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米”“一石粟”,如果你把“石”读成“shī”,大概马上会有人纠正你,说“石”在这里读“dàn”。
不错。
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就是这样标注的读音。
然而,《现代汉语词典》本条目下还有话:作为容量单位的“石”,“在古书中读shī”。
一直到清康熙年间,“一石米”“一石粟”的“石”,仍然读“shī”。
读音变化,是此后才发生的。
《说文·石部》:“石,山石也。
在丆(hǎn)之下,口象形。
”“石”,是个会意字。
“丆”,是下可居人的岩崖。
段玉裁《注》云:“(石)或借为硕、大字,或借为䄷字。
”这就清楚了。
《说文·禾部》:“䄷,百二十斤也。
”段玉裁《注》仍然很重要——《律历志》曰:五权之制。
铢者,物䌛(yáo,由)忽微,至于成著,可殊异也,本起于黄钟之重。
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
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二十四铢而成两。
斤者,明也,十六两成斤。
钧者,均也,三十斤成钧。
石(䄷)者,大也,权之大者也,四钧为石(䄷)。
古,多假石为䄷,《月令》‘钧衡石’是也。
他说,《汉书·律历志》讲了,“铢、两、斤、钧、石”这“五权”,是区分物体从最小到很大的标志。
其皆根据“六律”的黄钟之“龠(yuè)”,即“律管”所盛装的黍粒而确定。
一个“律管”装一千二百黍粒,就是十二铢的重量;两根“律管”所装黍粒,就是一两——“两”从两根“律管”而来,重二十四铢(象征二十四节气);斤,是“明明白白”的意思,十六两(四时乘四方之意);三十斤为一钧,均也(象征一月三十天);石,就是大,以石所制的“权”即秤砣大。
段氏还说,古时很早就假借“石”为“䄷”了,比如《月令》所云。
中国,是世界上的三大农耕发源地之一。
“六律”,与天文观测有密切联系;以“禾”为“义旁”的字表示“度量衡”,再合理不过。
比如“秒”字。
“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