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 9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从村庄读懂中国——探访“云南三村”》的报道。
80多年前,从1938年至1942年,社会学家费孝通、张之毅在云南内地的三个乡村进行田野调查。
这三个村当时分别隶属于禄丰、易门、玉溪三个县,因此被称为禄村、易村、玉村。
调查最终形成三本报告——《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和商业》。
1943年到1944年间,费孝通访问美国时,曾以英文翻译这三本报告,并于1945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合编出版了中文版的《云南三村》。
《云南三村》是一部经典著作,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
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三个不同类型乡村的真实面貌,为人们了解当时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提供了宝贵资料。
费孝通在该书序言中写道:“我当时觉得中国在抗战胜利之后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要解决,那就是我们将建设成怎样一个国家。
”多年跟踪研究“云南三村”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宝华说,费老那一代知识分子怀揣科学救国的梦想,试图通过对“云南三村”的深入调查,寻找新中国农村建设的“钥匙”,让广大农民过上殷实的生活。
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乡村振兴是现阶段学界和整个社会热议的话题。
近日,我们沿着当年费孝通、张之毅的调研之路探访“云南三村”,观察这个历史上经典案例的变化,试图穿透岁月厚重的阻隔,寻找理解当下农村建设、展望未来中国发展的新“钥匙”。
禄村之兴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迅猛“禄村”现在是禄丰市金山镇大北厂社区。
1938年到1939年,费孝通先生两次到这里开展田野调查。
从禄丰市区前往大北厂社区,沿途已没有城市和乡村之隔。
当年离城约2公里的这个村庄已和城区连在一起,路旁不再有连片的农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城市建筑和景观。
原属禄村的土地上,盖起了3个新的商品住宅小区。
当年,28岁的费孝通首次从当时的禄丰县城前往禄村,要走近500米的石板道,两旁是稻田。
“夏天时节,在禄村背后山上一望,遍地差不多全是青青的水稻,一直青到四围的山脚。
秋收之后,不久就换上了绿油油的一片蚕豆。
”当时的禄村,“它的特色是在众多人口挤在一狭小的地面上,用着简单的农业技术,靠土地的生产来维持很低的生计。
”80多年来,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变化尤其明显的是农田之退和城镇之进。
据费孝通统计,1939年秋季禄村有122户611人,一共约有1080亩田,人均占有耕地1.8亩。
“因为处在坝子中心,全部是保水田,可种水稻和蚕豆两熟,人均粮1538斤。
”而在高峰时期,禄村有耕地3000多亩。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提速,禄村大量土地被征用,人均耕地呈下降趋势。
大北厂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刘选明介绍,不算新建商业小区的话,大北厂社区辖7个自然村15个居民小组,现有人口956户3876人,耕地1873亩,人均耕地不到0.5亩,近年来累计被征收土地近2000亩。
如今,大北厂社区的耕地只有少量种着水稻,多数都种玉米。
刘选明说,农田大多由老年人在种,主要种点口粮,还有喂鸡喂猪,靠种田谋生的基本没有了。
刘选明家有5亩多水田、10多亩山地,都是父母在打理,种玉米主要用来养猪、养鸡和养鹅。
种玉米每亩成本千余元,还只算种子、化肥和农药,不算人工成本。
“如果要靠种玉米挣钱,大概是指望不上的。
”大北厂社区有少量耕地被流转起来,发展适度规模的花卉和蔬菜产业。
来自昆明市晋宁区的花农景丛兴,在大北厂流转了40余亩土地种植玫瑰。
每亩地年租金从2016年1600元涨到现在的2200元。
他的基地种着7个品种的玫瑰,最近每天可产鲜切花近8000枝。
遇到热门节日,日销售额超过3万元。
景丛兴说,从晋宁来禄丰种花的有6个人,流转土地总共100多亩,大家种的花送到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流向全国市场。
本地居民周艳梅也在社区内租下43亩土地,用来建大棚种植蔬菜,还有2亩鱼塘,养了近400只鸡鸭鹅。
她的蔬菜主要供应禄丰市商超、餐馆和菜市场,每天供应近1吨,一年毛收入80万元左右,利润10多万元。
减少的耕地,被征收用于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商业小区和工厂等建设,见证了城镇化和工业化对禄村的影响。
农民收入与生计多样化80多年前,农田是禄村的主要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