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县是一个年轻县,1981年才成立,成立时期又处于改革开放,那是一个充满了机遇的时代。
也是工业化开始的时代。
在这四十年内。
苍南的发展究竟如何,对于苍南未来又有何展望。
苍南商业上的布局让苍南浪费了十年的时间。
在苍南县八十年代新县初立,苍南县对于时代发展的预判不足。
没有立足自身交通优势去考虑发展,而且把商业布局龙港。
到了九十年代开放市场经济。
被平阳县鳌江镇以交通优势迎头痛击。
整个流域日用品消费品,食品家电等批发经营皆以鳌江为主。
此后靠灵溪镇建兴路几个老破民房自发完成逆袭(老副食品市场,别人市场以往都是公家转私人的场所,皆是承包)而灵溪以前所谓的市场都是二层楼民房。
水产市场更是从露天马路边农村菜市场模式开始的。
在整个市场发展过程中,只有到规模大到已经成事实了,才后知后觉。
商业发展滞后十年。
往后几十年并没有加强中心建设,整个灵溪的对外交通框架到至今几乎没变,还是跟分县前一样,一条104,一条78省道,一条灵炎线。
对于重点区域。
基本没啥改善。
新建的改变温州地区重大交通格局的沿海高速与国道也没有路经灵溪,与灵溪距离甚远,此消彼长,商业蒙尘。
苍南政府有些操作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苍南在给灵溪发展增加挑战,设置山阻。
对于工业发展,对于整个温州地区来说2000年左右是比较关键的,整个温州地区制造业高速发展,灵溪也不例外。
在1999年左右,工业总产值灵溪与温州其他工业强镇北白象,塘下,瓯北等不相上下。
而如今灵溪工业水平与这几个镇差距甚大。
原因在哪?在2000年的时候温州地区制造业高速发展,遍地企业。
由于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用地紧张。
这个大家可以去找一本书“浙江区域专题研究”关于温州的篇幅里面有提到。
由于用地紧张迫使温州地区各县市区对自身辖区内的企业进行筛选。
留下效益高,财税贡献高的企业,淘汰效益低,污染严重的企业。
企业群体性外迁,包括苍南的食品加工,平阳的塑编,龙湾的皮革等等。
其他地方都是选择淘汰的产业,要不就是相对自身产业种类来说环境污染严重,要不就是效益较差。
而苍南就让人费解了。
原苍南产业来说,效益最低,环境影响严重的产业食品加工业也并不是之最,印刷包装这些更甚。
到如今苍南人在外食品加工行业发展势头不错,百亿规模。
而整个老苍南印刷包装产值也仅有百亿左右,而且已经十年没怎么动了,甚至下滑。
这也是对当年选择他们作为淘汰的一个嘲讽吧。
有人说为啥会选择留效益低税收贡献低的产业,不留税收贡献高的。
这里面关系到就业。
因为有些人要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效益差,税收低。
跟他们又有什么关系?苦的只是那些没有指标,无法布置产业只能务农的地区了,他们的就业又谁来解决?谁来考虑?“曾经有一个马站片区网友问政说他们那有个叫牛乾村的地方。
户籍1200多人,如今常驻只剩下300人左右。
本来村里又个茶厂,大家靠着那上班吃饭。
茶厂因为用地属性的违章原因被拆。
这300个人生存何去何从?”这个问题其实正说到了重点。
就业才是头大大事,人要生存,人要生活。
没有就业就是去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