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安徽合肥东郊长临河古镇未曾遇见过如此大雪的合肥,2018年的伊始,我猝不及防的接纳了这一场上天的恩赐。
坐在奔往合肥的车上,穿梭于道路、村镇之间。
车窗外,低头是路面一旁还未来得及融化的雪堆,抬头是云卷云舒背后的蓝天。
深深的吸一口这冬日里微凉的空气,一阵寒颤,似乎才清醒的走进这座未曾好好看过的城。
伴着清晨迷蒙的日光,看着远处虚晃的船只,天水相接的地方大概是梦境的边缘吧!才会让人发着呆想要去探一探。
就这样跑着跑着,在巢湖一旁、青阳山脚下,长宁河环绕的“长临河古镇”啊,就这样,我们见面了。
长宁河之上的拱桥,连接着一口古井和长临河古镇。
踩着石板路,身边的当地居民闲适极了。
在长临河古镇中主要有两条老街,南北街叫老街,东西街叫东街。
两条街形成一个“丁”字形,是规模较大的典型皖中特色古街。
“丁”的设计是吴氏先祖的,有两个寓意,一是像锚和钉一样稳固宝船;二是盼望吴氏家族人丁兴旺。
传说这座古镇就像一艘宝船,长宁河仿佛一条纤绳,拉着宝船驶入巢湖。
“淮军将领”的老宅长临河民俗文化博物馆,一座670多平方米的宅子,最早时它是淮军将领的老宅。
现在它是“留存民间物件,展示农耕文化”的民俗文化博物馆,对外免费开放哟!博物馆总是有种“穿越”的感觉,馆里陈列了环巢湖各个历史时期留存下来的1361件生产生活物件及史料!看着眼前的物件,总会感受到沧桑变化中的古民居、古风俗。
老街与阿婆从博物馆出来,天空的蓝依旧透彻,日光热烈的洒在青砖小瓦的墙壁上,阴影斑驳。
阿婆依旧在自家开敞的门边,一边炸着糯米粑粑、一边与我们聊天,尽管当地方言对于北方而来的我有些难,却依旧被她纹丝不乱的夹着白头发的发髻打动。
“青砖小瓦马头墙,木雕门窗冬瓜梁,小桥流水环村绕。
”这里不及太多的江南小镇,但是这里却有着独特的历史与文韵。
长临河有名是因为当年出了很多国民党将领,走出过20名将军。
不知是谁家的狗狗匆匆的从你的脚边窜过,兜兜转转。
穿着厚厚棉衣、带着帽子、手揣在兜里的阿婆,安宁和美好便是形容这一刻最贴切的词汇吧。
后边来了一辆三轮,我躲在门边,看这里的喧闹与宁静,似乎于我这个游客无关,却又莫名的被这里的一举一动感染和带入。
伙伴招呼我,有阿婆在自家手工编织篮筐。
洒落着白发的老人,裹着厚厚的衣服,手下却在不停歇的忙着编织。
“阿婆,一个篮筐要编多久?”阿婆说了好多,我却只听懂了一句:要一天的时间。
吴氏旧居长临河古街东街25号,一座青砖小瓦房。
与古街比起来,这里显得尤其宁静素雅,这里便是"测绘将军"吴忠性先生的旧居。
正门不似我们常见的门扉正正的朝向正北或是正南,恰恰是朝北偏东!只因有"日出东方,紫气东来"之意。
正门的门梁上,雕刻的花样,向内的门钩,听伙伴讲起来才知道,这才是最最正宗古老的!推门而入,在厢房之间是天井小院,整座旧居座南朝北。
在厢房的院子中,迎春正开的洋洋洒洒,裹着厚厚大衣的我们,还在苦恼这微凉的冬日,而这花花草草却早已准备好春日的到来。
走在长临河古街上,你会遇见不知从哪家院子里跑出来的小狗小猫;你也会遇见门扉里做着手工或者烤着粑粑的阿婆,她们面容和善、她们说着方言…(乍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