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宫殿都是坐北朝南的,帝王的座位设在北方,面向南方。
因帝王是一朝之长,万人之上,所以帝王坐在北边,北就为“上”。
而坐在南边的群臣则为卑下,南就称“下”了。
后来就带进了人们的实际生活中。
而地图中的上北下南则与希腊的克劳迪亚斯·托勒密有关。
托勒密为地理学和绘制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知道,通过从太阳、星星那里得来的测量数据,地球上的每个地方都能被精确的测得方位。
他描绘了两件用来测量角度的工具,被用来观测星星角度的仪器叫星盘(也叫星测仪)。
它是一块圆形的铜板或木板,分割成若干角度,中心有一根可与转动的指针。
当指针指向一颗星星时,它的投影会在表盘上读出星星的照射角度。
托勒密还说,为了保证盘面的水平,星盘应放置在一个三角台座或基座上。
托勒密描述的第二个仪器是成角日晷仪。
它是由一块方形的石头或木块,边上插一根立柱制成。
它被用来测量太阳每天的高度,而不是每小时的高度。
如果我们把这个仪器放置在某个固定位置,并坚持一年中每天都对太阳高度进行记录,那么我们就能够准确的判断出这个地方的方位。
托勒密非常清楚,将球状的地球表面画到一张扁平的地图上意味着许多误差和扭曲,因此他创立了将球体图形投射到平面上的技术。
在《地理学》一书中,托勒密将整个世界画在27张地图上,其中欧洲画了10张,亚洲画了12张,非洲画了4张。
托勒密画每张地图时,总是将地图正上方定为正北,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地图上所说的“上北下南”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