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欧美近代史——意大利帝国主义以及奥匈帝国主义(意大利 帝国主义)

发布:2024-09-22 浏览:47

核心提示:引言19世纪末,意大利的冶金工业、机器制造业、水电、化学等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尤为显著。例如,在1900年,意大利仅能出产6台汽车,到1907年增到283台。1903-1911年间,工业中的动力总容量从77.8万马力增长到220.6万马力。钢铁的产量在20世纪头10年内增加了5倍。意大利帝国主义的形成及其对内对外政策意大利缺乏矿产,又缺乏资金,因此重工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工业上还是以纺织业的发展为主。例如,棉纺织工厂的纺锭数目在1898年为119万多枚,到1912年则增至4582万枚

引言19世纪末,意大利的冶金工业、机器制造业、水电、化学等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尤为显著。
例如,在1900年,意大利仅能出产6台汽车,到1907年增到283台。
1903-1911年间,工业中的动力总容量从77.8万马力增长到220.6万马力。
钢铁的产量在20世纪头10年内增加了5倍。
意大利帝国主义的形成及其对内对外政策意大利缺乏矿产,又缺乏资金,因此重工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工业上还是以纺织业的发展为主。
例如,棉纺织工厂的纺锭数目在1898年为119万多枚,到1912年则增至4582万枚。
伴随工业的发展,意大利对外贸易也不断地增长。
1869年,意大利对外贸额为2亿里拉,到1900年则为3亿里拉。
与此同时,意大利的工人数目也有所增加。
1911年,意大利工业企业中的工人已有176.7万人。
19世纪末,意大利的工业生产已走向集中,资本多半掌握在商业银行等三四家大银行之手,这几家银行操纵着重要的工业部门,因而意大利也出现了财政资本家,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意大利这个帝国主义国家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有很多不同之处。
第一,意大利缺乏煤、铁等重工业原料。
第二,国内市场狭小,殖民地少,资金异常缺乏。
第三,意大利的各种重要工业多半依靠外国资本,许多企业也掌握在外国人之手。
例如,伦巴底的水电企业和纺织业大部分是用德国资本建立起来的,意大利的矿山是依靠英国资本开采的,各城市的电车企业是用比利时资本开办的。
所有以上特点,说明意大利的工业虽然走上垄断,但它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是非常软弱的。
像意大利这样的帝国主义国家,列宁把它称为“贫穷的帝国主义”。
20世纪初,意大利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便企图掠夺殖民地。
但是,它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实力都非常薄弱,所以意大利准备利用各强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从中取巧,以达到获得殖民地的目的。
为了把力量集中在夺取殖民地上,1903年乔里提组阁后,便设法缓和国内矛盾。
为此,他实行了一系列所谓的“自由主义”改革。
在1902-1907年颁布《工人保险法》和《仲裁裁判所法规》,准允成立工人参加的职业介绍所,承认组织工会和罢工为合法行动。
此外,乔里提还与社会党首领杜拉梯谈判,并邀请他参加政府。
这些改革,无非是要削弱工人斗争和缓和政治危机。
在1905年俄国革命的影响下,意大利国内革命情绪也高涨起来。
为了缓和矛盾,乔里提在1912年又颁布了新的选举改革法。
根据新选举法,年龄资格减为21岁,议员有薪俸。
这一改革把选举人数从321.9万人增到856.2万人,约占全国人数的20%.普选制虽然还不彻底,但这次改革促进了社会党内部改良主义与机会主义倾向的发展。
乔里提政府的对内政策,一方面用“自由主义改良政策”缓和国内矛盾,同时也凶残地镇压工农运动。
这个政府的一切政策都是从工业资本家与农业资本家的利益出发的。
在对外政策上,乔里提政府竭力利用其他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实现意大利的扩张侵略。
意大利的侵略矛头指向非洲。
早在80年代初,意大利就想侵占北非的突尼斯,因受法国阻碍而未成功。
意大利在1882年便参加了德、奥匈“三国同盟”,但德、奥匈两国对意大利的侵略扩张没有给予什么帮助。
1900年,法国为了破坏“三国同盟”,同意和支持意大利侵占土耳其的非洲属地的黎波里的昔兰尼加。
根据《雷康尼基协定》,俄国也默许意大利这一侵略行动。
因此,意大利便与法俄接近,而与德、奥匈疏远了。
1911年,当法国侵占摩洛哥和俄国对土耳其提出海峡要求时,意大利便乘机夺取了的黎波里。
同年9月,意大利对土耳其提出最后通牒,声明意大利政府为了保护的黎波里的利益和地位,准备派军占领它。
于是,意土之间便发生了战争。
1911年1月5日,意军5万人在的黎波里登陆,并与土军展开战斗。
土军当时仅有7000人,因寡不敌众,又增援不及,的黎波里被意军占领。
1912年7月,意土两国开始谈判。
当时巴尔干战云密布,土耳其正面临新的战争威胁,因此便接受了意大利的要求,把的黎波里、昔兰尼加和多得坎尼群岛让给意大利,而意大利政府把这两个地方合并成为意大利的利比亚殖民地。
奥匈二元帝国的建立及其体制奥地利在1859年被法国打败后,1866年又被普鲁士打败。
一系列的失败大大动摇了它对国内各族的统治基础,在奥地利统治下的各族人民纷纷脱离奥地利的统治,谋求独立的倾向日益增强,哈布斯堡王朝的旧制度已经不能维持下去了。
因此,奥地利为了巩固它的统治,便决定与匈牙利人妥协,给予匈牙利一些政治自主权利。
这样,一方面可以消除匈牙利人的独立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和匈牙利人一起加强对国内其他被压迫民族的统治,以拯救奥地利的危机。
1867年,奥地利政府代表贝斯特与匈牙利议会代表戴克进行谈判,并签了协定,史称《1867年奥匈协定》。
这个协定的内容大致如下:第一,关于地区的分治范围。
把原来的哈布斯堡帝国领土沿莱塔河一线分为两部。
奥地利辖有的部分包括奥地利本部、捷克、摩拉维亚、加里西亚和布哥维那,这一部分统称之为内莱塔尼亚。
匈牙利辖有的部分包括原属匈牙利的领土、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和德兰斯瓦尼亚等地区,这一部分统称之为外莱塔尼亚。
第二,关于国家体制。
奥皇为奥匈帝国的元首,并为匈牙利名义上的国王。
在全帝国内建立三个共同的部,即外交部、军政部和财政部,其余各部则由奥地利与匈牙利分别独立设置。
帝国的两部分按一定比例分担有关共同事务的支出,并由奥地利帝国议会与匈牙利国会协议定制。
在1867年,奥地利负担的公共支出为70%,匈牙利为30%.关于帝国的共同立法权力,则由一年一度的奥匈代表会议决定之。
该代表团由奥地利帝国议会和匈牙利国会各派代表60人组织而成。
依据1867年协定,奥匈的每一部分都拥有特殊的国家政体,兹就奥地利与匈牙利的体制加以分别述之。
第三,奥地利颁布宪法,建立立宪君主制国家。
根据宪法,在奥地利成立由贵族院与众议院两院组成的帝国议会。
贵族院议员,除世袭的贵族议员外,皇帝可以任命终身职议员。
众议院议员则由内莱塔尼亚14个州的州议会选举。
奥地利的内阁对皇帝负责,不对帝国议会负责。
帝国议会的议员民族成分复杂,内部时有矛盾,因而对皇帝的权力限制也很小。
此外,根据宪法第14条的规定,赋予皇帝在帝国议会休会期间颁布命令的权力。
这使政府屡次利用这一条宪法避免帝国议会的召开,独断独行。
所有这些,说明奥地利的皇帝还保留着半专制的权力。
第四,匈牙利保留特殊的贵族代议制,有自己的国会责任内阁,并能独立行使政治与行政的权力。
匈牙利的国会也是两院制。
贵族院由世袭的高级贵族代表组成,众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但选举权受财产的限制,选区划分得又极不平均,因此保障了匈牙利的有产者在众议院内的代表占绝对多数,这些代表多半是大地主。
所以,匈牙利的国会具有浓厚的贵族国会色彩。
奥皇在形式上作为匈牙利的国王,但对匈牙利他仅作为一个代议制国家的国王出现,这就把更多的权力让给了匈牙利的贵族。
总之,《1867年奥匈协定》给予了匈牙利一些独立自主的权力,使奥地利与匈牙利两个民族的统治阶级共享国家的领导权。
这样一来,奥地利的专制主义改组为立宪官僚主义,原来的奥地利帝国改组为三元君主国,得名为“奥匈帝国”。
1867年协定的实质乃是使匈牙利大地主和奥地利地主与无产阶级建立联盟,共同镇压帝国内部各被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革命运动,同时也消除了匈牙利分立的危险。
奥匈帝国组成后,并不能消灭或缓和奥匈帝国境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随着经济的发展,奥匈帝国内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更加复杂起来。
奥地利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仍然保存着大量的封建残余,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在19世纪60年代,奥地利仍是一个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土地多半掌握在地主之手,而大地主义多半是日尔曼人和波兰人,绝大部分农民都是斯拉夫人和其他被压迫的民族。
匈牙利的工业很少,主要是农业,它的农业发展也和奥地利一样是按着普鲁士道路进行的。
土地多半掌握在匈牙利地主之手,农民多半是被压迫的罗马尼亚人、斯洛伐克人、乌克兰人和塞尔维亚人。
由此可见,奥匈帝国存在着深刻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资本主义的侵入唤醒了奥匈帝国内一切被压迫被剥削的民族,它们开始了民族解放运动。
在奥匈帝国的日尔曼民族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资产阶限和贵族地主的矛盾。
可是,奥匈帝国的日尔曼资产阶级害怕群众单命和被压迫民族的反抗,因此他们宁愿与日尔曼贵族地主联合不愿实施什么民主,他们仅仅希望实现一些符合资产阶级利益改革。
因此,在奥地利统治阶级内部也有一定的矛盾,它们解策也存在分歧。
自由派内阁与塔菲内阁1867年,奥地利的立宪党人奥尔斯培格组织了内阁。
帝国的立宪党又称为“自由派”,代表着大资产阶级、中等资产阶级的利益,并有许多小资产阶级集团也靠近他们。
自由派竭力使日尔曼人在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分中永远占据统治地位。
对于贵族地主,自由派采取妥协和容忍态度,因为它害怕国家民主化会导致被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影响的加强。
自由派只想建立统一的市场,它所关心的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制和保持自己的各种特权。
但是,自由派内阁的企图遭到捷克人和波兰人的激烈反抗,1868年8月的捷克事件促成了奥地利国内的政治危机,奥尔斯培格内阁垮台,之后的内阁更迭甚为频繁,相继有培菲内阁、哈斯纳尔内阁、波多斯基公爵内阁等,其后的霍享瓦尔特一度代替了自由派内阁,但不久也垮台了。
1871年,自由派分子奥尔斯培格又重新上台,此后一直执政到1879年。
70年代,自由派内阁实行了一些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改革。
1871年,自由派内阁废除了与梵蒂冈的政教协定,实施自由婚姻和国家强迫初级教育,取消了僧侣在学校教学的权利,从而打击了教会专权派和保守派的势力。
1873年又进行了一次国会改革。
根据这次改革,帝国议会的众议院议员不再由州议会选举而采取直接选举制,但选举法仍保留等级制度,把选民分为大地主、大资本家、城市资产阶级和平民与村社等四类。
第一类选民每26个选民可以选出一个议员,第二类选民则为53个选民选出一个议员,第三类选民为1000个选民选出一个议员,而第四类选民则需2000个选民才能选出一个议员。
由此可见,大地主与大资产阶级在选举中占据优势,穷人根本得不到选举权,尤其是被压迫的各族劳动人民。
自由派内阁的改革削弱了各州议会的权力,进而也就削弱了各州非日尔曼地主与资产阶级的权力,进而加强了中央集权,见固了日尔曼民族的统治地位,使其他被压迫民族,尤其是斯拉夫民族完全受日尔曼民族的统治。
在对外政策上,1870年普法战争中,奥地利内部矛盾非常尖锐,不得不保持中立,并容忍普鲁士领导德意志帝国。
奥地利政府既被排除在德意志与意大利之外,此后便竭力向巴尔干扩张。
为此,奥国支持俾斯麦的外交政策,企图得到德意志的支持。
1873年6月6日奥匈帝国与俄国签订协商议定书,1877年1月签订了《布达佩斯协定》。
根据这个协定,奥匈帝国只要得到沙皇俄国的同意,奥军便可以占领波斯尼亚的黑塞哥维那,作为奥匈帝国在酝酿中的俄土战争期间保持中立的报酬。
俄土战争后,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奥地利在俾斯麦的大力支持下,得到欧洲列强的认可,占领了波斯尼亚的黑塞哥维那。
这样便增加了奥匈帝国压迫下的斯拉夫居民,同时也强化了国内的民族矛盾,并使奥匈帝国与俄国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
在1869-1873年,奥匈帝国的工业发展得很快。
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铁路建筑,创办公司,并出现了狂热的投机事业。
1873年发生了经济危机。
在危机的年代,中小企业大量破产,小生产者多半无产阶级化。
于是,这些破产的小生产者阶层便对当权的自由派丧失了信心,小资产阶级逐渐脱离了自由派,而跟着教会专权派走了。
教会专权派竭力鼓吹反犹太人的斗争,反犹太主义的“基督教社会党”开始壮大起来,它在维也纳的小资产阶级中势力甚大,其领袖是流爱格尔。
70年代末,自由派既失去了广大小资产阶级的支持,便丧失了社会基础,而奥皇佛兰西斯。
约瑟极不喜欢自由派。
这样1879年自由派内阁辞职,保守派内阁上了台。
1879年8月,保守派首脑之一、奥皇亲信厄多阿德·塔菲伯爵组阁。
塔菲依靠的支柱是以格罗柯斯基为首的波兰封建教权派集团、以里加尔为首的老捷克党,以及有各个民族的封建贵族团结在周围的霍亨瓦尔特集团。
此外,少数民族的封建地主分子也团结在塔菲的周围。
塔菲内阁的主要政策是在保留代议制的外衣下,尽量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
在188-1883年间,塔菲内阁实施了保障维持行会制度的法律。
1882年,塔菲内阁实行选举改革,把城乡两类的财产资格限制从交纳直接税10古顿减至5古顿。
这次改革的目的,在于争取小资产阶级,削弱自由立宪主义者的资产阶级政党。
塔菲内阁为了把捷克贵族吸引到自己这方面来,也对捷克上层分子作了一些让步。
1880年,在捷克和摩拉维亚的法庭和行政机关,准许除日尔曼语言外,也可使用捷克语言。
官吏在以前完全是日尔曼人担任,此后也允许捷克人担任某些官职。
1882年,布拉格大学分为捷克人与日尔曼人两部分。
同年,塔菲内阁又允许具有特权的捷克封建贵族派遣5个代表参加帝国议会。
1890年,塔菲内阁在维也纳与老捷克派建立一个奥捷协定。
该协定拟将捷克分为日尔曼人地区和捷克人地区,在前一种地区内使用日尔曼语,在后一种地区内使用捷克语。
此外,又规定在各地区学校委员会中分成捷克人与日尔曼人两部分,分别设立民族学校,把司法和行政区域按民族原则划分开。
塔菲内阁之所以实行这些政策,其目的在于造成捷克的分裂,阻碍捷克的民族独立运动。
但是,捷克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非常快的,它的文化水平较诸帝国内其他民族都高得多,因此斯拉夫民族的解放运动并不能用微小的让步加以制止。
老捷克派出卖斯拉夫民族已经在捷克人民的心目中失掉了信任,激起了人民的愤恨,青年捷克派起而反对奥捷协定,反对老捷克派的行为。
在青年捷克派的领导下,对奥地利政府的抗议运动风起云涌地爆发起来了。
这就说明塔菲内阁的政策并没有获得成功。
塔菲内阁的对外政策也是加紧向巴尔干扩张,因此它使奥匈帝国继续跟德意志走。
1879年10月7日,奥匈帝国与德国签订一个秘密协定,以对抗俄法。
1882年5月20日,奥匈帝国、德国与意大利建立了“三国同盟”。
1883年,奥地利政府又与罗马尼亚缔结了反俄条约,并伸张势力于保加利亚,使俄奥关系急剧恶化。
奥匈帝国主义的形成及其危机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奥匈帝国仍然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
在1905-1909年间,奥地利的农业生产量每年每一俄亩为89普特,匈牙利为79普特,而当时的英国则为156普特,丹麦为190普特。
农业生产所以落后,是因为奥匈帝国农业资本主义是按普鲁士的道路发展的。
农民受封建剥削与压迫极重,农业生产率难以提高。
奥匈帝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也是非常缓慢的,但因奥匈帝国政府实施了某些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对工业生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结语因此,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奥匈帝国的资本主义工业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主要是在奥地利与捷克。
就采矿业的发展来说,煤产量在1886年是2.2万吨,到1911年已增加1.5倍,即增至5.5万吨。
石油产量在1900-1909年间,从2000万普特增至1.9亿普特。
1890年铁路长达2.71万公里,1913年增到4.61万公里。
同时,有许多奥地利航运公司的船只航行于里德里亚海和多瑙河流域。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史上十个最强大帝国,你知道几个? 下一篇:天燃气热水器选购注意什么 天燃气热水器的禁忌是什么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百科 装修咨询 装修预算表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