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农村长大的我,从小对冬天寒冷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
小时候为了取暖和做饭,村子里家家户户每天清晨在外屋的土灶里烧火。
三百多户农家,几乎同一时间升腾缕缕炊烟,伴随着茫茫晨雾蔚为壮观。
为此村里每一家门前有一个柴火堆,柴火堆里的柴火可以是漫山遍野捡来的柳条、野草、树枝、秸秆、牛粪、玉米棒等等,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冬夜里北风呼啸,零下30度的严寒滴水成冰,皑皑积雪覆盖在故乡的土地上,一埋就是大半年。
乡亲们祖祖辈辈在这里过冬,发明了皮袄、毡靴、脖套、皮帽、套袖等御寒的衣物,遮住身体的所有部位,眯着眼缝,在哈气腾腾的空气中,露着挂满雪霜的嘴角互相问候:“你家火炕热不热?”“热炕头”,就是乡亲们冬日里那份最朴实的美好向往。
上了中学以后去了旗里住校。
冬天,班级里支起一座火炉子,圆柱形的炉桶三拐两绕,从屋子里引向屋外的烟筒,炉子里则烧上了煤炭。
炉火着起来一时滚烫,熄灭时忽然变得冰冷,还随时防范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
大学毕业后,我有幸留在了呼和浩特工作,寒冷的冬天住上了集中供热的楼房,很幸运的用上了暖气。
北方的暖气,解决了长江以北广袤的国土长达六个月的供热问题,几亿人口不费吹灰之力能够温暖过冬,真是一种奇迹。
北方的暖气,在供热公司的高炉里,将煤炭猛烈燃烧的热量吸收在水中,将热能凭借地下管道传递到千家万户,环保又卫生,家里再也看不见烟火缭绕、灰土漫天。
北方的暖气,从头几十年的铸铁暖气片、逐步演化为彩色薄片,再进化为地热,如今屋子里看不见任何暖气片和管道,却冷热均匀、温暖如春。
未来新型天然气供热模式也在加紧探索。
北方的暖气,节省了家家户户砍柴烧火时间,也节省了炉灶火盆空间,人们只管疯忙在工作学习上,不用反复在取暖保暖上浪费时间,而每平米每月只需缴纳3.68元的暖气费,便万事大吉了。
北方的暖气,一供就是180天,从早到晚一律恒温,即便半宿起夜也不觉得冰冷。
北方人,一生中一半的光景是在暖气的“呵护”中度过的。
可见北方的暖气,对北方人是何等的重要。
北方的暖气,有一次管网、二次管网、三次管网。
无论一楼住户还是高宅顶层,通过遍布大街小巷社区供热泵站,将密密麻麻的城市热网连接在一起,有成千上万名热力职工坚守岗位,演奏一曲可歌可泣的供暖史诗。
我喜欢北方的暖气,我爱北方。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公司 图门巴雅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