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泽安)10月17日,首届非洲留学生论坛在北京开幕。
此次会议以“我们是非中友好的传承者”为主题,旨在深入开展中国同非洲各国的人文交流,发挥好非洲在华留学生在中非文化交流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首届非洲留学生论坛由中国非洲研究院主办,邀请了来自30个非洲国家的在华留学生、部分非洲驻华大使、部分国内高校代表和青年参加。
会上,与会嘉宾围绕中非友谊的传承以及加强中国与非洲各国之间的友谊等议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与会的非洲在华留学生也围绕这些议题展开分组讨论,他们希望能够推动中非友谊不断发展。
来自贝宁的大明(Tiando S. Damien)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一名在读博士生。
对于已经来华7年的大明来说,中国就像他的第二故乡一样。
新冠疫情暴发后,他留在了武汉,与身边的留学生一起成立了“钢铁侠”志愿服务队,每天帮助学校老师为在校留学生送物资,共同参与抗疫斗争。
然而在疫情暴发之初,大明也曾感到害怕。
“疫情暴发后,中国快速反应,全国都动员起来,这些场面让我们深为震撼,”大明说,“中国就像我的第二故乡,家里有难了,我希望能和中国人并肩战斗,就像为家里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一样。
”如今,他的“钢铁侠”志愿服务队还在其他公益事业上继续做着贡献。
在中国读书期间,不忘初心四个字也给大明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看到中国有很多年轻人在毕业后投身基层,帮助当地摆脱贫困。
“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初心,我们从哪里来,”大明说,“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来的原因: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指明方向,成为中非友谊的传承者和大使。
”很多非洲留学生在来中国之前就已在当地的孔子学院学习过汉语、了解过中国文化。
“从决定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并来中国留学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源远流长的中非友谊的传承者。
”北京外国语大学尼日利亚留学生李明诚(Uzodinma Chinenye Gerlof)说。
来到中国后,李明诚认识了很多朋友,但他觉得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段文化交流,让他的思维更加多元,眼界更加开阔。
“虽然我们的语言和文化大有不同,但我们共同学习、深入挖掘、尊重彼此、互相帮助,”李明诚说,“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
我想,非洲与中国也能做到和而不同。
我们要加深友谊与合作,合作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做好中非友谊的桥梁和纽带,或许不仅需要学习中国知识、讲好非洲故事,还需要讲好中国故事。
正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南非留学生林乐(Myeni Bandile Sinenhlanhla)所说的,“我们不仅是本国的‘大使’,也是中国的‘大使’”。
首届非洲留学生论坛开幕式现场。
(陈泽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