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电报,七八十代的人印象很深刻,去邮寄,按字算钱,比普通信件要快的多的多,你这边发过去,千里之外的邮递员,就能第一时间电报的内容给你送到目的地。
电报这是一种使用专用的交换线路以电信号的方式发送出去的远距离通信方式,具体说就是以信号用编码代替文字和数字,通常使用的编码是摩尔斯电码,你说它能不快么?但是随着,bb机、手机的逐渐普及,咱们老百姓也就再也用不着电报了,也就渐渐消失在了我们的视野中。
除了一些个需要保密通信上或专业的航空和航海上,还零星用得到。
其实说起来,电报出现的年头不长,是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和美国发展起来的产物。
史万岁可是您知道吗,说在我国南北朝末期北周以及隋朝初年,隋文帝杨建手下有一员猛将,唤做史万岁,名字听起来就牛,那时候,万岁不专指皇帝,而是一个感叹词,也不光是战场上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当时人们一高兴,就会向天振臂高呼''万岁''。
是到了宋代的时候,“万岁”才被皇帝霸为己用;名起得好,小伙子也争气,天生就是个当将军的料,长的事威武阳刚,相貌堂堂,且膂力惊人,能开十余石约400多斤的大弓,射禽兽,莫不随所志毙之,驰骋战马挥槊百余斤,冲锋陷阵,挡着无不被他洞穿胸口,堪称一代“飞将”,令敌胆寒。
衣冠南渡更重要的是,他还不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武功好不要命而已,熟读兵书,擅用权谋,智力超群,整个以能文能武的全才,因战功赫赫,历史上与杨素、贺若弼、韩擒虎一并推崇为隋朝四大名将。
说大隋一统天下后不久,南方发生了严重的叛乱,主要西晋灭亡,衣冠南渡,东晋小朝廷之所以能偏安一句,靠的就是江南大门阀,江南士族几百年间享受着极高特权,而从北方为避祸来到南方的寒门庶族一直被打压,但北方的隋灭陈后,统治南方的可就都是北方人改变了“南尊北卑”的政治生态,大大削夺了南方旧权贵的特权,导致他们很不服,便开始兴风作浪,揭竿而起反叛大隋。
闹得最凶的便是婺州汪文进、越州的高智慧以及苏州的沈玄侩,他们勾搭成奸,一起起兵,攻城略地,称王称霸,搅得江南不得安生。
“水电报”我国在唐代的时候,也有一种沟通讯息的快捷方式,在电报前加一个水字,唤做“水电报”,虽说不如电波快,但隋军平陈时,因“水陆阻绝,信使不通”,大将史万岁急中生智,想出一个妙法,把告急信放在竹筒中,浮江而下,漂到了主帅杨素那里,战况很快一清二楚了。
哪知史万岁率军逾岭越海,平定蔡道人、汪文进,前后七百馀战,转斗千馀里,攻陷溪洞不可胜数,大捷而还。
唐代驿站 遗址隋文帝强力镇压,第一时间拜史万岁为行军总管,前去平叛。
但史万岁,没等大部队跟上,亲率二千轻骑先闪击婺州,也就是今天的进金华市附近,既然是闪击,就得出其不意,他选择了一条不问人知的野路,欲从山林密布的东阳(金华江上游)的小道抄捷径攻击敌人,但史万岁一行,选一头扎进山林,便不见了踪影,音信全无,谁也不知道他们去哪了,会不会迷路全军覆没?毕竟那时候没导航没GPS更没网络,还真不好说。
是直到大半年过去了,一年,从山上向下游流淌的小溪,忽然出现了大量密封竹筒,被农民捡到,赶紧上报给了大将军杨素,原来,这竹筒,正是因孤军深入,“水陆阻绝,信使不通”的史万岁灵光一闪的,发明的一种迅速传递消息的方式,把告知位置、战况如何,战损如何,敌人城防如何扽关键信息在竹筒中,顺江而下,这才迅速让支援的隋军根据定位找到了他们,及时提供了补给不说,大家才发现,这两个多月,就靠着这两千人马,史将军以率军已经杀的敌酋措手不及,浇剿灭了不少地盘的叛军,为隋朝一鼓作气,最终全歼叛军,扫清了最顽固的据点。
杨素这种漂流瓶式传递信息的方法,也被赞誉为水电报,传的也不算慢不说,还别具一格,传递了情报,发送了定位,铲除了叛军,堪称最为成功的信息交流事件。
后来,隋文帝之后,他儿子隋炀帝杨广曾好大喜功学秦始皇去北边逡巡,不想,装b不成反打脸,被机动性很强的突厥围困在雁门关。
被包围的里三层外三层,不些日子,就得弹尽粮绝,束手被俘,这样的话,挟持皇帝直杀大兴城,搞不好,城破,隋朝会提早灭亡。
隋炀帝隋炀帝忽然想起来,被老爹曾经冤杀的史万岁曾使用过水电报,恰好,汾水绕城,他便赶紧让人如法炮制,派人木头上刻上勤王诏书的字,赶紧投入汾水顺势而下。
别说,还真被隋军截获,隋炀帝苦撑半个月,绝望之余,援军终于赶来,突厥被迫撤退,隋炀帝长舒一口气,又能吃喝玩乐了,可见水电报关键时刻,竟然很可能意外挽救了大隋的江山,但不知是对也不对。
喜马拉雅《大力史》文字版,为防剽窃搬到今日头条,欢迎留言点赞!转音频、洗稿,剽窃者请自重,发现后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