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定真知堂:瓷器收藏久了,就喜欢引经据典 , 搞清楚个为什么。
对于古代人鉴定的典籍,今人看来很多都是秘诀,但其实这些秘诀,也只不过是古代收藏家鉴赏瓷器的眼学经验而已。
近年来,否定传统鉴定方法,也就是眼学的呼声甚嚣尘上。
几个月前一大群人齐聚北京,搞了个量子鉴定仪发布大会。
一时间,科学取代眼学,照一下就知道时代真伪,好像迎来了古瓷器鉴定的春天。
我也是无语了。
好吧,各走各路,大路朝天。
我还是继续埋头在典籍,真品文物和陶瓷历代烧制技术的研究之中。
今天给大家说说元代瓷器的御土窑。
御土窑是什么鬼?元代不是只有元青花吗?如果你了解御土窑,请把文章看完。
如果你不知道御土窑,请你放心,这篇绝不是为了误导你步入歧途而写的欺骗怪论。
子不语“怪力乱神”之为谓也。
我们今天熟知的元青花,在历史文献上几乎就是个空白。
而且,在霍布逊波普等学者上世纪五十年代发表至正型元青花学说,从而认定一批海外收藏的青花瓷为十四世纪元末明初生产的之前,国内出土收藏的元青花统统被认为是明代。
故宫博物院那么多瓷器,其清宫藏品元青花竟然是空白。
真是奇怪了。
而历史文献上,元代瓷器最有名的,莫过于御土窑了。
元·孔齐《静斋至正直记》卷二:“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
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
或有贡余,土作盘、盂、碗、碟、壶、注杯、盏之类。
白而莹,色可爱,底色未著油药处,犹如白粉,甚雅。
”同书卷四:“沈子成自余干州归,携至旧御土窑器径尺肉碟二个……其质与色绝类定器之中等者,博古者往往不能辨。
”明·曹昭《格古要论,古窑器》:“御土窑者,体薄而润最好。
有素折腰,样毛口者体虽薄色白且润尤佳,其价低于定。
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髙 ,新烧者足大,素者欠润 。
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矣。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元代当时最崇尚御土窑。
(这两则文献一则是元朝,一则是明洪武。
离元朝最近)。
而当时确实有青花瓷,不过,这种瓷器不符合元代汉人喜好,认为特别俗,流传也不广。
那么,元代御土窑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还有吗?它和元青花是什么关系呢?元代还没有和明清时期一样的景德镇御窑厂。
当时存在过一个浮梁瓷局,品级不高,九品芝麻官。
倒是后来,“元泰定本路总管监陶,皆有命则供,否则止。
” (明万历二十五年《江西大志·陶书》)“元更景德镇税课局监镇为提领。
泰定本路总管监陶,皆有命则供,否则止。
”( 清乾隆四十八年《浮梁县志·陶政》 )由地方官督陶,正三品,可见元朝廷的重视。
所谓的御土窑,就是地方官在朝廷有命烧瓷的前提下,采用御用瓷土烧瓷的官办窑厂,隶属于浮梁磁局。
其烧制的瓷器主要是枢府瓷卵白釉瓷器,也有少数元青花和五彩瓷器。
就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看,当时有可能成为磁局的窑场的位置大概是湖田窑和珠山明御窑厂遗址一带。
湖田窑刘家坞一带,上世纪80年代曾发现元代卵白釉枢府器,以及青花大盘,罐、瓶等标本,纹饰有五爪龙纹等。
90年代以后又陆续发现“玉”、“枢府”、“太禧”铭等印五爪龙纹器和元代釉里红凤、龙纹滴水、瓦当等标本。
浮梁磁局的另一窑场应是位于现市中心珠山明御窑厂遗址一带。
1988年明御厂故址北侧(即旧御厂阜安门外),现风景路中段马路边一条深约1.5米的沟道中发现一批元代官窑瓷器,器物品种有青花五爪龙纹罐、盒,金彩孔雀绿釉器等。
2003-2004年,在明御厂北侧发掘中,陆续发现元代青花、青白釉、卵白釉残片,标本均具有官窑特征,可见明御窑厂是在元御土窑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从湖田窑出土元代器物情况看,上述“玉”字铭器物和同时出土的一批高足杯、盘、碗显然是浮梁瓷局御土窑的产品,而与此纹饰、胎釉形制相同的传世卵白釉瓷器自然也属磁局烧造的遗物,如印有五爪、四爪龙纹、八大码、杂宝纹和印有“枢府”、“太禧”、“东卫”、“福寿”铭的卵白釉瓷自然属磁局烧造的产品。
湖田窑南岸一带出土的元代青花大盘、大罐、梅瓶,器型规整,青花发色蓝艳,采用进口青料彩绘,纹饰规整精密,构图严谨。
纹样有四爪、五爪云龙纹、云肩纹、莲瓣纹、杂宝纹等,和海外收藏的元青花一模一样,无疑也是浮梁磁局御土窑的作品。
您看明白了吗?欢迎关注本人头条,如果你也喜欢中国古代文化和古董收藏。
谢谢你的收藏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