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了不少奇思妙想,那时候的奇思妙想,仅仅在脑子里一闪而过。
我的家乡小县城离省城武汉市不是很远,坐班车三到四个小时,自驾车两个多小时。
那年,我两岁的时候,便开始每年去武汉玩上一回,因为老爸在我们县政府驻武汉办事处工作。
我6岁的时候在武汉一个叫“铁鸟”照相馆照的照片,至今还保存在那儿的。
58年过去了,我动不动拿出那张照片来欣赏,觉得那简直就是一个小男子汉,帅呆了!初到武汉,我看什么都觉得稀奇,高楼大厦,公汽,电车,电梯,公园,动物园,长江大桥……我羡慕死了那些住在大城市里的人,曾经有了第一个奇思妙想,那就是,要能去大城市定居,那该多好啊!之所以说那是奇思妙想,是因为,那时候任谁也没有过迁离家乡的念头,我也仅仅只是在心里想想而已,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幻想。
幻想就是痴心妄想,是没有人相信能够变为现实的。
学会数数以后,每次去武汉,我都要仰头数一下那些高楼的层数,脖子都仰酸了,怎么也数不清楚。
可我回到家乡的时候,还是跟小伙伴们炫耀,我说那儿的楼房都有二三十层高呢,我都数过了的。
这么高的楼房,家乡的小伙伴们是从来也没有见过的。
看到那公汽,我感到好新鲜呀,嘿嘿,大街上都能够跑大客车哟,过瘾;家乡的街道,人多的时候,走手推车都有点困难。
看到那电车,我幼稚地想道,要是电车跑到没有电线的地方,还继续往前跑怎么办?要是车顶上面那个连着电线的杆子,把电线给拽断了怎么办?不管是哪一栋楼房里的电梯,都有一个操作员,现在想起来,估计是那时候的科学技术比现在要落后得多吧。
记得我在武汉第一个游玩的地方,是中山公园,位于汉口的解放大道旁。
现在才知道,武汉的这个中山公园,是全国百家历史名园之一,国家重点公园,始建于1910年。
我第一次进去玩的时候,觉得好稀奇,供人游玩的地方,无非走走、逛逛,也需要买门票?我去中山公园玩的次数最多,所以对那儿的印象特别深。
通过网上查询得知,1934年,张学良参加了在中山公园体育场举行的汉口市第五届暨第一届中等学校联合运动会,并发表了演说。
1938年4月9日,郭沫若领导的三厅在这儿举行了隆重的万人抗日歌咏活动,郭沫若、田汉讲演之后,由近代著名音乐家、中共党员冼星海、张曙指挥,抗日歌声响彻云霄。
1945年9月18日,在公园受降堂(原张公祠),举行了华中战区受降仪式,由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代表中方接受日本冈部直三郎大将投降,受降日军多达21万,并且还立了受降碑。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和朝鲜人民访华团在中山公园举行了联欢……中山公园里还有个动物园,那年,老爸告诉我说,动物园刚从外国购回了一只大猩猩,观看的人特别多。
我高兴极了,马上随老爸去了动物园,直接去看大猩猩。
铁丝网外面人山人海,老爸说,这都是来看大猩猩的,过去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的人。
望着也是直立行走的大猩猩,我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始终目不转睛地盯着铁丝网内的大猩猩看。
只见大猩猩不但走路的姿势和人差不多,那手指也长得和人的手指是一样的,并且,拿东西的样子也跟我们人拿东西的样子没什么两样。
每次去武汉我都是高高兴兴而去,恋恋不舍而回。
我常常为自己能记住不少与武汉有关的东西而自豪,最为自豪的是,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那时武汉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那是很多武汉之外的成人都不知道的。
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当小学教师的老妈就教我写信,寄给在武汉的老爸。
仅教我一次,以后就都是我自己来写,不管是信舌还是信皮。
写信皮我从来就不用思考,拿起笔来就写,50多年过去了,至今我还记忆犹新:武汉市汉口汉正街航空路2号建新旅社。
写给老爸的信我从来也不写省份,总认为武汉市多出名啊,谁会不知道是哪个省的呢!要说小时候想到大城市定居,那是纯粹的幻想,是奇思妙想;那么,成人了之后呢,还想到大城市里定居,那就是梦想了。
我觉得,梦想似乎有时候是有可能变为现实的。
我参加工作以后,经常出公差,也就经常去武汉,或者是路过武汉。
记得好像是1988年前后,早已经是改革开放年代了,一次,我从邯郸出差归来。
刚刚走出武昌火车站,路过一条街道,看到一面墙上贴着一份公告,围着几个人在仰头看着。
我也上前好奇地看起来,原来是一份售房公告。
我很感兴趣地从头看到了结尾,心里感到好甜蜜,因为,像这样买房的话,我觉得我也可以努力呀!先交首付,然后贷款,最后每月用工资还房贷就是了。
那,不是很简单的事吗?那时候,看形势我们也很有下岗的可能,一但真的到了那一天,就去大城市找一份打工的职业,借钱交首付,有工资还房贷,不就让梦想变为了现实呀!当时,我手里还没有一分钱积蓄,过生活都非常困难,我居然就有了那个自认为是能够实现的梦想。
这在任何人心里,都只能算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奇思妙想,因为那时候还根本没见有谁通过打工在大城市买房子。
41岁那年,我们真的不幸下岗了;46岁的时候,比下岗更惨 ,26年的工龄被区区一万块钱给买断了。
听说比我下岗更早的一位高中女同学在武昌靠卖菜起家,后开杂货店,再后开服装店。
一家人早已迁居武汉,有房有职业,无后顾之忧。
我便毫不犹豫地去了武昌,找到这位女同学,在她家服装店旁边租房住下来,想跟她学做生意,打算从摆地摊起步。
我起早贪黑,搬上扛下,一点儿都不怕吃苦。
结果是,批发来的好几大袋各式各样的鞋子,根本就没有卖出几双,我就彻底死心了。
原来,做生意靠别人教是没有用的,完全要靠自己的灵性。
而我根本就没有那方面的天赋,实在不是做生意的料子,我只好马上草草地收场了,以失败而告终。
又一年,一位朋友介绍说,他有一位朋友在汉口开了一家小型印染厂,我如果要是愿意的话,他可以推荐我去做仓管。
我想道,私营企业肯定不需要背景,不需要后台,只要好好儿干工作,未来一定是美好的。
我带上衣服,带上被子,也带上多年的那个梦想,记住了朋友给我留的地址和联系电话,马上坐便车匆匆赶到了汉口。
联系上那位朋友的朋友,立即上班了。
第一天说是让我先适应适应,弯腰在那染缸里捣鼓那些染物,没多大一会儿,我就感到腰伸不直了,眼睛发黑。
一天下来,我精疲力尽,脚酸手软,腰酸背痛,就像小时候在学校参加了一整天的体力劳动一样。
根据老板的交待我知道了,以后这就是我的主要工作,至于仓管份内的那些事儿吧,那只能顺带着干,算是兼任吧。
试想,我从小到大连家务活儿都从来也没干过,怎么吃得了这样的苦头啊?就这样,我又一次失败了。
两个孩子渐渐长大,不过还没有走出学堂门,需要我在家陪伴他们了,因为老婆早在外面找到了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
老婆的工作单位在武汉,但是被安排到南京上班。
为了陪伴孩子,我只好暂时在家乡找了一份工作,但心却怎么也安定不下来,始终向往着大城市。
女儿毕业后就到南京找好了工作,儿子也考入大学,再也不需要我陪伴了。
我立即辞掉了家乡的工作,来南京重新觅职。
我是先在南京有了房子,让那个梦想真的变为了现实,之后才找好了稳定的工作的。
儿子一毕业就直接来了南京,和女儿当初一样,工作一点儿不让我们操心,自己四处联系,四处应聘。
他工作以后,态度端正,心情舒畅,爱岗敬业,多次被公司安排出省参加业务培训。
不久,就晋升到最基层管理的位置。
我们在南京买好了房子,还给儿子买了辆车子,全家的户口早已迁了过来。
开始,家乡的朋友知道了,无不大吃一惊,好像把我当年的那个奇思妙想,仍然当着是奇思妙想似的。
记得刚刚进入改革开放年代的时候,特别是下岗以后,我便时常想,每个人,只要有自信,只要肯努力,全国那么多的大城市,你想去哪一座,就能去哪一座。
没想到我与南京那么的有缘分,记得是1990年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还没有下岗。
一次,领导交给我一个去上海采购器材的任务。
当时老婆还没有出过远门,征得领导的同意,我带上老婆一同前行。
当时时兴坐轮船,从上海返回,路过南京,因南京港是个大码头,停靠的时间就会长一点,还允许旅客上岸散散步。
知道南京是个有名的大城市,我们很想上岸去饱饱眼福。
刚走下趸船,前面大坝挡住了我们的视线,听身边的知情人说,过了大坝还要走好远一段路才看得到大街。
我们死心了,马上掉头往回走,心想,要是误了开船时间,那该有多麻烦呀!就这样我们回到了船上,连那高楼大厦瞅都没瞅上一眼,仅仅在岸边上走了几步,也可以说到过南京了。
那时候是怎么也没想到,26年后,我们一家四口子,居然来南京定居了!十多年以后,我们夫妻俩都下岗了,只好一起去南方打工。
老婆比我的运气好一点,打了几年工后亲戚给她介绍了一份好工作,就在南京。
有一年,我还在温州上班,我请了几天假来老婆这儿玩玩。
第一次坐地铁,下来时我首先去了一趟卫生间,等我从卫生间出来,和我一同下车的人已全部离开了,结果,我硬是不知道怎么出站,是位清洁工教我用票开门的。
要不是想到那个票有点儿纪念意义,我会把它给扔了的,谁知道出站还要用它。
不管去哪个城市,我首先寻找新华书店,寻找图书馆。
来到南京我毫不例外,在地图上找到南京市图书馆,第二天我就去阅览室坐了一整天。
这儿真好,不管你是从哪儿来的,都可以免费办理阅览证,许多报纸,许多杂志,都能凭阅览证任意看。
之后我还找到一个新华书店,离图书馆不远,在新街口。
这里的书太丰富了,每次去我都觉得时间过得太快,离开时总是恋恋不舍。
不久,我还找到几个别的图书馆,像江宁图书馆、金陵图书馆……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争取在不远的将来,把一家子迁移到南京来居住。
那次,我还开始试着去找工作,跑了好多地方,硬是没有好的结果。
当时我都快50岁了,我想,年纪不饶人啊,都老了,谁会要我呢!离开了南京之后,我又觉得,这次在南京没找到工作,完全是自己信心不足的原因。
老婆怎么也不相信,我们一家子能到南京来居住,对于我的话,她从来都是不屑一顾。
我却仍然在她面前不停地唠叨,不管是团圆的时候,还是在电话里,我总是不忘详细描述美好的愿望,绘制美好的蓝图。
虽然当时我们根本不够迁居南京的条件,但我为了提前武装一下老婆的头脑,我很早就开始不停地给她上课。
不知是受身边有识之士的影响,还是我的赤化起了作用,也许是兼而有之吧。
2014年的一天晚上,老婆突然打电话给我,她说她想通了,愿意在南京买房子了,先借钱交首付,然后,我们一家子齐心协力还房贷。
她让我马上来一趟南京,一起前去看房子。
没想到,老婆的思想这么快就解放了,我心里又好像罐了蜜一样。
当时我已经回家乡上班好几年了,为了照顾还在读书的子女。
我们来到南京东郊,走进一个售房大厅。
那时,这儿好大一片都是田地,有的还长着庄稼的,就售房大厅这儿唯独有这么小小的一栋房子。
工作人员带我们看了样板房,还带我们上到楼顶,指给我们看,只见不远处的一块地中间,好几栋房子已建好了毛坯。
2015年,两个孩子都离开了家乡,再也不用我照顾了。
我便不顾老婆的强烈反对,暗暗辞掉了家乡的工作,来南京住进了锦绣花园旁边的一个小旅馆。
没多久,就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我这一干就是八年。
如今,早就过了退休年龄,我还在继续干着。
除开有满意的双份工资,我还在不停的写稿,也有不少稿费。
我和老婆共同努力,觉得还房贷也不是什么难事,就像很多年以前想的那样。
工作期间,我动不动去我们买的房子那儿看看。
不知不觉,原来那个售房大厅周围的田地都建上房子了,早已成了一个人来人往的步行街。
儿子和女儿都来南京靠他们自己找到了稳定的工作,我们搬进新房已经住上七年了。
本来179路公交车终点站就在我们家门口,可我回家时动不动提前两站下车,去逛逛步行街。
别看这个新建的不是很大的步行街,文化氛围还挺浓厚的呢。
我从东北角开始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宣传栏,仔细一看,是宣传党史的,从党的一大到十九大,都做了详细介绍。
我总想学党史,不知道去哪儿学,再个工作非常繁忙,也没时间去学,正好在这儿我一字不漏地看完了全部介绍。
逛到中心部位,看到一个“东郊书院”的招牌,之所以对书院特别敏感,是因为我们公司老板也在外面办了一个书院,看到我发表过不少文章,曾经决定把我调进书院。
正当我非常高兴的时候,不知何故老板又变卦了。
现在我想,要是能来这个东郊书院工作那可真好!沿书院周围走了一圈,看到有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文化单位,足有十几多家,这里简直就是文化一条街!这儿的商业气氛也一样浓厚,有一个大型地下商场,叫“家乐美生活超市”,还有各种小超市不少。
蔬果店里,蔬菜、水果应有尽有,进进出出的顾客络绎不绝。
还有快餐店,我放假回来休息时,动不动去那个老乡鸡快餐公司吃饭去,我早已经是那儿的会员了。
日久生情,人和人接触多了,有了感情;人和街道接触多了,同样也会有感情的。
我和这个步行街就有了一定的感情,下班回来,我总要到这儿走一走,看一看。
这就是我当初的奇思妙想变为现实的全过程,我心里觉得特别爽,觉得自己时刻被幸福缠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