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叶赫那拉的诅咒?怎么这个诅咒今天还“有效”呢?当年打过大清的那几个西方列强竟然没一个跑了?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大明在萨尔浒之战中战败。
此役后,双方攻守易形,大明在山海关外的形势更是岌岌可危。
反过来,后金这边则趁势做大,巩固关外形势则成了他们的首要目标。
当时的努尔哈赤早已经统一了建州女真诸部,而海西女真四部中的三个(哈达、乌拉、辉发),也都已经先后投了后金,唯一剩下的就是叶赫部了。
我们都知道,努尔哈赤在起兵的时候发布过一篇讨明檄文,称为“七大恨”。
而这“七大恨”中,有三条都和他叶赫部有关系,其中的一条还直指叶赫部的那拉氏。
海西女真这边,部落头头都姓那拉,管理叶赫部的自然就是叶赫那拉。
最后一代的叶赫部由金台吉和布扬古两个人分别管理,他们自然也都是叶赫那拉。
其中这个布扬古,他有个妹妹叫东哥(或称老女),据说生的天香国色,有“女真第一美人”之称。
当时女真以及蒙古的贵族女性都只是联姻工具,这个东哥也不例外。
区别是,她被她哥许过好几家,这其中就包括努尔哈赤。
结局大家自然都猜得到,努尔哈赤最终也没能吃上这颗比自己小24岁的嫩草,喜提退婚流剧本一篇。
像所有爽文小说一样,开局被退婚的最终都混成了“天命主角”,而这个被退婚的仇自然也得被“主角”牢牢的记着。
以至于努尔哈赤在起兵反明时,檄文里都不忘加上这么一条退婚之恨。
当然明面上还是要说,是因为明朝支持叶赫部的退婚之举,所以他们恨得是大明。
就在萨尔浒之战结束的当年,报仇的机会就来了。
努尔哈赤发兵叶赫,没了大明在关外的庇护,叶赫部被灭的毫无悬念。
布扬古本来都投降了,还和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盟誓,说好投降之后绝不找他算旧账。
常看小说的都知道,“天命主角”是不会放过“反派”的,投降后的布扬古还是被努尔哈赤下令干掉了。
据说在布扬古死前,发下了诅咒,说我叶赫那拉哪怕就剩一个女人,也要覆灭你们建州女真。
(“吾子孙虽存一女子,亦必覆满洲!”——《崇陵传信录》恽毓鼎)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233后,一个叫“杏贞”(正史无记载)的叶赫那拉氏姑娘嫁给了爱新觉罗氏的皇帝,后来还生了一个皇帝(同治),又收养了一个皇帝(光绪)。
“杏贞”凭借自己的政治手腕,在丈夫还在世时就开始插手政务,丈夫死后又坐到儿子们的背后垂帘听政。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慈禧太后。
因为长期秉政,政令皆出于她,所以慈禧也可以看做是大清王朝最后几十年实际上的掌权人。
作为“亡国之君”,自然也要为王朝的覆灭买单了,正好她又是个叶赫那拉。
所以,当年布扬古死前的那句:“吾子孙虽存一女子,亦必覆满洲!”的诅咒之语,才会被当做因果论时长被提及。
那叶赫那拉的诅咒又关今天的国外什么事呢?怎么最近又有人提起来呢?这,就不得不提我们中国人都深恶痛绝的一样东西了。
毒品。
前阵子,德国通过了《大麻法案》。
其中规定,德国的成年人,可以合法持有,甚至是可以合法种植大麻。
虽然仍然设定了一些如年龄、场所、时间以及数量的限制。
但毫无疑问,德国确实已经算是加入了“合法吸毒俱乐部”。
德国当然不是第一个大麻合法化的国家,前几年加拿大大麻合法化的新闻也闹得沸沸扬扬。
美国的很多州大麻也是合法的。
除此之外,很多欧美国家虽然还没有公开通过立法宣布大麻合法,但对大麻的管控也是相当宽松。
而这些国家,很多都是当年慈禧执政时期,来打大清的八国联军中的一员。
所以,叶赫那拉的诅咒2.0版本就这么上了热搜。
其实吧,很多人聊这个事都聊的不够深。
那些通过大麻合法化或者正在寻求大麻合法化的国家难道不知道毒品有危害吗?当然知道。
但他们管不了。
毕竟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一样禁毒力度如此之大。
也正因为管不了,所以他们就觉得,反正怎么样你们都得吸,那就不如这东西就从我这卖,最起码也得让我收笔税。
以德国为例,大麻合法化之后,每年可以为德国带来18亿欧元大麻税,以及差不多同样价值的其他各类税款。
而与大麻产业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更是能解决近3万个就业岗位。
除了开源还能节流,大麻都合法,执法部门自然也就不用盯着这个查了,这能为德国的执法部门每年省下10多亿欧元。
在美国,大麻甚至成了其第一产业的一项重要支柱。
美国大麻的年产值超过50亿美元,是仅次于玉米、大豆、干草、小麦和棉花的农作物。
就,离谱。
其实类似的情况在当年的清朝也是存在的。
尽管清政府明面上也禁鸦片,尽管在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后也有在积极的协商鸦片进口的限制。
但在清末,大面积种植本土鸦片的风气已经成了很多行省的主流。
到1879年,这时候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还不满20年,清朝鸦片的自给率就已经超过了80%。
(《清末对外贸易的关联效果》王良行)到20世纪初,清朝多地干脆联合出台了像土膏捐这样的税种,对土产鸦片征税的同时,还从官方称面上确保其流通。
而且这种多生联合的“商品”还能做到难得的一货只收一次税,大大降低了运货风险和成本,使得土产鸦片的流通更为便利。
最终把进口鸦片挤出中国的不是清朝的禁烟政策或战争,而是“国产化”……所以,一百多年后,当年在大清身上发生的一那幕幕,又在当年的对手们身上重演了。
当然了,玩梗归玩梗,大清也自然不会因为一个诅咒就亡了。
同样,当年的后金也不会因为打赢了一场关键之战就包拿天下。
他们如何起家,如何入关,又是如何在白山黑水间崛起?他们何时兴盛,何时衰亡,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又在哪一刻?二百余年,十余帝,功过又如何评说?今天开始,我们一起,走进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