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街地下通道月底完成维修步道与地下通道协调一致 遏制通道漏水穿越长安街的王府井南口的地下通道。
北京晨报记者 王巍/摄“金镶玉”牌匾、大理石墙面、祥云纹饰……长安街建国门至复兴门25座地下通道以及前门1号、4号通道共27座人行过街地下通道维修整治工程将于本月底前完成,这是北京晨报记者昨日从市交通委路政局获悉的。
届时,这27座人行过街地下通道将以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装饰风格重装亮相。
27座地下通道将完成整治昨天下午,记者在王府井西南地下通道看到,维修整治后的地下通道看起来十分高大上,通道一侧墙壁“金镶玉”牌匾上赫然写着“长安街”三个大字,与通道内柔和的灯光相映衬。
据市交通委路政局城市道路养护管理处副处长郭朝辉介绍,长安街建国门至复兴门之间及前门的27座人行过街地下通道中,天安门东、天安门西通道和王府井东、王府井西通道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其他通道在90年代初陆续建成。
随着城市经济建设高速发展,长安街两侧的城市景观也在逐步变化,但长安街沿线的地下通道的总体装饰风格仍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
为此,为适应长安街及其延长线景观提升的要求,根据市政府下发的《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市容环境景观提升工作方案》,遵循长安街景观提升提出的“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美观和谐、绿色低碳、注重统筹”的整治原则,路政部门对长安街及前门共27座地下通道进行了维修装饰施工,以提升景观品质。
记者从现场获悉,这些维修整治主体工程已完工,即将进入收尾阶段,计划于本月底前全部完工。
风格融合周边环境特色据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副主任张爱军介绍,本次通道装修在设计上沿用了长安街景观提升导则中的祥云花纹、金属板颜色以及樱花红花岗岩石材等元素,整体风格一脉相承,同时根据不同通道所在的地理位置,又融入了“周边环境特色”。
张爱军举例称,新完工的天安门东通道,在2008年已进行过装修,本着节俭的原则,本次维修保留了原通道的大理石墙面及花岗岩地面,同时为了与长安街景观提升的整治原则相协调,对吊顶、灯具等进行了重新设计,通道吊顶经深化设计采用铝材蜂巢弧形板既保证美观也保证整体强度满足要求,灯具经深化设计采用可开合灯罩便于后期养护。
通道门厅入口设置“云纹”金属框条,灯具为整体式灯箱,并且镀有金色“云纹”图案;南北通道的正中央一侧墙面设置写有“长安街”三个字的“金镶玉”牌匾,对应的另一侧墙面设置标志建筑天安门的金色金属浮雕;吊顶采用铝合金蜂窝板拼接而成,既保证美观,又稳固耐用;吊顶沿通道横向做成圆弧拱形,并辅以灯带照明,营造苍穹的视觉效果。
长安街其余通道整体风格和天安门东通道、前门通道一脉相承,吊顶、灯箱、图案等设计风格保持一致,不同的是每个通道“金镶玉”牌匾浮雕的内容因周边环境不同而改变,增加市民对通道的辨识度,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比如,王府井西通道的浮雕内容是王府井百货大楼、王府井教堂、东安市场,东单路口东通道的浮雕内容是东单牌楼、东单体育中心、东单公园东门。
同时,记者了解到,维修后通道照明均采用节能灯具。
另外,本次大修对无障碍设施进行精细设计并补全。
对宽度大于4米梯道,取消边坡道,改为中间坡道,每段通道的顶部、底部及出入口设置盲道,通道内增设行进盲道,更换栏杆扶手,扶手端部增设盲文铭牌。
在“看不到”的地方下功夫除了看起来更美观、大气,本次通道维修还在很多“看不到”的地方下足功夫。
如长安街地下通道在长期运营过程中,个别变形缝、施工缝存在漏水病害,路政部门通过渗漏变化规律分析渗漏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