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端伏愿棲真碧落,飞步黄庭。
谒群帝于天关,携列仙于云路。
融心悬解,宅美希夷。
侸仪鄰以洞焕,指乾坤而齐极。
在描摹了房妃升仙的具体场景之后,这一段重点转为“叙事”“抒情”。
“伏愿棲真碧落”。
“伏愿”,对尊贵的道教领袖拜伏许愿,这是房妃和儿子们的共同心愿。
“棲真”。
棲居于“真境”之中。
“真”,自然朴质,没有尘垢污染的纯粹纯真之境、之态。
“碧落”,神仙住在青天之上,“碧”,天色青碧。
“落”,义与“络”通,同于村落、院落之“落”,指四周用篱笆等围起来供人居住的地方。
“碧落”,神仙居住的青天“部落”。
上穷碧落下黄泉,后来“碧落”的神仙概念在民间逐步虚化。
“飞步黄庭”。
飞升云端,踏步虚空。
道教斋蘸仪式中,作法道士足下作云端行走状,口中诵“步虚词”。
虚拟仿真点,就看电视剧《西游记》中神仙们的足踏祥云,或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星坛借东风。
“黄庭”。
此处不是内丹术语,不是指人的脑中、心中、脾中。
而是指元始天尊等居住的中央天庭。
五行理论,东青,西白,南赤,北黑,中央黄(戊己土),我们足下的是黄土地,长的是黄皮肤。
《太上黄庭中景经》引《龟山录经》云:“黄老君在上清金珠府理化,黄者,是中正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
外取在天中、地中、云霞之上,内取于脑中、心肝脾之间。
为道者,莫不炼存形神,克成羽化,以致长生,超出圆罗之表,故曰黄庭者也。
”“谒群帝于天关”。
道教的神仙系统因派别不同、时代不同而显得相当复杂,但大体的层级还是清晰的。
最上边的是“三清”,紧接着的是四御,也叫四极大帝。
扩展式,有十方上帝,二十四天帝、二十八天帝、三十二天帝,甚至还有虚化的“神真出游,万帝骇惊”等。
在《灵宝经》中,多指“五帝”,也叫五灵五老天君,具体为东方青灵始老天君、南方丹灵真老天君、西方皓灵皇老天君、北方五灵玄老天君、中央元灵元老君,简称青帝、赤帝、白帝、黑帝、黄帝。
《灵宝经》中,“五老监真”,频繁出现,修行者,要成仙、成真,先得隆重设坛,斋戒,写上青词,给各级各路神仙下与会请柬、通知,虔诚地邀请他们,参加这一盛典。
现在的结婚庆典,走的流程与之基本相似。
婚礼上,有德高望重的证婚人。
成仙的盟会上,要请“三师”,有的说是正师、监度师、证盟师,有的说是传度师、监度师、保举师,就像相声正式拜师的“摆知”,引、保、代缺一不可。
也像现在的博士学位答辩会,除了自己的“正师”(导师),管“传度”(传授学业,度人成材)。
论文写好了,送交各位业内大咖盲审,他们(保举师)初审同意了,“保举”你可以参加正式答辩。
正式答辩,到场的评委,就是“监度师”,地位相当尊贵。
《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讲合真之人授度时,“今建立黄坛,关盟五帝,付授宝文十部妙经,诸天五岳,咸对盟文,检行慎法,飞仙可期,终成道真”。
再打个比方,过去结婚时,除了拜天帝、父母外,还要拜伟大领袖,伟大领袖自然不会亲临现场,那就拜图片、画像。
成仙、成真的盛大盟会上,“三清”级别太高,不能劳动圣驾,也就拿虚拟物代替,能够亲临现场的最高领导就是“五帝”(群帝),现场监督、审查人与事的全过程,手里握着当事者能否过关的决定大权。
房妃生前,没有《灵宝经》所言升仙事,请诸天神仙,“监臣盟誓,早赐神仙,得乘飞軿,上升帝(宸)”,所以也不可能请“五帝”(群帝)与会监盟。
“金真摛耀,疑金阙之易奔;琳华扬彩,若琳房之可觐”,“疑”与“若”,表明成仙只是儿子们的美好期待、主观认定。
碑上刻的“霓裳交映,歘驾斯留。
帝晨(宸)饰翠云之美,香童散朱陵之馥”,是儿子们虚拟的母亲升仙之景。
“伏愿棲真碧落”,还是许愿、期愿,都是希望死后升仙。
“携列仙于云路”,这句与“谒群帝于天关”应是倒装。
仙、真、圣,由低到高,代表三个大的品阶。
认定房妃升仙,就可与过去高不可仰、跨维度的各位“列仙”肩并肩、手挽手逍遥徜徉于彩云铺就的光明大道上。
活像一批刚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结伴去拜见校长、院长(谒群帝于天关)。
校长、院长办公的地方,是学校的关键、枢纽,学业证明、毕业证明、升入更高级别的升学证明,由他们主管,由他们发出。
成仙的下一步成真,也需要群帝检验证明,过关了,才能发出各种通行证件。
《云笈七签》卷八《释<天关三图七星移度经>》:“天关三图者,九天之上有关玉台,一名天关,一名天图,一名天开。
是九天之生门,关之枢机也。
其西五千里则金阙宫,东九千里则青华宫,上去玉清宫七千里,是众真之所经,神仙之所历,学者之所由也。
”这天关,就是群帝的办公场所。
就像大学生毕业,到社会上找工作,相当于横向流动,可以到西边的“金阙宫”,也可以去东边的“青华宫”,最高领导就是“群帝”,但再高,也是个“部门领导”,不是“头部”。
而若继续读硕、读博,纵向往上升,“上去玉清宫七千里”,离“头部”元始天尊所住的玉清宫有这么远距离,这就是成圣要走的纵向上升路程。
仙人、真人、圣人,三级跳,房妃在儿子们的认定中,“携列仙于云路”,现在只是完成了一级跳。
而真人,像许逊(许旌阳),道教净明道派祖师,也就是个真君、真人。
俗世凡人通过修炼成圣,太上老君算一个,也只是后入把老子神话传说而已。
圣境的圣,太高了,是“元始系”,是先天系,若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是天地未形成前即已存在的,是历史上没有对应的人物。
“敬立大道天尊及侍真像”。
“大道天尊”是元始天尊,“侍真”是房妃成仙的名号。
“真”在虚化的意义上可类同于元始天尊,就像我们说的共产主义的“原创”在马克思,“侍真”,可以说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但你不能说,服侍在马克思身边。
“若琳房之可觐”,原始天尊所在的七宝琳房,可以偶尔觐见,但你不是元始天尊身边常住的工作人员。
《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卷下》有“高上玄鉴,转度我身,既得化形,侍对天尊”语,那也不是阿丘曾真的能在日常生活中侍奉天尊,是阿丘曾被转度化形后,拜伏在灵宝天尊面前说的。
面对面,当然可说“侍对天尊”。
但过了此情此景,她也不是灵宝天尊身边的常住工作人员。
“融心悬解”。
这句看似简单,但“的解”却很少看到。
范业俊说是:“从内心中真正做到清虚无为,解脱生命的倒悬之苦。
”寓真说“融心”是“融畅明徹”,“悬解”是“心灵了悟”。
其实,“融心”可对应庄子所谓的“成心”。
《齐物论》:“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
”师心自用,就是认定自己的是非标准,从自我中心主义出发,排斥别人。
是非,源于我与他、人与人、人与物的区别对立。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大家都坚持自己立场,争论不休,“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你说对的就任它对,他说错的也任它错,对的错的都不计较,圣人是不经俗人所争抢的是非之途的,是通过直接与“天”对接,而融于道的。
“大辩不言”“道昭而不道”,道是一,不可分割,有分就有别,有成就有毁,,就有彼此是非,“智”越发达,“道”越亏损。
而“融心”,就是去掉“成心”,去掉区别之心、执着之心,与万物为一,与天地同体,消融彼此的对立。
“悬解”,“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悬解也”。
《养生主》说是“帝之悬解”(悬,本作县,通悬),一般解释是悬吊,引申为束缚,但说成是解人“倒悬之苦”则有点过分。
庄子说“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内心不能解脱,就是被外物缠绕束缚了。
所以,悬解强调的是心之自由。
用现代话说,就是心上结了个疙瘩,心结没有打开,经常像把心悬在嗓子眼,不能把心安安稳稳放回肚子里。
放心了,看开了,悬着的心疙瘩就解开了。
也可说“无所挂碍”(挂,就是悬),“宅美希夷”。
范业俊:置身于看不见、听不到的道体虚寂微妙美好境界。
寓真:宅,指心宅、心舍。
宅美,意为内心喜悦。
希夷,虚寂清静。
“融心悬解,宅美希夷”是“精神舒畅,无拘无束;内心清静,无忧无虑。
”范业俊的解释,虚头巴脑。
寓真的解释,竟然把“宅”字弄成名词,错得离谱。
“宅美希夷”,就相当于佛教徒所说,“住在西方极乐世界”。
“宅”,动词“居住”义,如宅兹中国、宅在屋子里。
“美”,老子、庄子都反对俗世价值体系的“美丑”,但不能脱离文字说“道”,故这里的“美”是老庄视角的大美、至美,类似于佛教所说的“极乐”,跟俗人意念的极乐,完全是两回事。
庄子说“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至乐》,“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刻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这些才是“宅美希夷”中“美”的含义。
“希夷”,源于老子,听之不闻曰希,视之不见曰夷,是超越人类感觉的存在,道就藏于其中。
既然是超感觉,我们就可把自己的感觉调到极限阈值感悟一下。
现在手机上有一个测试听力的视频,频率越高,声音越尖利,但震动力度也越小,频率接近一万时,声音相当刺耳,但再往上,随着力度减弱,越需要竖起耳朵捕捉,给人的感觉是声音越来越弱,越来越希,到两万,完全听不到,就成了超声波,只有蝙蝠之类的动物才能听到。
“夷”是视觉。
登高纵目远眺,一马平川的远处,视觉坡度越来越小,越来越平,“夷为平地”,十分明显。
视域的尽头,就是模模糊糊的地平线。
庄子极力张扬老子的希夷,大而无当,大漠之野、无何有之乡。
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
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
独处希夷,与道为一。
《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奉行立飞仙,玄居治虚空。
侍卫太上台,逍遥紫微宫”“学仙行为急,奉戒制情心。
虚夷正气居,仙圣自相寻。
”学佛的人可以参考“禅定”,先从入静开始,然后到至静,再到寂静,最后到一种忘我境界,是一种从身空、心空再到虚空法界的过程。
“侸仪鄰以洞焕”。
“侸”,唐末郑承规释为“注”,在“释《碧落碑》之仪鄰”一文发表后,我向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请教,他回复:“住”本身没有“注目”的意思,倒是有“注灌”的意思,可是跟“指”不相对,怎么说是整句“文意通畅”?古文字中,从“豆”声的字,很多都读为“属”,“属”不用通为“瞩”,“属”本身就有“注目”的意思。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明寺》:“俯瞰激电,傍属奔星。
”《周书.唐瑾传》:“时燕公与瑾勋高望重,朝野所属。
”……这些书证中的“属”都是“注目”的意思。
“注目”也就是“目注”,和“手指”对得才好。
这也排除了“侸”是“树”的一般解释。
寓真的“树立仪品”说,完全不对。
刘钊不同意我把“注”直接说成“注目”,说“注”本身没有“注目”意,是“属”有“注目”义,这点我深为感谢,深为佩服,但不绝对,我觉得还是郑承规的“注”更直接一些,就表“注目”。
注视、注意、注心、注耳等,确实如此,但“注仰”(抬头注视)跟“属仰”(注视仰望)意思一样。
况且,不论是“注”还是“属”,此处的意思就是“注目”。
“仪鄰”,“鄰”字是千古难题,碑文原作“两个并排的带圆心的圆”,千年聚讼。
寓真坚决拥护北宋末年董广川的说法,认为是“品”,“侸仪品”就是“树立、确立仪品、礼制”,我则通过《灵宝经》,确认“仪鄰”二字是表示太阳的“郁仪”和表示月亮的“结璘”的组合缩写,本应作“仪璘”,但起码在唐朝,“璘”与“鄰”,就已混用。
“注仪鄰”就是注目天上的太阳与月亮。
这是碧落碑释文中最难的问题,刘钊教授说明代郎瑛早已说过,我以为自己偶与古人相合,有蒙面撞车的嫌疑,但仔细看,郎瑛提到“仪璘”不假,但没有明确指出,这就是太阳、月亮。
若指出,寓真就不会固执坚定地以“仪品”当作自己最伟大的再次发明了。
“洞焕”,在那篇文章中,我依据顾炎武的说法,谓是“同焕”,以与下文的“齐极”严格对仗,刘钊教授觉得就是“洞焕”。
再看《灵宝经》“焕照东乡,洞映九门”“五色郁勃,洞焕太空”等描写光明灿烂的句子,其他如“流焕、焕烂、洞丹、皓映、敷晖、勃光、晃朗”等词多见,故现在修正,就是“洞焕”,表太阳月亮光明“通彻明亮”。
顾炎武之所以错误,是因为碑文的发源处《灵宝经》是早期南北朝道教,明清时,早已退出大众视野,连大学问家都没得观看。
今天,我们能正本清源,是功能强大的网络,把这些历史的边角料,重新摆到了桌面。
顾炎武的失误,是从“纯文字”角度硬钻,钻了牛角尖,落实到《灵宝经》原始的文本、文献,碑文中的“衕奂”,就是“洞焕”,郑承规解释无误。
“指乾坤而齐极”。
“指”,用手指点。
“乾坤”,天地。
在那篇文章中,我解释这句:房妃注视着太阳、月亮同时闪闪发光,指点乾坤(天地),希望以这两极为根本遵循,则天法地。
这完全推翻了寓真的“意同建中和之极”说,但受他的惯性思维影响,把“齐极”说成“则天法地”,还是有意无意间,滑向了儒家的治世理念,而忽略了道教的神仙长生观念。
刘钊说:“齐极”是“等高”的意思,指“乾”和“坤”都是顶点,或都具有最高的地位”。
回到道教,回到神仙,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都是天地未生成前即已存在,经历了N多次天地的成、坏(即“劫”),一般的神仙,生命的长度极限,就是与天地同寿(天长地久)。
生命的价值,就是有如日月星一样,闪闪发光。
用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话:“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指乾坤而齐极”,天地之寿,为“极”。
房妃升仙,真体、真身可以永存,故手指天地,希望自己真身生命,与天地同寿,达到极限、无穷。
所谓“缅邈无边际,众妙归灵宝”“万劫犹电顷,长存永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