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污粉]我现在可以大胆地说,假如有那么一天上海的公交客运,上海的派出所,上海的社居委和社区医院都被外地人“当家”,当上海市民日常生活当中: 社区文化、社区医疗健康、治安、出行都被换了花样时,上海是全国人民的上海应该是名归所至了! 上海腔调渐行渐远,外地人一定很兴奋。
上海街头走一圈,感觉就像进了个大熔炉,啥都混在一起。
公交车上,听到的不是“侬好”,而是各种方言大杂烩;派出所里,办事的是操着外地口音的警察;社区医院,医生护士也都来自天南海北。
社区活动中心里,跳广场舞的大妈们也不再是本地的阿姨,而是从四面八方来的大妈们。
这些变化,让不少老上海人心里不是滋味儿,觉得自己的地盘被“侵占”了。
说到公交车,上海的公交系统一直是全国的榜样,可现在呢?车上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上海话越来越少听见了。
有人说,这样多元化挺好,但也有人觉得,这是不是意味着本地文化正在消失?公交司机们也变了样,普通话成了主流,上海话反而成了稀罕物。
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儿讽刺?再看看派出所,外地警察越来越多,办事效率倒是提高了不少,但老上海人总觉得少了点儿亲切感。
以前,邻里有矛盾,派出所的警察一出面,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现在呢?外地警察虽然也尽心尽力,但总感觉隔了一层。
社区安全是提高了,可那种“自家人”的感觉却淡了。
社区医院也是一样,外地医生护士越来越多,医疗水平是上去了,但老百姓心里总觉得少了点儿啥。
以前,去医院看病,医生护士都是熟面孔,聊几句家常话,病都好了一半。
现在呢,医生护士虽然专业,但总感觉有点儿生疏。
医疗服务是提升了,可那种人情味儿却淡了不少。
社区活动中心更是热闹非凡,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可参与的人大多是外地来的。
老上海人觉得自己的文化被稀释了,外地人却觉得自己找到了归属感。
你说,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是不是意味着上海正在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城市?外地人来了,带来了新的文化、新的观念,上海这个大熔炉变得更加多元化。
但与此同时,老上海的味道也在慢慢消失。
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方便了,可心里那份归属感却在减弱。
有人说,这是时代的进步,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也有人说,这是文化的流失,是本地特色的消亡。
到底是好是坏,恐怕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
上海变成了全国人民的上海,外地人找到了归属感,可老上海人心里那份失落又该如何安放?咱们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生活的便利和安全。
公交车上有座位,派出所办事效率高,医院看病不排长队,社区活动丰富多彩,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好事。
可是,文化的融合和冲突,归属感的得与失,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外地人的贡献,外地人也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家。
可是,老上海的文化和特色也需要保护和传承。
如何在发展和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各位观众老爷们,你们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