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按:最近在启明和他的书法朋友们的书法群中有书友问到什么是内擫和什么是外拓的问题,今天启明结合《城市商报》的《书法的“内擫”与“外拓”》一文并附上一些图片来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什么是内擫,什么是外拓,相信对大家临习书法有帮助。
全文如下:内擫与外拓,是我们在书法的研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组概念。
其正确含义,书史上一直有着不同的解释。
擫(yè)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为:“一指按也。
”即用一指按压。
内擫,即用一指向内按压。
拓(tuò)则解释为“手承物,手推物。
”外拓,用指向上托,向上推。
五字执笔法,具体请参考《标准的毛笔握笔方法和握笔姿势(附毛笔的握笔方法图解)》一文。
此二词首见元代袁裒的《总论书家》。
他在此书中说:“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
”这段话的意思是王羲之用笔向内按压,笔锋收敛,所以写出的字气势夺人、章法严谨。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其子王献之用笔向外拓展,所以写出的字及书法作品笔法多变、姿态万千。
父子二人由于用笔的方法不同,写出了不同造型、不同风格的字及书法作品。
王献之《中秋帖》王羲之以真书行书超群,王献之以行书草书拔类。
二人在书法上各有千秋,但都登上了书法界的顶峰。
王羲之被大家尊称为“书圣”。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书法界并称“二王”。
“王”者,亦“大王”之“王”也。
父子二人均被尊称为“王”,也不为过。
“二王”深受历代书法家、书法爱好者的尊敬与仰慕。
“二王”的字更为历代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争向效仿,趋之若鹜。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虞世南、孙过庭等等大书法家都以学过“二王”的字为荣。
如何写得像王羲之那样“内擫”,写得像王献之那样“外拓”,成了历代书法家热议的话题,也成了书法爱好者追求的目标。
如何才能从“内擫”、“外拓”中悟出“二王”的写法呢?从元代至今,不同时期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法爱好者,结合自己的书法实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作了不同的解释。
概括起来有三种:一、从“内擫”与“外拓”的词意上探讨用笔方法。
二、从“内擫”与“外拓”浮沉运笔上探讨“二王”字的线条特征。
三、从“内擫”与“外拓”两条平行竖线“拱”的方向上探讨“二王”字的结构特色。
总之,都是竭尽全力想要猜出袁裒那句话的谜底,力图破解那句话的密码。
从“内擫”与“外拓”的词意上探讨用笔的方法。
此说以孙晓云女士为代表。
她在《书法有法》一书中说:“右转笔时,掌心向内,食、中、无名指尖分别用力,即是"内擫"。
"外拓"刚好相反:"拓",大指压笔杆,呈"押"状,指左转的用笔。
”还接着说:"内擫"和"外拓"是形容手的动作的连续状态。
”十分清楚,这是在旋转笔杆,用绞锋运笔。
是在阐述:“擫”即是按、压;“拓”即是托、推两类动作及用笔的运动方向。
此法以写字人为参照物。
掌心向书写人,即是向内。
“内擫”时,食、中、无名指“按”或叫“压”住笔杆,向内、向右拉或叫转。
而与此同时,大姆指“托”住笔杆配合着向左推,因而“外拓”也同时完成。
用此法是两个动作、两个方向、一个过程。
是一次完成的。
也就是说:“内擫”与“外拓”不可能单独完成。
用此法,我们说某笔是“内擫”,只能说某笔以“内擫”为主,以“外拓”为辅。
同样,我们说某笔是“外拓”,也是说以“外拓”为主,以“内擫”为辅。
两种笔法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
为了简便,在实际运用时,我们不这样说,只说“内擫”、“外拓”罢了。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图中标注的为典型的内擫笔法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以写字人自身为参照物,向自身方向压笔为向内,向外推为向外,那么,食、中、无名指向左压笔、转笔也应该是“内擫”;同样,大姆指向右拓、向右转,也应该是“外拓”。
颜真卿的《勤礼碑》标注初为典型的外拓笔法如果可以这样理解的话,那么,我们在实际操作“内擫”、“外拓”这两种运笔方法时,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而不会为了“内擫”只朝右转,“外拓”只朝左转;而无所适从手忙脚乱。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用以上两种运笔方法,试写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中的任选的“安善”二字:(也是为了说明方便,我们用数字代替笔画:用“内”代替“以"内擫"为主。
”以“外”代替“以"外拓"为主。
”)一、安:内外内内内内外内二、善:外内内外内外内内外内外以同样方法,试写王献之《中秋帖》中任选的“中秋”二字:三、外外内外内内外内外外内内外在从用此法探索中,可以看出:“右军用笔内擫”也是以内擫为主;“大令用笔外拓”,也是一外拓为主。
只用“内擫”或只用“外拓”是行不通的。
最后,启明想说的是书法理论研究者创造内擫和外拓的概念是为了方便研究,并不表明古代书法家们在书写的时候有故意考虑形式上的内擫和外拓,所以您不必因为这个概念的发明而否定书法理论研究者的贡献,也不要因为古人书写没有考虑内擫和外拓而否定这一术语对于书法理论研究的价值,仅供参考。
如您需要王献之或王羲之的高清书法集电子版,请回复关键词“王羲之”或“王献之”。
·END·如果您喜欢书法或您的孩子在学习书法欢迎您加我qq:282295839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那就请转发分享吧~启明老师(微信号:qiminglaoshi)喜欢书法·关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