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擫与外拓,是我们在书法的研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组概念。
其正确含义,书史上一直有着不同的解释,廓清这组概念,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古人书论,弄懂古人用笔方法,把古人的笔法梳理分类,加以研习,具有重要意义。
善学者,应该把一切所学为我所用,古人未必然,而今人未必不然。
我们探求古人,一方面,是恢复古人的真实面貌,而另一方面,更需要弄清事情的本质,最终的结论,为我们现在的学习使用服务。
因而,我们在还原内擫与外拓的本来时,更加着眼于其用途,即便赋予其新的含义,只要有利于我们对传统书法的研习,便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内擫”与“外拓”的提出,首见于元代袁裒的《书学纂要总论书家》:“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
虽然这是对于大王与小王在风格及审美范畴上的对比评价,但我们应该注意这里的“用笔”二字。
袁裒认识到这种在风格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