森林公园。
全镇幅员面积156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海拔高度为265米——1442米;日照时长,无霜期为260至300天,镇域森林面积达1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6.7%,绿色覆盖率为97%。
是地球同纬度地区唯一幸存的原始常绿乔木阔叶和针叶林混生带。
2005年11月被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20年12月被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中山古镇历史悠久,要问始建于何时,尚无定论。
但从该镇出土、现收藏于古镇居民家中的新石器晚期的鬼脸钱,春秋战国的刀币、铲币以及之后历代的纸钞、金、银、铜、铁币和其他文物推断,该镇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战国乃至新石器晚期。
这里大量现存的岩墓(又称蛮子洞),按史学考证为汉墓,可推测古镇初起于汉代。
据双峰寺碑刻记载,寺庙大约建于唐代,按照宗教场所的形成通常晚于场镇形成的发展规律推测,古镇当兴于唐代之前。
有文字可靠历史,应从南宋开始,南宋《清溪龙洞题名》碑刻记载,宋朝时期,李昚用乘舟至龙洞场并赋诗一首,可靠历史873年。
清康熙33年,这里就设有行政机构,即笋里十二都,有清光绪25年“禁卖发水米”碑刻佐证,从当时仅卖米商就达万人以上的繁荣景象,可推断古镇鼎盛于清代。
因此,中山古镇“初起于汉,兴起于唐,鼎盛于清”。
1892年张东岩、王元和书刻的“三合场”,可佐证三合场是由原老场、龙洞场、马桑垭三个场合并而成。
场口路边岩壁上至今还有题刻3.5米的“三合场”字体。
三合场与别地同名,故取镇前山岗——中山岗之意为中山镇。
为何又叫中山岗呢?相传民国一女子因父母疼爱未裹脚,嫁到三合场,大家令其削足适履,其足留学不止,以至丧命。
娘家一纸诉状呈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孙中山批阅:现在已是民国时期,还有如此封建余孽。
遂判夫家有罪。
三合场人为纪念此事,将场口前一山岗命名为中山岗,中山镇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