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一边是需求量不断增长的护工市场,一边是好护工难求的局面——护工群体正面临着被需要也屡被差评的尴尬境地。
此外,护工自身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也成为行业痛点。
有专家建议,落地医疗护理员制度,推进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这已经是第3个护工了,但依旧不满意。
”站在重庆江北区某医院的骨科病房外,42岁的董午俊(化名)连连叹气。
一墙之隔,他的母亲正躺在病床上,一名中年妇女正在为她擦拭身体。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护工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长,行业缺口大的同时,好护工难求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此外,由于行业的不规范性,从业者自身权益也经常受到侵害。
“患者家庭不满意,护工自己也委屈”,雇佣双方都很苦恼。
聘请护工像“拆盲盒”今年3月初,董午俊的母亲不慎在家中摔倒,紧急送到医院救治。
经检查,老人股骨骨折,需要住院手术治疗。
由于平时在重庆区县工作,只有周末才能回到主城,当母亲住进病房后,董午俊第一时间就想到聘请护工。
聘请护工的初衷是为了省心省力,没曾想,董午俊却为此烦透了心。
“护工干了几天就提出涨价,后来再换的护工时不时脱岗,很多事情还需要我们提醒才做。
”提起这段经历,董午俊表示不满。
家住重庆南岸区的蒋女士,前段时间因为父亲住院聘请护工,和董午俊同样遭遇了苦恼。
她回忆到,在护士站咨询聘请事宜时,给出的护工选择让自己“挑花了眼”:既有医院自己的护工,也有护理公司的派遣人员,还有独立接活的务工人员。
此外,价格也高低不一,有的100元/天,有的250元/天,却并没有关于该护工的技能介绍,“聘请护工就像是‘拆盲盒’”。
最终,蒋女士从护理公司选择了一名护工,心里想着接受过培训应该不会有错,可上岗后还是不尽如人意。
“现在对于护工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加大,这个行业为什么就不能更加规范统一呢?”她疑惑不解。
“被需要,也经常被差评”今年清明假期,家住重庆合川区龙市镇的张秀梅(化名)终于回了趟老家。
她是重庆某医院的一名护工,从年初至今,一天都没有休息。
“这次雇主给我放了两天假。
”尽管假期不长,但她仍然很满足。
从事护工7年的张秀梅通过老乡介绍进入该行业,平时接“散活”,在行业内也被称为“个体户”。
谈起这么多年来的从业感受,她坦言:“被需要,也经常被差评。
”24小时守在患者的病床旁、长时间无休息……这些都是张秀梅的工作常态。
“比如这次我护理的老人,只能卧床治疗,我几乎没有空闲时间。
”她罗列起每天的护理内容:早上要负责换尿垫、更换衣服;白天要照看输液,随时关注老人身体有无异样,每隔两个小时要为老人翻身、按摩;晚上不敢睡得太沉,老人有一点响动,就要起来查看。
“神经始终绷紧了,不敢丝毫放松。
”张秀梅说,即便这么辛苦,也难免会遭到患者家人指责,觉得自己干得不好。
记者了解到,由于用工关系和劳动管理方面存在多种类型,护工从业者的休息权、健康权、安全权等权益很难得到全面保障。
有业内人士指出,如今护工的从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