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路运动背景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为掠夺中国资源,疯狂争夺铁路修筑权。
清政府在面对列强压力和财政困境时,对铁路权的处理方式混乱且失当。
1911 年,清政府为偿还列强借款,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将商办的川汉、粤汉等铁路收归国有。
这一举措不仅未给予民众合理补偿,还出卖路权向外国借款修路。
对于清政府的这种做法,民众反应强烈。
川汉铁路沿线的民众,他们通过征集民股等方式为铁路筹资,很多农民也成为了股东。
铁路收归国有意味着他们的利益严重受损,因此坚决反对。
各地纷纷组建保路同志会,展开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在四川,民众的诉求尤为坚决,要求清政府停止收路,保障他们的权益。
湖南、湖北等地的民众也积极响应,以各种方式表达不满。
他们不仅举行集会、示威,还采取罢工、罢课、罢市等行动,坚决抵制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
民众的反应显示出他们对自身权益的坚决捍卫,以及对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卖国行径的极度愤怒。
这种强烈的民意诉求终于推动了四川保路运动的爆发,并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导火索。
二、“成都血案”的发生1911年6月,由四川立宪派的绅商发起,由成都岳府街铁路公司召开保路同志会成立大会,成立了"四川保路同志会",号召全川人民拼死"破约保路。
"同时推举立宪派人士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
保路同志会提出了"破约保路"的宗旨,发布《保路同志会宣言书》等文告,出版《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
全川各地纷纷响应成立保路分会和协会,四川女子保路同志会、重庆保路协会和各州、县、乡、镇、街、各团体保路同志分会相继成立,会员众至数十万。
四川从而形成以成都为中心的全川爱国反帝联合阵线,把保路运功推向有组织、有领导的新阶段。
1911 年 9 月 7 日,川汉铁路公司召开股东会议。
会议进行到一半时,四川总督赵尔丰派人到了会场,赵尔丰诡称北京有好消息的来电,邮电部对川汉铁路有关问题有了回复,需要保路同志会和川汉铁路公司的负责人到总督府当面磋商。
他将四川保路同志会,四川省咨议局、川汉铁路公司股东会的首脑蒲殿俊、罗纶、邓孝可、张澜等人骗到督署看电报,随即加以逮捕,企图造成群龙无首耳朵局面,以此来消灭保路的斗争。
蒲殿俊蒲殿俊、罗纶等人被赵尔丰诱捕的消息传出后,众多民众涌至总督府门前,要求释放被捕者。
赵尔丰面对越聚越多的人群,不仅没有妥协,反而下令枪杀请愿群众。
一时间,总督府门前血流成河,当场就有 30 多人倒在血泊之中。
消息迅速传开,整个成都城为之震动。
成千上万的请愿民众,左手抱着黄纸写的德宗景皇帝(光绪)的牌位,右手拿着香,高喊“释放被捕者”“铁路民办”的口号,如潮水般涌向总督府。
赵尔丰凶残本性毕露,命令机枪向手无寸铁的群众疯狂扫射。
傍晚,倾盆大雨骤然而至,雨水混合着血水,肆意横流,将总督衙门附近的督院街染得一片血红。
赵尔丰下令不准收尸,经过雨水浸泡的尸体腹胀如鼓,惨不忍睹。
人们在雨中悲呼:“天呀!天呀!赵屠户杀人如麻,今天又到成都‘开红山’来啦!”人们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悲愤,放声痛哭。
“成都血案”的发生,充分暴露了赵尔丰的残暴和清政府的腐朽,也激起了四川人民更加强烈的反抗。
三、“水电报”的发明“成都血案”发生后,赵尔丰下令封锁全城,妄图掩盖其残暴罪行。
同盟会会员及省谘议局议员龙鸣剑和其他同盟会员心急如焚,深知必须将真相传递出去,唤起民众的反抗。
在这艰难的困境中,龙鸣剑与曹笃等人绞尽脑汁思考传递消息的办法。
信使被抓,信件和电报又被严格管控,常规的方式都行不通。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时,曹笃看到农场灌溉水渠中顺水漂流的叶子,灵感乍现。
他提出利用锦江来传递消息,因为锦江之水通向城外,且流向四面八方。
龙鸣剑等人对此想法深表赞同,决定制作“水电报”。
在农场工人的协助下,他们裁制了数百块木片,在上面写下“赵尔丰先捕蒲、罗,后剿四川,各地同志速起,自救自保!”的字样。
为防止字迹被水浸湿模糊,他们还在木片上涂了桐油。
趁着夜色,龙鸣剑等人将这些“水电报”秘密投入锦江中。
“水电报”顺着江水迅速传播,各地民众纷纷收到消息,继而一传十,十传百。
不少人效仿制作并投入江中,使得“成都血案”的真相很快传遍川东南。
“水电报”的出现,犹如黑暗中的一道曙光,成功打破了消息封锁,激发了民众更强烈的反抗意识,成为保路运动中的重要转折点。
四、“水电报”的传递“水电报”投入锦江后,其传播之势如燎原烈火,迅速蔓延。
沿江各地的民众捡到“水电报”,震惊于成都血案的惨状,愤怒之情瞬间被点燃。
各地民众纷纷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消息以惊人的速度扩散开来。
民众们聚集在一起,义愤填膺地讨论着清政府的暴行,誓言要为死难的同胞讨回公道。
各地又纷纷效仿龙鸣剑等人,制作更多的“水电报”投入江中,让消息传播得更远更广。
华阳的同盟会员秦载赓于8日首先看到“水电报”,当日就率领华阳、仁寿等地同志军千余人,星夜赶赴成都,与清军在大面铺、牛市口等地激战,并传檄四方。
“水电报”漂到宜宾后,保路同志军纷纷揭竿而起,仅宜宾县就有数万人参与,还有一部分向成都进军。
据记载,有的“水电报”甚至远漂至武汉。
各地民众得知真相后,对清政府的愤怒达到了顶点,纷纷加入保路运动的行列。
在此情况下,原本分散的力量迅速凝聚,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抗浪潮,使得保路运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影响日益深远。
“水电报”的传递,宛如一道惊雷,划破了清政府试图营造的黑暗与沉寂,唤醒了广大民众的觉醒与抗争,成为推动保路运动走向高潮的强大动力。
五、“水电报”的影响“水电报”在保路运动乃至辛亥革命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水电报”成功突破了赵尔丰的消息封锁,让“成都血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激发了四川民众强烈的义愤和反抗决心。
它使得分散在各地的民众迅速团结起来,形成了强大的保路力量,为保路运动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其次,“水电报”的传播促使更多人参与到保路运动中,各地同志军纷纷揭竿而起,规模不断扩大,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在四川的统治。
保路运动从初期的和平请愿转变为武装斗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再者,“水电报”的出现打乱了清政府的部署,使得四川的局势失控。
为了镇压保路运动,清政府不得不从湖北调兵入川,从而导致湖北防务空虚,给了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的机会。
从更深远的角度看,“水电报”展现了民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在那个信息传递极为困难的年代,“水电报”突破了重重封锁,让真相得以传播,让正义的声音得以传递。
它彰显了民众在压迫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了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