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狄更斯与中国 不合时宜的“访华”文豪

发布:2023-02-21 浏览:32

核心提示:英国画家巴斯那幅家喻户晓的名画《狄更斯之梦境》,很可能是孙毓修在狄更斯评论文章中提到的那幅画,就是这一幅。J·R·布朗的《被他的小说人物环绕的狄更斯》,这幅画符合孙毓修所述的“于其背面”,但是无“云烟蓊尉之状”,孙毓修很可能是将它与巴斯的《狄更斯之梦境》(B06插图)搞混了。林纾译狄更斯小说《滑稽外史》与《块肉余生述前编》封面,均为1914年商务印书馆版,是商务印书馆常年畅销书之一。狄更斯《德鲁德之谜》中的插图,描绘伦敦东区烟馆里的情景,注意图中那个目光迷离、口角呆笑、正沉溺于鸦片烟中的中国人,这也代表了

英国画家巴斯那幅家喻户晓的名画《狄更斯之梦境》,很可能是孙毓修在狄更斯评论文章中提到的那幅画,就是这一幅。
J·R·布朗的《被他的小说人物环绕的狄更斯》,这幅画符合孙毓修所述的“于其背面”,但是无“云烟蓊尉之状”,孙毓修很可能是将它与巴斯的《狄更斯之梦境》(B06插图)搞混了。
林纾译狄更斯小说《滑稽外史》与《块肉余生述前编》封面,均为1914年商务印书馆版,是商务印书馆常年畅销书之一。
狄更斯《德鲁德之谜》中的插图,描绘伦敦东区烟馆里的情景,注意图中那个目光迷离、口角呆笑、正沉溺于鸦片烟中的中国人,这也代表了狄更斯对这个老大帝国的个人印象。
几乎每一个以文为生者,都有着自己隐秘的欲望:只消手中笔杆一摇,那些活灵活现的文学人物就像被符箓招摄一般,群聚而来,附于笔端,随着作者的心意,在纸上幻化出种种引人入胜的精妙故事。
倘使有一位文人能拥有如此令人艳羡的法力,恐怕非狄更斯莫属。
这位举世闻名的19世纪文豪下笔如神的玄机妙法,在他辞世43年后,被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一位叫孙毓修的中国人洞察玄机,他在1913年4月的《小说月报》(第4卷第3号)发表的评论文章,对狄更斯驾驭小说人物的神妙手腕称颂不置:“迭更司每一摇笔,则一时社会上之人物之魂魄,自奔赴腕下,如符箓之役使鬼物焉。
尝有画师,写迭更司著书之画,于其背面,作云烟蓊尉之状,中有种种之男女,老者少者,俊者丑者,容则醉饱者饥寒者,冠则大冠者小冠者,衣则新者旧者,其忧则各忧其所忧,喜其所喜,得意其所得意,失望其所失望,是皆迭更司小说中之主人也。
是即世界众生之行乐图,无古无今,悉为此老写尽矣。
呜呼!”孙毓修所描绘的那位画师的画作,很可能指的是英国画家巴斯(Robert William Buss)那幅家喻户晓的名画《狄更斯之梦境》(Dickens'Dream),也可能是J·R·布朗(J R Brown)的《被他的小说人物环绕的狄更斯》(Dickens Surrounded by his Characters),这两幅画的共同点,都是狄更斯正安坐椅子上昏昏欲睡,而他小说中的人物便借此机会纷纷出场,围拢在他们的造物主身边,进入角色,卖力表演——无论孙毓修看到的哪一幅画作,在这双来自东方古国的黑色眸子的注视下,这些狄更斯笔下活灵活现的928个小说人物,正从纸上纷然跃出,簇拥着他们已经身处天堂的主人,摩拳擦掌,去俘获他们的中国读者。
兴奋的介绍人和不情不愿的访客狄更斯初次“登陆”中国的时间,是1907年,确切的日期是8月15日,或者按照东道主中国的计时方法,是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初七。
此时距离狄更斯的肉身安卧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诗人角潮湿的泥土下,已经过去了足足37年。
就在这一天,他的《尼古拉斯·尼克尔贝》(Nicholas Nickleby)被移译为六卷本的中文,由当时中国最负盛名的出版公司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恰如狄更斯时代的英国批评家对这部小说的评价,“英语世界里最滑稽的小说”,本书的译者林纾也一定深深嗅到了原著中呛人的荒诞幽默感,因而舍弃了这本书让国人一望不知所云的原名,而冠之以一个既切合主旨,又足以吸引同胞眼球的开门见山的书名《滑稽外史》。
“迭更司,古之伤心人也”,在卷首作为译序的长篇短评中,林纾对狄更斯一锤定音,这似乎意味着这部名为“滑稽”的小说又将会是一本像他翻译的第一本西洋著作,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一样“断尽支那荡子魂”的悲情故事。
然而接下来,他又写道:“按其本传,盖出身贫贱,故能于下流社会之人品,刻画无复遗漏,笔舌所及,情罪皆真,爰书既成,声影莫遁,而亦不伤于刻毒者。
”于是这本书又成了一本状述下层疾苦的底层小说。
“以此等人既有此等人,则亦不能不揭此等事示之于世,令人人有所警醒,有所备豫,亦禹鼎铸奸,令人不逢不若之一佐也”这段描述,又给读者一种警世小说的观感。
以一部小说,兼具滑稽、悲情之感,既深入底层,又警醒世人,在林纾看来,狄更斯的作品如一座巨轮,满载着太多的情感和意旨,如今既然在中国港口靠岸,当然应将船上琳琅满目的货物一一卸下,交由中国读者点数查看。
作为查验货物的第一人,林纾认为这艘“滑稽外史”号上对国人来说最珍贵的货物,应该是狄更斯的笔法,特别是他描写尼古拉斯母亲“丑状”的那一节:“淫耶?秽耶?蠢而多言耶?愚而饰智耶?乃一无所类。
”——林纾发现自己所掌握的传统中国的修饰辞藻中,竟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恰当地状摹狄更斯笔下的这个人物(实际上,英国的评论家也一致认为尼古拉斯太太是这部小说中最讨喜的滑稽丑角),在狄更斯强大文字功力碾压下,林纾不由赞叹道:“左、马、班、韩,能写庄容,不能描蠢状,迭更司盖于此四子外别开生面矣!”狄更斯倘使能听到这位中国译者这番真心赞誉,想必内心定然十分受用,尤其是他这个西洋作家竟然以一己之力技压被中国文人奉为文宗的左丘明、司马迁、班固和韩愈四大文豪,更会让他甘之如饴——在喜爱奉承这方面,狄更斯与他的维多利亚同胞一样对赞美和掌声有着无与伦比的欲望。
更何况林纾的这段以抑己扬人为代价的赞誉,还满足了狄更斯内心中暗藏的一个偏见:他对林纾的祖国中国的看法。
用“不友好”这个词来形容狄更斯彼时的中国观可谓轻描淡写。
如果将狄更斯厌恶的事物列成一张单子,中国的排名应该相当靠前。
即使他的房子外面就挂着一串(所谓的)中国灯笼装饰这一点,也拯救不了他对中国的刻板偏见。
“可能有一个野蛮怪异之国,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它总是对自由意志说不,把自己和世界其他地方隔绝开来,决心不随大家一同向前”,1851年,在参观了大英万国博览会后,狄更斯如是写道。
这个自我隔绝、拒绝进步的“野蛮怪异之国”正是他在参观了中国展品后对这个国家的看法。
十九世纪中国最丑陋的一面,也恰好被狄更斯敏锐地捕捉到了,那就是对鸦片病态的沉溺,以及因此导致的无可救药的堕落。
在狄更斯最后一部未完成的小说《德鲁德之谜》(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的开篇,他就描写了伦敦东区一个专为中国人和印度人开设的大烟馆里龌龊污秽的情景。
可以想见,如果让狄更斯和林纾坐在一起商讨译介问题,两人最后一定会闹得不欢而散。
一方带着19世纪大英帝国如日中天的高傲气焰,视昔日的天朝上国堕落为夜壶屎尿之邦;而另一方尽管深感内外交困、国运蜩螗,对时弊国病也并不掩饰,但出于朴素的爱国心理,也难以接受对方颐指气使地直戳痛处——狄更斯自然不愿踏足这个他心中弥漫着鸦片烟愚昧桎梏的落日帝国,林纾也不会喜欢一位恶意的讽刺者带着骄矜的嗤笑撕开祖国的伤疤。
更何况林纾还触碰了狄更斯一个最敏感的禁忌:版权问题。
作为从社会底层胼手胝足的知名作家,版税占据了狄更斯日常收入的很大一部分。
尽管一本书被盗版肯定是出于读者对它的真心喜爱,但这些名声在狄更斯眼中肯定抵不上实实在在的金钱。
在1844年1月的那场指控出版商侵犯其《圣诞欢歌》的官司中,他将那些盗版书商骂作“海盗”,得意洋洋地声称“这些海盗被修理得很惨,鼻青脸肿,遍体鳞伤,倒地不起”,这场官司一连打了五个月,直到那家出版商关张倒闭为止。
倘使狄更斯仍然在世,他一定会对林纾不加告知便私下翻译其著作的行为穷追猛打,哪怕林纾为他说再多的好话,给他的名声开辟了再广大的海外市场,也难以抵挡这位小说家接连射出的愤怒之火。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狄更斯没有在他生前最辉煌灿烂的时刻登陆中国,乃是一桩幸事。
他不必为是否要履足这片土地而疑虑重重,也不需要卷入一场很可能会旷日持久的跨国版权官司,而他的死亡也恰到好处地使他不必面对欧亚大陆另一端中国读者的指点批评——无论这批评是好是坏。
而作为中国一方,没有原著者的聒噪唠叨,没有日后令人烦忧的版权问题,有的却是西洋新式印刷术的引进和推广,以及一批渴望呼吸新鲜空气的读者,此时正是西洋小说大举登陆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自然也是翻译家大显身手的时代。
只不过作为狄更斯的译者的林纾,也有他自己的问题。
林纾的翻译:狄更斯的中国外套“予不审西文,其勉强厕身于译界者,恃二三君子口述其词,余耳受而手追之,声已笔止,日区四小时,得文字六千言。
”在狄更斯的第一部中译小说《滑稽外史》出版一个月后,林纾在他新译的狄更斯另一部小说《孝女耐儿传》(今译《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sity Shop)的序言中如此写道。
作为20世纪初中国最著名也最具个性的翻译家,林纾诚实地承认他其实对任何一门中文之外的语言都一无所知。
但他又举例证明,自己尽管不通英文,却可以与作者心心相印,一如身处静室中聆听室外脚步声一样,时间既久,“户外家人足音,颇能辨之了了,而余目固未之接也”。
正是由于这种自信,使林纾在移译狄更斯的小说时,可以放心大胆地加以点评。
必须承认,从《滑稽外史》到《孝女耐儿传》,到被他许为“近年译书四十余种,此为第一”的《块肉余生述》(今译《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到《贼史》(今译《奥立弗·退斯特》或《雾都孤儿》,Oliver Twist),再到《冰雪因缘》(今译《董贝父子》,Dombey and Son),林纾在译序中的点评都切中剀要,他一而再、再而三称赞的狄更斯描摹人物的精细笔法、善于设伏埋线的巧妙构思,以及对底层社会的深切关照,不仅与狄更斯同时代批评家的观点东西相合,直到今天,狄更斯的读者仍会承认,林纾的这些点评仍可谓不易之论。
他在《块肉余生述》译序中将狄更斯结构笔法喻之为“锁骨观音”,诚可谓旷古绝今的生动妙论:“古所谓锁骨观音者,以古皮钩联,皮肤腐化,揭而举之,则全具铿然,无一屑落者;方之是书,则固赫然为锁骨也。
大抵文章开阖之法,全讲骨力气势;纵笔至于灏瀚,则往往遗落其细事繁节,无复检举,遂令观者得罅而攻。
此固不能为文者之病,而精神终患弗周。
迭更司他著,每到山穷水尽,辄发其思,如孤峰突起,见者耸目,终不如此书伏脉至细,一语必寓微旨,一事必种远因,手写是间,而全局应有之人,逐处涌现,随地关合;虽偶而一见,观者几复忘怀,而闲闲着笔间,已俯拾皆是,读之令人斗然记忆,循编逐节以索,又一一有是人之行踪,得是事之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案例 | 小而精、专而新,突破传统认知!老品类重新打造 下一篇:[太原沐林装饰]新房装修预算不足怎么办?装修如何省钱呢?(太原沐林装饰)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百科 装修咨询 装修预算表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