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身在帝都当我向人介绍北京的时候总是绕不开一个问题什么最能代表拥有80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城?是故宫?是颐和园?还是天坛?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答案在建筑学家眼中最能代表北京城的建筑物不是那些耀眼的皇家建筑而是隐藏在胡同市井中至今仍充满烟火气的北京四合院(鼓楼下的四合院,摄影师@蒋晨明)▼这种看似平凡的建筑几乎贯穿北京城的历史融入北京城的血脉甚至北京城本身就是无数四合院的超级组合 01 起源大约6000-7000年前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散布于中华大地他们摆脱穴居、巢居的生活开始建造房屋最迟至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时期古人已将多个房屋围合在一起形成以庭院为中心的合院式建筑(陕西岐山县凤雏村西周宫室复原,为典型的合院式建筑,也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合院式建筑实例,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合院式建筑外观封闭内部营造出宁静、安全的生活环境且房屋组合灵活可以营建出丰富的居住空间之后合院式建筑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越来越多从汉代画像砖(汉代画像砖中的合院,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到唐代敦煌壁画(合院作为庭院的一种,在下图的敦煌壁画上可以看出合院式格局,观点出自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再到宋代绘画(合院作为庭院的一种,在下图上可以看出合院式格局,观点出自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元明清时期合院式建筑已经遍布大江南北从东三省的东北大院到江浙的“四水归堂”从徽州的“马头墙式”到云南的“一颗印”越向南,院落越窄小正所谓“无庭院不成居”合院式建筑在中华大地的沃土上扎根延续了数千年北京四合院正是其中一支(庭院空间地域分布示意,制图@张靖&陈思琦/星球研究所)▼而让北京四合院脱颖而出的机会出现于元明两代作为大一统王朝元明两代定都北京数以万计的各地富豪、朝廷大员皆在北京大修宅院更有十万工匠、百万民夫来营建皇帝居住的宫城四合院则成为上至皇帝下到平民的理想选择(元明二代北京发展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我们先从平民说起 02 民宅三座房屋围合的民宅称为三合院四座房屋围合则称为四合院围合出一个庭院则称为一进围合出两个庭院则称为两进以此类推(三合院、四合院、两进四合院和三进四合院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以三进四合院为例大门通常设置于院落一角(大门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门是一座四合院的脸面是主人身份的象征主人往往根据自身的财力和喜好着重营建以求匹配自身的社会地位古代男女婚嫁讲求“门当户对”也正是这种体现(大门结构,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大门右边有一个非常小的空间是用于值班、宿卫的门房左边的一排房屋因背对街巷而称为倒座房是整个四合院中形制较低的房屋往往作为客房或由佣人居住(倒座房及门房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进入大门便是第一进院用于接待来客(第一进院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再向里走便需要经过二门这里是内外有别的分界线一般男性客人到此止步而内宅的女眷也遵循礼教不再外出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位置,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有的二门两侧各有一根悬空的短柱柱子下端雕刻成莲花花苞形状这种二门又称垂花门(垂花门结构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二门内侧会摆放屏风等遮挡物客人到来的时候视线被挡在二门之外保护主人的隐私穿过二门整个四合院的核心就会出现在眼前即第二进院(第二进院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第二进院由正房、厢房等构成正房两边的小屋为耳房东西相对的房屋即东西厢房厢房多为家中晚辈的居所耳房格局很小多用于储藏室、书房等辅助用房(正房、耳房、厢房位置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正房是一座院落中等级最高的建筑前后往往四排柱子并设置外廊空间宽敞、光线明亮一般由长辈居住体现明确的等级、辈分(正房结构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正房与厢房之间还会设置廊道方便雨雪时行走(廊道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中间的庭院一般摆放石桌石凳、养鱼种树作为全家人的嬉戏之所民间有云“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其乐融融,自成天地这便是对四合院内院最好的写照(四合院内院,摄影师@蒋晨明)▼院落到这里还没有结束经过耳房旁边的一个狭小通道正房后面还“藏”着一进院落即第三进院(第三进院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院中的房屋被称为后罩房其私密性最强往往用作厨房、仓库或由家中的女眷居住(后罩房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至此一个标准的三进四合院就此展现在眼前内外有别、上下有序廊檐下岁月静好窗扇间人世安宁(三进四合院剖透视,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03 府邸与平头百姓的民宅相比富户们的院落增加到了四进或五进权贵或是富甲一方的商人更是拥有七进或九进的四合院这样的大四合院习惯上被称作“大宅门”(五进四合院,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明清官僚例如于谦、杨继盛、祖大寿、洪承畴和珅、纪晓岚、张之洞、李鸿章兆惠、桂公、荣禄······都曾拥有类似的四合院(李莲英故居,摄影师@张自荣)▼而皇室王族则会夸张地拥有十三进院真可谓“庭院深深深几许”此外他们还将四合院平行排列扩展为多跨四合院向西称为“西跨院”向东称为“东跨院”(东、西跨院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横跨后的四合院再配合园林建造可以创造出无与伦比的建筑组合南锣鼓巷的文煜宅第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下图为清代光绪年间大学士文煜的宅第当中的可园,可园为其宅第中的一部分,原绘者为马炳坚,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更具代表性的是三跨十三进院的恭王府占地6.2万㎡横跨南北两个街区(恭王府平面布局,制图@张靖&李张子薇/星球研究所)▼屋内雕梁画栋(恭王府锡晋斋,俗称楠木殿,恭王府原来是和珅的府邸,和珅治罪里有一条就是这个房子用了金丝楠木,摄影师@刘剑伟)▼院中胜似江南(恭王府湖心亭,图片源自@VCG)▼此外还有涛贝勒府、永璂贝勒府、顺承郡王府端郡王府、孚郡王府、循郡王府宁郡王府、克勤郡王府、肃亲王府淳亲王府、庄亲王府、仪亲王府礼亲王府、庆亲王府、郑亲王府定亲王府等等大型四合院王府遍布北京城(北京现存王府地图,制图@陈思琦&张靖/星球研究所)▼当然最顶级的四合院属于皇帝的居所紫禁城紫禁城可以看做一个超级多跨四合院灰墙灰瓦升级为朱漆琉璃顶大门、二门升级为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等(航拍故宫,大清门已拆除,图片源自@VCG,标注@张靖/星球研究所)▼其中午门从一个门洞升级为三个庞然巨门外加两个隐藏的掖门中间是皇帝的御道西侧门走宗室王公东侧门走文武官员秩序井然(雪中的午门,摄影师@宋达)▼穿过午门、太和门等重重门禁是3万㎡的超大中心“庭院”太和殿广场(太和殿广场,图片源自@VCG)▼广场正对的便是“正房”太和殿一座十一开间金顶红墙的宫殿坐落在三层汉白玉须弥座的台阶之上(故宫三大殿,从左至右依次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图片源自@VCG)▼穿过三大殿之后的乾清门才进入内廷内廷中又包含着众多大大小小的四合院包括乾清宫、养心殿、毓庆宫长春宫、咸福宫、永寿宫储秀宫、太极殿、翊坤宫钟粹宫、景阳宫、承乾宫永和宫、景仁宫、延禧宫等等整个紫禁城就是这些大小四合院的组合皇帝、妃嫔、奴仆无数生生死死、悲欢离合都在这一个又一个院落中上演(故宫卫星图,图片源自@Esri)▼ 04 北京城平民、富室、权贵、皇帝芸芸众生的四合院组成了中华帝国的都城北京城根据《乾隆京城全图》清代乾隆时期的北京城共有大小四合院26000多所棋盘式布局的街道将这些四合院划分成不同的区块最小的道路单元沿用元大都时期的称谓胡同(北京四合院与胡同,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胡同名称各异基本可以反映居住人群的特征以平民为主的胡同取名牛蹄子胡同、鸡爪胡同母猪胡同、屎壳郎胡同、嘎嘎胡同烧饼胡同、张秃子胡同等等以富户为主的胡同取名养廉胡同、松鹤胡同库司胡同、永昌胡同寿逾百胡同、百花深处胡同等等以官员为主的胡同取名把台大人胡同、参政胡同济州卫胡同、无量大人胡同石大人胡同、三宝老监胡同等等(白塔寺周围的胡同,摄影师@纪一凡)▼胡同之上则用街坊划分更高一层的片区德胜门大街、鼓楼大街、安定门大街东直门大街、朝阳门大街、东长安街西长安街、阜成门大街、西直门大街等九条主要的大街将各个片区连接在一起(街坊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街坊之上内城又按八旗划分居住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分列八旗,拱卫皇居”外城则是汉人的居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八旗分布,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至此一个以紫禁城为核心等级森严、布局有序的北京城终于诞生一个由模块化四合院组成的简单而伟大的古都(1966年9月21日北京卫星图,图片源自美国国家档案局,标注@张靖/星球研究所)▼ 05 滚滚红尘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最为动荡的一百年时事动荡之中四合院的主人频繁更换来到北京的各界名人几乎都有四合院的居住经历包括南来北往的毛泽东、康有为、孙中山、宋庆龄梁启超、段祺瑞、蔡锷、刘少奇、齐白石吴佩孚、袁世凯、蔡元培、张自忠鲁迅、田汉、叶圣陶、林徽因、梁思成以及漂洋过海的胡适、庄士敦、顾维钧、李大钊梁敦彦、司徒雷登等等(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正式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之后,各国驻华使节觐见合影 ,图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婉容、谭嗣同、老舍、梅兰芳程砚秋、郝寿臣、余叔岩等等在这里出生郭沫若、叶圣陶、朱启钤、马寅初周作人、李宗仁、林白水、王懿荣何思源、茅盾、荀慧生等等在这里过世民国总统、末代皇后爱国志士、一方军阀都在这里汇聚(左为庄士敦、中为婉容、右为婉容的家庭教师伊莎贝,摄于紫禁城,图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彷徨》《阿Q正传》《朝花夕拾》一个又一个伟大的作品在这里诞生与此同时西风东渐西洋建筑元素也出现在四合院中(西洋门,位于东棉花胡同,图片源自@VCG)▼新中国成立后饱经风霜的四合院又迎来了人口膨胀再加上唐山大地震的影响自建房大量涌现四合院变成了大杂院(大杂院形成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昔日庭院深深富丽堂皇的大型四合院被拆分得七零八落被增建得拥挤不堪(杂院内部,摄影师@蒋晨明)▼改革开放后四合院几乎成为了危旧房的代名词在大拆大建的浪潮下一些四合院的毁灭成为必然(下图为北京胡同的消失速度,由于四合院消失速度过快,数量过多难以统计,而胡同作为四合院聚集的街道,其消失过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四合院的消失过程,因而代之以胡同的消失速度。
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1998年9月18日曾经的粤东新馆北京市西城区南横西街11号、13号被拆成一片残墙和瓦砾康有为曾在这里声泪俱下“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孙中山曾在这里喊出“推翻封建,建立共和”然而这一切都在推土机的轰鸣中湮没无闻了(下图为柺棒胡同拆迁现场,粤东新馆拆迁较早,难以找到其影像资料,代之以拐棒胡同的拆迁现场,异曲同工,摄影师@蒋晨明)▼还有美术馆后街22号院一个难得一见的明朝两进四合院吴良镛、罗哲文、郑孝燮、梁从诫等7位学者曾联名保它却还是被推土机铲平我们拆除的不止是建筑还是自己的文化自信也丧失了北京城的历史记忆(四合院被拆除,摄影师@蒋晨明)▼幸运的是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文化的断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一些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的四合院人们选择小修小补、修旧如故有保护价值的四合院人们将其翻修改造没有保护价值的自建房和抗震棚人们将其拆除(改造中的四合院,拍摄于2017年7月17日九湾胡同,摄影师@叶家骐)▼与此同时新建筑也在逐步落成它们充分考虑已有建筑的存在古今建筑遥相呼应为北京中轴线赋予了起伏的韵律(照片中复建的永定门城楼与现代的奥运塔和谐共存,摄影师@盛跃)▼ 四合院已经沉淀为北京的底色城市不论如何日新月异四合院都会稳卧中央构成这个城市的底色这就是北京四合院它从数千年的中华建筑文明中走来一步步升级成偌大的北京城渗透到北京的骨髓(紫禁城体仁阁和中国尊,摄影师@柳叶氘)▼创作团队撰稿:李张子薇设计:张靖图片:任炳旭地图:陈思琦审校:撸书猫、陈颖封面:制图@张靖、摄影师@柳叶氘【参考文献】[1] 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2]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 翁立.北京的四合院与胡同[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3[4] 侯仁之.北京历史地图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5] 段柄仁.北京四合院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6] 陈义风.当代北京四合院史话[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7] 郭虓.气候对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影响[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2[8] 蔡丰年.北京旧城胡同与四合院类型学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08【招聘】星球研究所长期招聘城市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自然地理、天文生物、历史考古、建筑等各领域撰稿人,以及视频编辑、图片编辑、地图编辑等,请在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The End ...星球研究所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